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编辑的文化担当

2018-03-29 03:45李世红
传播与版权 2018年5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发展

李世红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并阐述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将“文化自信”提升到理论与实践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发展。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具体途径,确立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思想引领作用。充分说明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也说明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需要重视的问题。

当前,在全国各行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刻,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建立中华民族话语体系的需要,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需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精神泉源,以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柱,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自信的根本。编辑活动是生产精神产品的智力劳动,编辑工作辐射了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编辑在工作中要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自觉践行实现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自觉履行文化担当,提升编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习近平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4]可见,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能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新的思维,还可以为人们治理国家提供有益的启示,编辑要立足文化自信,善用优秀文化积淀的智慧凝聚民族意志。

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积淀了质朴厚重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泉。“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以及‘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5]。这些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与精神追求,跨越时空,既有当代的现实价值,也有着永恒的魅力。因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新时代中国编辑的职责,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与当代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6]。

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定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信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亿万建设者吃苦耐劳,公而忘私,形成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又提炼出了“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这些极具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文化,既肇始于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在新形势下不断升华、创新、发展,为推进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和文化的自信必须立足于革命文化资源,使其精神内涵一脉相承”。[6]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精神,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5]新中国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人民以伟大的奉献精神和豪迈的建设热情,创造了“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为当今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践行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学习、研究,要发掘其中的优秀内容,以便转化应用、传承发展;对于近现代传统,也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总结提炼,概括成为能传播能推广的经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7]。

二、编辑要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深刻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对自身文化影响的充分认识。对于正在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而言,只有树立起绝对的文化自信,才能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绽放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花朵”。

编辑作为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工作者,肩负着建构学术文化、设计人类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重任,要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编辑文化自信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着手。(1)提升文化理论自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重要论述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2)坚定文化自信。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传承发展的根基;即使在饱受西方列强凌辱的近代社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支撑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党和国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价值。中华文化中那些内涵丰富、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3)推进文化自强。我国的经济建设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在国际上建立起来。”[8]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会挨骂,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脉络。所以,在推进文化自强的进程中,中国编辑更应该身体力行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本民族的文化阵地,应对来自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努力通过文化建设构建属于中国人的话语体系。

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思想变动相对活跃,对文化内容的选择方式也逐渐增多,中国人想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就要承认现代优秀外来文化的价值。编辑工作者要做到文化自信,就需要辩证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有机结合,理性看待那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日渐走向没落的传统文化。既要树立起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要树立起对优秀外国文化以及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的自信。

三、坚定文化自信,履行文化担当

(一)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因此,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历来是各个国家和政党的核心任务。编辑出版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出版业的繁荣,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正确引领和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是当代中国编辑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出版是文化阵地、思想阵地和舆论阵地,编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道德的责任,要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9]编辑要认真把好出版物的政治关、内容关,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出版理念,向人们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编辑工作中要发扬工匠精神

编辑应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出版物质量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真正在编辑出版流程中做到精心策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传世精品[10]。对编辑来说,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发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技艺不断改进,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其具有对产品的敬畏精神、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方面内涵。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具有重大价值,其意义和内涵涵盖各行各业。”[11]编辑出版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特殊行业,精神产品生产的优劣成败,取决于精神产品生产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风范。对编辑来说,工匠精神是指在编辑工作中对职业的崇高信仰,包含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锲而不舍的拼搏创新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态度以及职业奉献精神。

首先,编辑要有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和担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编辑工作是生产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联系的桥梁。任何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都是编辑基于作者的劳动,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将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料,经过选择、分类整理、审读、编校等环节,对文化信息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可供社会传播的文化知识,从而形成精神文化产品,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时,要有坚守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道德;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使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其次,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切事物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因而创新精神也是编辑活动的灵魂和生命。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既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的供给,也离不开精神文化产品的滋养。编辑工作基于作者劳动的创造性劳动,生产的是以物质形态为载体的精神产品。编辑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根据社会的需要,有序开展策划、选题、组稿、审稿、加工、设计等环节的工作,以生产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为己任,完成对文化知识的生产、积累、传承与不断创新。

再次,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编辑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要生产出传世之作,就需要像其他行业的工匠一样,注重细节,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雕琢”自己的“作品”。譬如在日常的稿件编辑加工中,要坚持做到严把出版物的质量关,严格遵守编校流程中的“三审三校”制度;以严谨的态度对作者的稿件进行选择和审读;对内容要进行一丝不苟的筛选,做好内容的把关人。在我国几千年的编辑活动中,正是因为一代代编辑以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生产创造了大批对社会有益、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才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并世代相传。

最后,编辑的奉献精神。“一个岗位,一份职业,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每个工作岗位的存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12]可以说奉献精神就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编辑的工作常常被称为“为人作嫁衣”,一方面,这体现了编辑工作的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编辑工作的“工匠”特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遵守职业道德,就是奉献精神。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一部部传世经典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一代代编辑运用自己的学识,对文化作品进行精雕细琢,其中凝结着众多编辑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是平凡而伟大的奉献精神,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编辑的工作就承载着平凡又伟大的奉献精神。

(三)提升编辑素质,增强文化自觉

提升编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全面提高每位编辑个体的“政治、文化、业务、技术和创新素质”。编辑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加强责任心的培养;加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增强编辑学理论学习和编排规范实践,学习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建设、出版新模式等新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挑战;加强与同行间的出版经验交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编辑实际工作,多动脑,勤动手,撰写编辑学研究论文,提升编辑素养水准,力争做一名学者型编辑。

增强文化自觉,编辑要积极承担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历史责任。“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3]习总书记的讲话警示了我国科研成果大量外流的现象,强调要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实践。新时代的中国编辑,一定要深切领会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自觉提升编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要重视用好并不断充实我们的话语和话语系统,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理念,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编辑有义务和责任鼓励、引导科研工作者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内出版物上,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以科学研究提高国家民族综合实力与文化科技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四、结语

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中国编辑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不仅要自觉践行坚定文化自信,还要肩负文化担当,坚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加强学习,积极领悟并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中国编辑,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文化个性,鼓励人们不断地向上向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积极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文明互鉴,向世界宣传中国气质和中国风骨,展示中国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创新发展中国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文化自信是国家繁荣强盛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应该是广泛的、弥久的、恒远的,所以,坚定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本文受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编号:301321546317500)]

[1]苗利明.文化自信从何而来[J].党的生活:青海, 2016(8):27-28.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3(12).

[4]百度文库.习主席语录[EB/OL].(2016-10-17)[2018-02-12].https://wenku.baidu.com/view/53d5a41c 9b89680202d8254d.html.

[5]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8):7-9.

[6]张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N].学习时报,2016-07-25(003).

[7]张茂泽.论中华优秀文化的两个传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52-58.

[8]陆卫明,孙泽海.论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50-56.

[9]杨慧敏.新形势下出版编辑不能忘记“文化担当”[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147-148.

[10]周慧琳.提升编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J].中国编辑,2017(12):4-7.

[11]徐瑛.论编辑的文化担当和医学编辑的工匠精神[J].出版广角,2017(4):18-21.

[12]百度百科.爱岗敬业[EB/OL].(2017-07-09)[2018-02-23].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8%B1%E5%B2%97%E6%95%AC%E4%B8%9A/7846254?fr=aladdin.

[13]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002).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