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传统纸质书籍形态设计研究

2018-03-29 03:45
传播与版权 2018年5期
关键词:纸质书籍传统

庞 宇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很远的时代,因此文化底蕴悠久,具有极其明显的东方色彩,并且通过书籍的形态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形象资料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并为我们研究新的书籍形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和思路,是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发现一本书时,最直观的印象便是书籍的形态和外表。就目前看来,我国的书籍形态设计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例如:现阶段我国的很多纸质书籍因为要适应全媒体的时代,因此为了改变原有的形态而过多的参照西方书籍的设计理念,这样做不仅会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元素难以融入纸质书籍中,还会让现阶段的知识理念和以往产生很大的脱节,甚至使得某些文化元素丢失难以找回;又如:某些书籍设计人员为了追求商业化的利益,而使得书籍形态具有极强的商业性,这样做不仅使得纸质书籍本身的艺术价值被践踏,还忽略了内在文化底蕴的实现,更甚者会让读书者不再喜爱纸质书籍进而放弃,这样我们就失去了一位读书爱好者。由此可见,即使在全媒体时代的环境冲击下,我们依旧不能放弃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怎样将其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态势融合,并构建出适应性强的传统纸质书籍形态,是每位书籍设计者一直都要追求的目标。

一、传统的书籍形态

书籍的发展可以从古代说起,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在进行书籍形态设计时,都要在其中加入所具有的传统精神,并且与当时的社会理念相互融合,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量使其设计的美观大方,这也说明了,纸质书籍即使发展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仍旧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传统的书籍造型是传统文化与书籍的连接桥梁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我国书籍的传统造型也在不断地改变,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书籍造型更是种类繁多,卷轴装、经拆装、蝴蝶装等样式都曾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后来的包背装、线装更是延续至今,对于以往的书籍形态来说,成型过程都是与成书、装帧等技术息息相关的,在经拆装的造型启发之后,我国传统书籍形态才开始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变,即将原有的卷轴形态的书籍折起,使其成为折子状的书籍,在将其打开时就会发现现在所拥有的立体书造型,也是最早的、最原始的现代书籍形态。

(二)传统的书籍材艺是视觉质感与书籍的独特联系

对于书籍而言,制作而成的材质是不可或缺的,好的材料可以提升书籍本身的价值和品味,将书籍本身的形态提升一个档次。我国发展至今,传统书籍所用的材料种类也特别多,从最开始卷轴装所用的竹简、木犊,到后来的缣帛,都是非常好的书籍制作材料,只是因为书籍本身的形态限制而应用在不同的时间。就比如缣帛,其质地柔软,用缣帛支撑的卷轴书籍不仅美观,并且可塑性极高,可以卷起、可以对折,相对于其他材料来说极易携带和保存。更重要的是,就算在今天的社会,有些书画的装裱还会用到缣帛。后来,由于纸张的发明出现,使得书籍载体的材质就此发生根本改变,纸质书籍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而被应用到现在。

相对于书籍材料的不断发展,传统书籍的制作工艺反倒变得简单且实用,在书籍的材质确定下来之后,装订就成为成书最后一步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书籍的完好无损,还要保证书籍的美观大方。从一定角度来说,纸张的发明使得装订工艺的步骤和过程变得更具有操作性,而工艺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书籍的形态越来越简洁、美观,并保持着东方艺术最直接的形态。而我们全媒体时代下的传统书籍造型也要借鉴以往的设计经验,在保持功能与美感共存的情况下,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书籍形态。

二、全媒体时代下传统纸质书籍形态设计的架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不断融入,传统纸质书籍已经不能局限于以往的设计形态。现代设计理念是需要外在形态架构和内涵价值的相互结合,在满足全媒体体系的基础上做到形神兼备,这样的设计过程就是书籍形态设计的架构,它是一个统一但却复杂的工程,需要在系统化的设计基础上发掘新的思路,使设计出的形态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这也是目前设计的目标所在。

