仪式传播视角下媒介仪典的叙事研究
——以《感动中国》为例

2018-03-29 00:07李晓辰
传播力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颁奖词获奖者仪式

文/李晓辰

生活中媒介对于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也正是因为媒介的高度普及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媒介了,甚至媒介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心(尼克·库尔德里“关于媒介化中心的迷思”)。此时,如果我们以媒介本身为研究对象,那么,需要研讨的材料则极为庞杂。所以就此引入“媒介仪式”的概念进行研究。“媒介仪式”是指任何围绕关键的、与媒介有关的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行为。这些活动的表现形式强化着这样一种价值观,即“媒介是我们通往社会中心的大门”,并使这种价值观念合法化。①要想研究媒介仪式化传播就必须为其寻找到合适的研究素材,而能够成为媒介仪式化传播的素材,则必须是能够制作、生产具有象征性符号的事件。《感动中国》则就是这样一个符合要求的很好的素材。

一、《感动中国》的叙事元素呈现

《感动中国》2002年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到现在已经整整16年了。在这16年里《感动中国》以普通人物为出发点,不断讲述着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也正是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故事,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一次次被感动,被震撼。在感动和震撼的同时,观众也寻找到了自己内心中的认同,获得了一次完美的情感体验。下面从叙事的角度对其节目的内部构成进行分析研究。

(一)分层次互补叙事

《感动中国》的节目构成虽然只有简单的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获奖人物介绍,主要以人物短片的形式呈现。第二部分为获奖人物的采访,即由主持人在现场和获奖人物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来完成。第三部分是由主持人为获奖人物宣读颁奖词。最后一部分是为获奖人物颁奖。简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在这四部分中存在着一种明显叙事方法,而且每一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这四个部分中,分别存在三个不同的叙事者,这三个不同叙事者在各自不同的叙事层次中相互补充和完善。每个不同的叙事者所代表的是不同的叙事层次,第一部分的叙事者为观众展示的是获奖人物的基本情况,在叙事中主要承担的是介绍、说明的功能。在了解了获奖人物基本情况之后,由主持人所承担的第二个叙事者便出场了,通过和获奖人物面对面的交流,主持人仿佛一个亲历者一样,带领观众对获奖人物的事迹以及当时的心路历程重新进行梳理和展示。紧接着第三个部分中的叙事者,以见证者的身份出现,对获奖者的事迹做出总结,升华其主要品格,为其在观众心中构造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

(二)多重视角配合叙事

从叙事视角上看,《感动中国》中存在多重叙事视角的交叉组合。在第一部分中,叙事者运用全知视角对获奖人物事迹发生的背景、场景、因果关系、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思考等做了充分的交代。在全知视角下,观众通过叙事者的介绍对获奖者及他的相关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二部分中,主持人通过和获奖者面对面的谈话交流,运用自身对获奖者事件的所观、所思、所感进行再一次叙事,将先前专题片中的人物故事立体化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在随后的宣读颁奖词环节,叙事者以第三人称视角出现,为观众总结获奖者的整个事迹,并为其创设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之后的颁奖环节则是对于这种价值认同的肯定和褒奖。多重视角的相互配合补充,将获奖人物这个陌生人,快速、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其事迹有所了解,并从中生发出感想,且进一步上升为一种普遍认同。

二、《感动中国》仪式化传播的呈现

人类学中,对“仪式”有三种广义的解释。②第一种,仪式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即任何行为动作的重复。第二种,认为仪式是一种形式化的行为。第三种,认为仪式是涉及到了其他更为广义的价值观的问题。就这三种解释来看,第一种不具有严谨性,任何行为都可以被称为仪式,那么就丧失了仪式所具有的个性的东西。第二种和第三种则更像是一个连贯在一起的解释。首先,仪式是一种形式化的行为,比如规则或准则。其次,将这种形式化的行为上升为一种更为广义的价值观的问题,即仪式所带来影响的问题。对媒介仪式的讨论,则是将媒介行为看作是一种仪式,通过一系列的媒介行为,如电视节目等,使受众在接受媒介行为之后,与自身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判断。

(一)仪式感的彰显

《感动中国》作为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典,其内部结构如同传统仪式一样有着固定的结构模式和严密的逻辑流程。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就播出时间而言,《感动中国》的播出时间是在每年年关将近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对自己一年的工作、生活做一个或简单或复杂的回顾和总结,《感动中国》则是从国家的角度对一年来辛勤工作的每一个普通人都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就颁奖嘉宾而言,《感动中国》并不像其他颁奖类节目一样,颁奖嘉宾都是领导、楷模和精英。《感动中国》则将颁奖嘉宾设置为天真无邪的儿童,意气风发戴着红领巾的少年,白衣飘飘的少女和上一届的获奖者。这样的设定是在告诉受众,我们的节目是为老百姓制作的,我们的评选也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老百姓才是节目的主角。由上一届获奖者颁奖,象征的一种精神品质层面的传承。

(二)仪式氛围的营造

每年的舞台设置都是不同的,这说明每一期节目都是节目组的用心之作,也象征了每年都有新变化。就舞台色彩而言偏重于使用我国传统节日的色彩,红色和黄色的大量运用不仅显得舞台的高端、大气,更能显现出奖项的厚重感。主持人的位置不是在舞台的中央,这样呈现出的感受是舞台是属于普通人的,舞台上最为耀眼的应该是获奖的普通人。《感动中国》从2002年开播到如今,敬一丹和白岩松已经成为该节目的固定主持人。选择他们的原因除了二人丰富的主持经验以外,更多的是他们二人带给观众的主观感受,这二人就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常年出现在新闻节目中的他们,早已成为了公信力的最好体现。

(三)仪式符号的运用

《感动中国》中仪式符号的最好代表应该就是颁奖词了,每一个人的颁奖词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整个颁奖词中,对于词句的把握,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于获奖者事迹的总结无疑都是对于每个获奖者最好的呈现和最大的褒奖。不仅如此,主持人对颁奖词富有变化的朗诵,也将节目推向了高潮。颁奖词不仅沉淀着推荐人对获奖者崇敬之情,也满含着在场观众对获奖者的赞颂之意。

三、结束语

《感动中国》无疑是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典,其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人们对于优秀人物品格的认同更是对于自身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每一期的《感动中国》都是老百姓对国家形象的重新塑造,也是媒介为讲好中国故事所呈现出的最佳文本。在《感动中国》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事迹,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族情感凝结的最好时机。同样,也为更好的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创造了条件。

注释:

①[英]尼克·库尔德里著,崔玺译:《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第2页。

②[英]尼克·库尔德里著,崔玺译:《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第3页。

[1][英]尼克·库尔德里著.崔玺译.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0 (第1版).

[2][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媒介事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张军华著 .影像 话语 文本——叙事分析视野中的电视新闻传播[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麦尚文.仪式传播视野中媒介庆典——以CCTV《感动中国》节目为例[J].现代传播,2010,4:70.

[6]张兵娟.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J].现代传播,2007,6:18.

[7]马薇薇,赵渊文.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的媒介仪式观研究[M].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第2期:52(第19卷).

猜你喜欢
颁奖词获奖者仪式
诺贝尔奖垂青气候科学,不仅是获奖者的成功,还是更多人的成功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巡展
十岁成长仪式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为逆行者写写颁奖词》教学设计
仪式感重要吗?
大地已为查干湖撰写了颁奖词
有今天的成就 你最感谢谁?Ray Collins海景摄影师获奖者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