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的传播特征分析

2018-03-29 03:45
传播与版权 2018年5期
关键词:流行语香菇媒介

袁 谅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对于网络流行语至今学界还未统一定义。自字面分析,网络流行语就是流行于网络的热门词汇,它具有很强烈的时代色彩,是某一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因素的综合产物。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依托网络平台,特殊而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与丰富多变的传播内容使网络流行语更具研究价值。

(一)“蓝瘦香菇”的出现掀起全民模仿热潮

2016年10月9日16时,一个广西男孩在网上发布视频,操着标准的广西普通话说:“睡不着,不知道为什么就睡不着……”,网友将视频进行播放后纷纷安慰,其中以一位来自广西南宁的小哥自行录制的吉他弹唱最为流行,标题名为《“蓝瘦香菇”》,即“难受、想哭”:“奔赖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么药锁啧种花?丢五亿个人在这里,蓝瘦香菇在这里。迪一翅为一个女孩屎这么香菇蓝瘦。”翻译为普通话为,“本来今天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难受,想哭在这里。第一次为一个女孩子这么想哭,难受。”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很多社会现象都源于模仿,实际上就是传染力的影响。”又引用拿破仑的名言进行补充,“人类与动物一样具有模仿的天性。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需要,因为模仿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这种需要使得时尚如此充满魅力。无论是意见、观点、文学作品甚至服饰”。这个视频自发布以来,不仅越来越多的网民转发此视频,而且对视频内容中“蓝瘦香菇”进行各种形式的模仿,这个网络流行语迅速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二)互联网为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的产生提供载体

媒介技术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发挥的作用与意义,引起学者的关注与思考。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对口传媒界、印刷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局限性进行改造,声音与画面的传输为受众提供现场感,物理空间的远近与否不再是限制人们沟通交流的障碍。与“蓝瘦香菇”内容相关的视频流行于网络之后,与其相关的搞笑视频不断涌现,网友利用各种方言对其进行模仿与创新,跨越时空的限制。

麦克卢汉认为,“在事物运转过程中,媒介即是信息。任何媒介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所产生的,任何媒介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出现,以实时的传播速度、海量的传播内容节省人们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的时间,开阔人们的眼界,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交互性,颠覆其角色固定传统。受众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将所有的感知与思考与虚拟时空联系在一起,“当我们查看媒介界面的发展轨道时,必须承认在某一点上,几乎所有的感觉都可能和虚拟时空联系在一起,且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感官体验”。

(三)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是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体现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学具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的传承功能。查尔斯·赖特对其学说进行补充,即“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与提供娱乐”。赖特认为,进入到大众传播领域的内容并非完全具有实际意义,其中一部分内容都只是为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求,以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居多。“蓝瘦香菇”的出现与传播即是社会娱乐功能的体现。威尔伯·施拉姆,将娱乐功能纳入一般社会功能中,此外,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还有“社会地位的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功能及具有麻痹作用的负面功能”。

凤凰新闻于2016年10月18日转载文章《蓝瘦香菇本人首登电视节目,人气火爆获赞质朴真实不做作》。文中称,90后广西南宁小哥韦勇凭借“蓝瘦香菇”迅速走红且人气暴涨,获邀参加广西某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录制。韦勇本人质朴真实的表现获得称赞,引来众多粉丝拍照合影。此前,韦勇开通微博,进行第一次直播。短短几十分钟内,获得近百万的累积观看量与点赞量。他坦言,随着“蓝瘦香菇”的火爆,众多商业合作、广告代言,甚至是电影剧组纷纷找他合作,但他都拒绝了。他在南宁一家爱玛电动车专卖店上班,“蓝瘦香菇”事件一出,店里的生意更红火了,许多粉丝慕名而来,想一睹“蓝瘦香菇”的真容,他也接收到一些节目的邀请去做嘉宾。可见,由于大众传播的报道,“蓝瘦香菇”小哥已经获得社会的瞩目,获得较高的知名度,也体现了大众传播中“社会地位的赋予功能”的体现。

二、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的传播原因及效果

流行语“蓝瘦香菇”的出现依托网络平台,对本意为“难受、想哭”的文字符号创造性的重新编码人们频繁地使用这四个字以满足表达情绪或反讽某些社会现象的需求,大众传播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也成为流行语的传播推动力。

