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研究

2018-03-29 06:11才智颖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困难资助

才智颖

(赤峰学院 学生工作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在我国入读高校的学子中,却有大批学生面临着经济方面的困难,对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身心健康发展都造成了一定障碍.多年以来,中央及各地政府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资助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对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资助人次达到了4281万人次以上,总金额超过955亿元人民币,在十年时间内,增长了3.6倍.但当下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仍然呈现出精准度不足的问题,使得资助工作不能够有效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在本文中,笔者力图对我国当下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精准度缺陷进行解释,有的放矢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建议,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所助益.

1 当下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精准度缺陷的解析

1.1 资助对象的识别难

所谓的资助对象识别困难是指在众多的高校学子当中,难以有效地区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而在贫困生内部,也难以有效地甄别其经济困难程度.可以说资助对象的识别是高校精准自主工作开展的前提基础,一旦在资助对象方面发生判断错误,即便后续工作安排地再科学合理,程序完善,对真正有需要的贫困学生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反而会助长骗取补助者的气焰,浪费国家及社会的扶贫财政资源.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根源在于我国高校中普遍采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和程序方面过于僵化.目前,高校贫困学生的认定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出具相应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由本人提出申请,经过集体民主评议、所在学院、学校相关机构的审核之后提交地方教育部门的方式来进行.采用此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敏感脆弱的心理,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和需求来决定是否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当中.从整体角度来讲,多年来,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对象认定方式.但此种完全由学生自主申请启动的资助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近年来,随着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学校园内部的蔓延,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不良倾向,在面对金钱时,往往不能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许多家庭经济状况并未达到贫困标准的学生,通过虚构经济困难证明材料,虚假陈述等方式获取了贫困生资格,而学生所在班级、学院、学校在对此进行审核的过程中也往往流于形式,仅仅进行形式审查,难以精准地识别资助对象的现实需求.在此种情况下,此类并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虚假申报获得了相应的经济补助,而在名额有限的条件下,其他有真实帮扶需求学生的名额则被挤占,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也就成为了无稽之谈.

1.2 资助力度存在不足

资助力度存在不足,主要是指在资助资金的数额及资助对象的广泛程度上仍然不够.近年来,虽然来自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社会助学组织、爱心人士的高校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覆盖面显著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针对我国高校贫困生开展的各项资助活动已经能够完全满足贫困学生的生活所需.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即包括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也包括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需求.长期以来,受制于填补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艰苦奋斗思想的错误理解,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竭力避免受资助对象获得相对较高的金钱资助,而是将这一数额限定在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层面上,并且严令禁止受资助学生在生活上的奢侈消费.但这一资助方式在如今看来,显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大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换言之,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民摆脱了物质资源严重匮乏的历史问题,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社会矛盾的解决在于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的问题上.我国的高等院校基本分布在各大中城市当中,城市基本消费水平较高,学生除了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也需要充实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基本的社交生活,从时代的发展角度来讲,实现社交需求、自我实现等目的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物质条件的充实.高校资助工作的老旧观念对当下的高校贫困生来说是一种束缚和过度限制,反而会使得贫困生因得不到基本文化、社交需求的满足而落后于他人,甚至在心理层面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从这一层面来分析,高校贫困学生能够得到的发展性资助尚且存在不足.

1.3 资助管理体制陈旧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自主管理体制一直处在更新缓慢的境地当中,与我国经济文化的建设速度和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转变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我国的高校资助管理体制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考恢复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在管理体制方面仍然保留着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管理体制较为陈旧,管理程序烦琐,形式主义的审核方式和疏于管理的事后监督体制都严重制约了高校资助精准化、有效化的实现.而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此种冗杂又相对低效的资助管理体系既欠缺内生的完善动力,又缺乏外来的重构因素.此种管理体制的陈旧一则使得家庭贫困的学生在获取相应的自主过程中必须历经较为漫长的审批手续,从申请到相关款项发放甚至要历经半年之久.二则往往只能在每学年或每学期的固定时段中开展,对于家庭突发事故,造成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设置相应的应急资助制度,使得此类学生往往会陷入困境,只能依赖非程序化的募捐手段来缓解燃眉之急.三则此种陈旧的管理方式也使得资助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难以有效地暴露出来,家庭贫困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救济,骗取资助的学生也不会被轻易筛查出来,得不到相应的惩戒,甚至有部分高校工作人员从中牟利,将腐败的黑手伸入贫困学生的资助资金当中,严重制约了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1.4 资助方式不科学