(一)把握视觉化的表现形式

对于书籍来说,其作用就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予人们一个增加知识的平台,因而其视觉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在视觉上把握住了人的感情,才能让人想要去翻开,想要去从中获取什么。一般来说。传统纸质书籍的视觉形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封面、环衬以及印刷工艺,当注意到一本书时第一感官便是这三个要素,因此对于书籍形态设计来说其重要性非常大。另外,扉页、目录、插图等的设计也是跟视觉化形态息息相关的,只有将视觉化表现形式做到最好,才能给予书籍最直观的美感和精神价值,而只有当这个书籍的外部造型具有了这种独特的美感之后,它才会变为我们所需要的三维空间。

另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构建出来的三维空间和传统文化衔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参考传统书籍的文化形态。以往的书籍在进行形态设计时也考虑到了视觉形式的重要性,因此,依据传统书籍而设计出的书籍形态也必将是与文化底蕴融合的。

例如:全国书籍装帧的设计金奖《小红人的故事》在参考传统书籍视觉形态上的做法就显得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整体形态采用大红色的传统造型,非常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传统美感与现代社会所要表达的感情达成一致,给予读者视觉上的享受,赋予了读者美好的读书体验,是视觉化表现形式的完美应用。

(二)注重质感化材质选择

想要设计出具有立体形态的书籍,就必须要应用质感化的材料和工艺。所谓质感化,就是书籍形态的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材料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要非常优秀,将材质作为书籍理性构造的基础要求,进而实现书籍形态内部和外部的完美结合,并将书籍的内在神态和外部形态联系到一起。这种双向实现的表现力正是全媒体时代下传统纸质书籍形态设计所要表现出来的,也是其价值所在。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设计师已经注意到了质感化材质选择的重要性,渐渐发现视觉和触觉上的质感所能产生的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将目标投向了更广阔的材质领域。由于创新性的发展思维使得他们开始注意塑料、木材等材料在书籍形态设计上的应用,各种色彩、各种肌理的不同也使得书籍形态的设计更加拥有自己的个性和美感。例如:著名的设计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就是采用了古朴的书籍材质,将作品雕刻在桐木板上,仿照宋朝的印刷版书籍,融合了东西方书籍文化的设计方法,高雅大气且不失美感,不仅与书籍本身的内容相得益彰,还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视觉和触觉审美,给人以舒服的阅读体验。

(三)坚持环保化设计理念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生活品质不仅仅体现在人为享受,还体现在健康的生活环境、可持续的生存空间等,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提升。因此,对于全媒体时代下的书籍形态设计也必须要考虑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设计过程中坚持环保设计理念,根据多元化的创作手段设计出最重要的“生态美感”。例如,书籍周边花纹设计、书籍插图环保提醒都是环保化设计理念的必要手段。

三、全媒体时代下传统纸质书籍形态设计方法

(一)图片文字相结合

传统书籍的形态设计大多围绕知识而展开,大多数书籍上只有成篇的文字来对事物进行描述,这样的书籍从某种程度上讲只会让人感到枯燥、无聊,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书籍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放松身心、抒发感情的寄托。现代全媒体时代的出现,也使得书籍中必将存在图片等生动形象的描述方式,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人更好地理解书籍中蕴含的意义。

(二)增强书页层次感

在全媒体时代,由于电子书籍的不断发展,纸质书籍的不方便携带等缺点便逐一显现出来。但是传统纸质书籍所具备的特点与韵味,翻阅时所产生的满足感和时间的流动感是电子书籍所不具备的。为了增强这种感觉,在书籍形态设计时注意增强书页的层次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翻书过程中,书籍所承载的文字和图像等信息不断传播,增强了阅读者的读书体验。

(三)改善书籍外包装

即使再具有很深内涵的书籍,如果没有人去阅读它,那书籍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为了让更多的人愿意去翻开它、阅读它,在进行传统纸质书籍形态设计时外包装是必不可少的,它就像是读者与设计者和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好的外包装可以让读者发自内心的喜欢,进而深层次地去了解书籍的内涵。

四、结语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地让人们了解传统纸质书籍,享受翻书时所感受到的美好与恬静,让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去,设计者们就必须在书籍形态设计上多下功夫,在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多加创新,合理布置传统纸质书籍的形态设计架构,应用现代化的形态设计方法,将更好的书籍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予它们更完美的阅读体验。

[1]王跃虎.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差异分析[J].图书情报导刊,2011,21(31):36-39.

[2]张思望.电子书籍设计及“纸本”情感需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173-175.

[3]李静修.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纸质书籍传统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书籍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思考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