(一)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是对文字符号编码方式的创新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所连接的不是事物与名称,而是概念与音响形象”。人们通常用“能指”来表现声音与图像,而“所指”代替着指代或表述对象或事物的概念。能指与所指可以展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变化,即最初的语言含义在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改造及创新的过程。人类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进行沟通表达或传递信息,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观点,意义与信息不是简单被传递,而是被生产出来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与斯图亚特的研究理论电视话语意义的“编码、成品、解码”过程相似。

首先,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将已经赋予意义的内容传播给受众,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的传播主体,即韦勇本人,以网上发布视频的方式表达心情,视频内容也经历编码的过程。其次,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传播领域后,尤其是网络传播阶段,数以万计网民的广泛参与,其信息内容改变与意义的创新不再受到传播者的控制。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进行多方网络平台传播过程中,网民对其本身“难受、想哭”含义进行创新,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受众对其使用方式有所不同。最后,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进入解码阶段时,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所见与所用都不再是初始视频中所传播的意义,而是经过不断地加工与重塑。如受众个体若是学生,会以“‘蓝瘦香菇’,作业太多!”的方式,不仅表达作业太多的烦恼,也是追随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的表现。

(二)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的传播是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展现

英国社会学家伊莱休·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这类需求是特定社会和心理起源的反映,其来源指向的大众传播媒介或其他对不同形式媒介的接触。”“使用与满足”理论将研究的焦点转移至受众,将受众看作是有需求的“人”,将其接触媒介的动机视为可以满足受众的某种需要。“蓝瘦香菇”的火爆主要是其满足受众的多方需求。首先,满足受众表达个人情绪的需要。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全民娱乐化的传播背景下,受众对自身情绪的表达方式不再刻板单一,而是追求更多体现个性的话语方式,某些流行语也被用来反讽社会,表达个人不满。其次,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受众个体从众心理产生的结果。从众是指受众个体行为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知觉上、认识上表现出符合社会大部分人群的意见、行为或与社会的大众舆论基本统一的行为方式。数次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自始至终保持独立性,可以说从众心理也并非偶然的存在。不断的引用与转载使其受众呈现规模化,新的受众群体逐渐形成。最后,网络流行语表现人类追求快乐的本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快乐原则,“人格中的本我(性本能)始终都以追求满足,获得快感,避免痛苦为唯一目的。快乐原则是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可见,对快乐的渴求、对新鲜充满趣味性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流行语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以其本身表达方式简洁诙谐、内容个性鲜明,受众在网络环境下也被给予传播者的特点,文字符号的编码与解码在受众、传播者双向交互的过程中完成。

(三)大众传播成为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的推动力

李普曼认为,人们生活在两个环境之中,即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与媒介所呈现给人们的世界。“议程设置功能”是对“拟态环境”及大众传媒的“环境检测功能”的总结与创新,即大众传播无法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控制人们关注哪些事实的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在多平台互动交互式传播,出现频繁,这也是大众传播无形中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它无法决定人们对它如何使用,却可以使其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内,影响人们的想法。

三、结语

网络流行语出现离不开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今,人们处在一个崇尚娱乐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物。随着娱乐业与非娱乐业的分界线越来越难以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变了。”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认为,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任何公共事务领域的现象、内容都在不断被重新定义,互联网中海量的综艺、电视节目、搞笑视频,由所处环境的熏染,人们接受事物与思考方式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娱乐性。“蓝瘦香菇”的传播也是人们思考方式逐渐转变的结果。

[1]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5]See Wright,C.R(1974).Functional Analysis and Mass Communication revisited.In J.G.Blumler & E.Katz(Eds.).The use of mass communications(pp.197-212).

[6]SeeWilbur Schramm;PorterWE,Men,Woman,Mess ageandMedia: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Organized by Harper and Row,1982.

[7]See P.Lazarsfeld & R.K.Marton,“Mass Communica tion,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ational Action”,in Lyman Bryson(Eds.),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New York,Cooper,Square,1964.

[8]SeeStuart.Hell,“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Organized by the Council&The Centre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University of Birmingham,September 1973年.

[9]伊莱休·卡茨,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人际影响: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M].张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0]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人生哲学[M].周斌,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See Maxwell E.McCombs & Donald L.Show.The Agen 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36(2).

[1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新榜:上海看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供全方位学术支持,http://www.newrank.cn/.

[15]曹炳燕.从“神马都是浮云”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J].传媒观察,2011(19):9-11.

[16]孟繁静.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J].青年记者,2016(26):29-30.

[17]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M].段鑫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流行语香菇媒介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流行语大盘点
香菇接种三招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