资助方式的不科学是指高校中针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方法过于刻板,资助力度、资助对象都与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吻合.多年来,在资助方式方面,我国高校的资助体系可以分为有条件资助和无条件资助.有条件资助是以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工作或达到一定成绩标准的为主的,以付出一定劳动、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换取奖助学金的助学方式,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自设的各类奖学金、勤工助学收入等皆在此范围之内.无条件资助则是以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为主要评定标准的物质帮扶,国家助学金、学校自设的各类助学金属于此类.从资助比例和资助力度来讲,后者要远高于前者.无条件资助虽然可以使学生更轻易地得到相应的金钱或物质补助,也不需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时间或劳动,使学生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放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当中去.但此种资助方式是存在一定弊端的.无条件资助的比例过高,容易在学生中滋长“坐、等、靠、要”的思想,而有条件资助更有利于学生奋发自强,养成勤劳独立的良好价值观念.

2 完善我国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建议

2.1 资格认定的精准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格认定方面的精准化是高校精准工作机制的首要环节.在现有的认定框架模式下,应加强对学生家庭情况的实质性审查,综合考量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负债情况、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等因素,合理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在高校内部,应当整合历年来的贫困学生档案,提炼其中的关键信息和基本情况,结合高校所在地的实际消费需求,学生的文化发展需求,设计出一套评估判断方案,更为具体地量化认定标准.在贫困学生的认定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逐项打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各二级学院对此也应当进行严格的把关和二次审查,对比学生的档案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对学生家庭所在的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进行电话、网络调查,避免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按照尽可能地实现评定结果的公平.在校内构建互联网监督平台,畅通反馈机制,严厉打击虚假申报的现象.

2.2 资助力度的精准化

从总体上来讲高校资助工作力度的精准化要求拓展资助的种类及方式,设定更为灵活机动的、层次多元化的资助形式.在高校的资助实践中可以发现,即便在真实的贫困学生群体当中,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给予相同数额或力度的资助支持显然是不够精准的.对于家庭赤贫的学生来说,政府及学校所提供的资助仅仅能够保证其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问题,而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物质需求,而对于家庭情况仅是略有困难的学生,大额的奖助学金又超出其生活发展所需,可能助长奢靡消费.对此,笔者建议,各高校应当在下一步的资助工作中,进一步细化资助的分配方式,例如,将现有的三类资助等级细化,构建资助档案制度,建设学生家庭因突发事故或大病致贫的应急资助机制,更为合理机动地调整资助的力度及范围.

2.3 资助管理方式的精准化

在资助管理方式的精准化构建当中,笔者建议,应当转变现有的资助管理方式,而以无条件资助为主,有条件资助为辅,健全全方位资助体系.虽然学校内部往往设置由一些勤工助学岗位,但此类岗位的收入往往低于同等社会工作的收入,因此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选择到校外打工.大学生相对来说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而校外工作又良莠不齐,稍有不慎便可能上当受骗,甚至将自身陷于危险的境地当中.在此种情况下,高校在必要时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开设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校外勤工助学工作当中去,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通过学校的制度保障,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在校外期间的安全隐患或劳动纠纷,有利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完善,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衔接.

2.4 加强心理辅导,实现资助精准化

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要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真正实现资助工作的价值.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为主体,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等为辅的自主助渠道”.在此框架下,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和疏导,减缓其因家庭经济因素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也可以就此切实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为资助方式精准化奠定基础.

〔1〕索文斌,闻羽.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90.

〔2〕马彦周.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9-21.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