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融合:从《脱口秀大会》看单口喜剧脱口秀的本土化策略

2018-03-29 03:45
传播与版权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土化喜剧大会

刘 璐

单口喜剧脱口秀英文为“Stand-up comedy”,起源于英格兰,兴盛于美国。这里需要先明确本文中所指“单口喜剧脱口秀”并非广泛意义上的“脱口秀”。目前我国的脱口秀节目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谈话类脱口秀(Talk show),诸如《火星情报局》《奇葩说》《金星秀》《天天向上》均属此列;而另一类则是单口喜剧脱口秀,像《今晚80后脱口秀》《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则是属于这一范畴。单口喜剧脱口秀的识别性特点是,一个表演者就可以完成一段相当完整的表演,这也是它被称为“单口喜剧”的原因(为方便表述,后面用“单口喜剧”来简称单口喜剧脱口秀)。

2017年是单口喜剧脱口秀在我国崛起的元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2017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1],脱口秀类节目以47.69%的支持率位列最受欢迎的网综节目类型第四名。截止到收官当天,《脱口秀大会》以主话题221万讨论量,微博556万总互动量,累计播放量破12亿,实力问鼎2017新播网络脱口秀节目全网讨论量TOP1。《脱口秀大会》如此出色的成绩来源于其对“单口喜剧”进行的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文化审美的创新融合的本土化策略。

一、呈现形式:科学借鉴,创新改造

《脱口秀大会》在节目呈现形式方面大胆采用了“象征性符号+本土元素”的混合风格,使“单口喜剧”经过多种艺术形态和中国本土元素的包装“柔和化”,使其能在最大程度上被中国观众接受。

为了致敬“单口喜剧”节目特别使用了传统的“单口喜剧”表演所使用的带线的复古麦克风,以此作为“单口喜剧”的一种象征性符号。但节目没有照搬欧美的“单口喜剧”表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在嘉宾构成上才用了星素结合,两队对抗的形式,这种观众熟悉的呈现形式首先在心理上拉近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为了缓解“单口喜剧”表演形式单一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脱口秀大会》在表演形式上同时还借鉴了日本漫才、法国歌舞喜剧等艺术形式进行了融合创新,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赏体验。

《脱口秀大会》在节目呈现形式上的创新并非是天马行空,细观节目嘉宾的选择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特点。节目在形式表现上秉持“贴合受众心理”和“中国符号”的原则。首先是主持人张绍刚的选择,曾作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张绍刚必然算得上是“中国符号”,与此同时他在网络舆论场中还是个很有“话题性”的人物。由他来做主持人,一方面给节目冠以“中国符号”以满足本土化所要求的接近性;另一方面也同时实现了展现节目风格和创造讨论话题的推广需求。所以说,张绍刚作为《脱口秀大会》的主持人很好地完成了“单口喜剧”走进大众视野的第一步。节目首期嘉宾倪萍,这位比张绍刚更具中国特色的“符号性”嘉宾的出现让人始料未及,而这种由预想与现实的冲突所引起的戏剧性效果又恰恰是“单口喜剧”的逻辑思维的体现。其他嘉宾像王刚、撒贝宁、张召忠、刘晓庆等人的出现同样起到了这样的效果。这一系列嘉宾的到场无疑刷新了受众对“单口喜剧”的有限认知:原来这不是年轻人的特权。“单口喜剧”的受众范围也在无形之中扩大。

二、话题设置:通俗娱乐,深度表达

长时间以来,大部分人对“单口喜剧”的认知是以“调侃”“讽刺”“反抗”“恶搞”等为关键词的。它也被看作是青年群体的亚文化,“与青年文化密切相关的变迁因素就是伴随大众传播、大众娱乐、大众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出现接踵而至的那些事物,青年文化在这里容易被确定为一种令人遗憾的副产品”。[2]被如此认知的“单口喜剧”显然是无法走进普通受众的视野中的,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刻都在发生深刻变动的社会,随着公众的表达权、话语权和批判意识的完全觉醒,脱口秀越来越成为一种记录文化与社会巨大变化的载体。

在《脱口秀大会》中,“单口喜剧”作为这样的一种表达载体,以讽刺、自嘲、揶揄的语言对社会弊病以及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丑陋一面进行了适度地表达。这样既达到了启发受众进行自觉自省从而消解社会矛盾与压力的目的,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受众心理对娱乐的诉求。这些颇有“冒犯”意味的话语和行为实际上建构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快乐文本”体系。这套为受众带来社会性快乐的“快乐文本”形成的关键就在于节目话题的设置。

一般来说,欧美“单口喜剧”在话题选择上范围更广,尺度通常也比较大:政治、经济、总统选举、党派斗争、政府官员、种族歧视等可谓包罗万象。对比之下,在中国“单口喜剧”本土化在话题选择上表现得相对保守,通常不会触及政治、政策制度以及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话题。[3]《脱口秀大会》十二期的话题大致可分为社交活动和生活态度两大类。比如“你真的有朋友吗?”“以爱的名义绑架你”“不是同类就要拉黑吗?”“拒绝虚假,Be real”“要幽默,不要冷漠”等话题表现的是当前社会交往中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做人不能太折腾”“北上广爱来不来”“人生没有撤回键”“我要这焦虑有何用”则是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个人生活态度的自省。这些话题对社会现实形成了强烈关照,围绕这些话题表演者各抒己见,其目的并非一争高下,而是提供给观众更多样的观察社会和生活的角度。表演者的段子在自嘲自讽之后留下了更多反思的余味,传统道德文化的闪光点在这种调侃和反思中愈发明亮,而那些霉斑则迅速被剥离出来,这样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脱口秀大会》抛却了欧美“单口喜剧”中常用的政治讽刺的话题,从生活入手,通过一系列接地气的话题设置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达到了对现实的时效性关照、对热点的幽默性调侃、对社会的洞察性提醒、对传统的继承性思辨。这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策略,让节目有足够的趣味性和深度,最终达到正能量价值观念的输出。

三、文化审美:价值引领,提升内涵

想要节目跑得又快又稳,节目本身正向价值观的塑造是一门必修课。正如《脱口秀大会》的slogan“幽默不论资历,好笑要有意义”所倡导的平等、深刻的精神内核,节目营造了一个平等轻松的氛围。

《脱口秀大会》的表演传达了幽默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让人们享受娱乐,以演员和节目的喜剧创造力为观众带来愉悦欢笑。第二重是打开心扉,鼓励人们用幽默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和接受生活中的变化,让人们学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幸福与磕绊。第三重是让人们在笑过、思考过之后,欣然达成与生活的和解。根据“第一人”效果理论,受众在接触媒介的正面信息,尤其是符合社会期待的信息时,更倾向于认为这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从这一角度看,“单口喜剧”所传达的积极乐观、包容自省的正面情感可以对受众产生较强的影响力,这印证了“单口喜剧”在传递价值观层面的能力。“单口喜剧”传达出来的喜剧精神表现出了对个体层次的探寻和关怀,个体冲突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它扮演了社会高速运行的纽带的角色,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工具,缓解了转型期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精神焦虑和情绪浮躁。

“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应坚持这样的原则:以主流文化为指导,以受众的习惯与喜好为中心,在维护原有的节目产品价值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文化市场。”[4]《脱口秀大会》虽然是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但是它对“单口喜剧”的本土化策略也砌合这样的原则。它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现实,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按照中国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实际需要,以“单口喜剧”为传播价值观的载体,激发了受众自觉反思的意识,满足了受众对娱乐和思想的双重诉求。

四、结语

我国现如今的媒介环境,多元文化交融并举,单口喜剧脱口秀在我国本土的出现,其实是因为它呼应了时代的变化,暗合受众的诉求:一方面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助力,一方面更是为个体自觉、自省提供了话语空间,鼓励并培养受众进行有观点、有态度的良性思考。[1]比起“综艺感”,《脱口秀大会》更具“专业感”:在节目呈现形式上保留了单口喜剧脱口秀的表演精髓,以多种艺术形式辅助,用中国元素达到受众心理上的接近性。在内容选择上创造性融入社会热点话题,创建了“中国式幽默”的正确打开方式。段子表演在创造欢笑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时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和精神需求。与其说它是一档综艺节目,不如说是一次对“Stand-up comedy”的“3D”式本土化,它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也有“单口喜剧”表达的广阔土壤。

[1]张绍刚,郑石.“单口喜剧”类脱口秀的本土化之路[N].北京晨报,2018-01-02(A11).

[2]斯图亚特·霍尔.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89.

[3]姜光辉.浅析当前中美脱口秀节目的异同[J].视听,2017(1):92-93.

[4]高婷.转型期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发展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4):56-59.

猜你喜欢
本土化喜剧大会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声讨大会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大会选举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第39届ISO大会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