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新闻评论研究

2018-03-29 13:38李晨铭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1期

李晨铭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名诗人和评论家。早在1919年毛泽东就创立了《湘江评论》,并通过其发表自己多篇评论,涉及国际国内大小事件,对当时军阀割据、帝国主义等问题做出了深刻批判。

毛泽东的新闻评论在评论界独具一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被文章中蕴藏的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所震撼,使人在发自内心地触动的同时对作者文章中所包含的观点深信不疑。因此,即使时代与历史背景发生了剧变,毛泽东新闻作品中的思想对如今的社会生活仍然能起到指引作用。

本文以《毛泽东选集》中的评论为研究文本,从选题、内容、立论、论证和文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选题与内容:针砭时弊、政论为主

《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从报刊名就可以看出,内容主要以评论为主。毛泽东作为《湘江评论》的主编和主笔,共写了36篇言论。他评论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政治与时事问题以及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等,其中《民众的大联合》最为著名。

1919年11月,《湘江评论》被当局查封后不久,毛泽东被湖南《大公报》聘为馆外撰述员,在此期间毛泽东针对湖南长沙赵姓女子,反对包办婚姻而在花轿中自杀一事发表了多篇评论,抨击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批判旧文化旧思想。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向导》《中国农民》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已渐渐走向了武装革命道路,组建工农红军,建设革命根据地,作为党领导的毛泽东此时的写作已不单是新闻评论,而是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政论、社论。如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判断比较悲观时所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反对本本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领导了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报刊创办工作,为许多报刊撰写了发刊辞和文章,推动了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延安整风运动中的《反对党八股》等都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写了诸多十分具有针对性的评论,如国共和谈时期,毛泽东在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的几种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为的是揭穿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

1949年8月,毛泽东又为新华社写了《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四篇文章,批评了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幻想并对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的原因作了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坚持新闻舆论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他亲自参与撰写大量社论,其中《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当时影响深远。

二、立论:高瞻远瞩、富有洞见

1930年1月5日,当时共产党内部对于革命胜利的判断并不一致,很多同志都很悲观,用毛泽东的话说“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对此毛泽东富有远见地判断出革命前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主要观点论证了自己对革命的看法。

1937年7月,针对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盛行,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写作了《实践论》,论证了知与行的关系。

1938年5月26日距离抗日战争爆发快一周年时,人们对于战争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亡国论、速胜论,也有人认为会打一场持久战。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时驳斥了前两种观点,他认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同时,毛泽东还从国内国际层面论证了为什么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会议的讲稿被总结为《论持久战》。

毛泽东之所以能做出高瞻远瞩、预见性很强的论断,做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同于王明、博古盲目照搬理论,而是充分了解中国国情,深入农村,潜心调查,最终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早在毛泽东写作《寻乌调查》时就有体现。

三、论证:朴实说理、逻辑思辨

毛泽东擅长通过现象看本质,这与他深厚的哲学积淀分不开。熟读黑格尔、马克思等撰写的经典著作的毛泽东在写作评论时常用到归纳法、演绎法、归谬法等通用的逻辑手段。在此基础上,善用辩证法、矛盾论与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鲜明特征。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演绎、归纳、推理等各种逻辑手段,将美国名为帮助、实为侵略的假象论证得详细彻底,并通过简单而又富有力量的文字,揭示了国民党在准备发起内战的同时少不了美国的暗中帮助,该文是毛泽东新闻评论的代表作。

毛泽东不仅善于从事物的表面上抓住本质,还善于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对事物进行全面而系统地观察,然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评论和回击。《西藏的哲学与尼赫鲁的革命》一文,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新闻评论的代表作。

四、文风:深入浅出、诙谐幽默

毛泽东新闻评论的文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复杂问题简单说,如同白居易写完诗场拿给老妇看一样,毛泽东的语言十分平易近人,而这样的语言风格并不只是个人风格,还有要将革命宣传说给老百姓听的现实意义。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此外,毛泽东还善用俗语与比喻,如“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样已被广为熟知的比喻,还有1945年7月毛泽东给新华社写的评论《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一文中提到“没有认真起码的民主改革,任何什么大会小会也只能被抛到茅屎坑里去”。

“媒体中的不少新闻评论作品观点不新,结构松散,逻辑混乱,有的是老调重弹,虚夸浮躁,洋洋洒洒像个公文;简直就是领导讲话稿的翻版。”①针对这一问题,重读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反对党八股》就显得十分必要。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②当今不少人写东西还免不了这个毛病,掉书袋、把简单话说复杂了是常有的现象。“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③等,毛泽东列举党八股的八条罪状在今天看来仍有参考意义,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新闻评论,说人话是首要前提,这点毛泽东开了好头,但继承他风格的人少之又少。

五、结语

毛泽东曾被称作全国职位最高的新闻工作者,写作新闻评论只能算作他的副业,但这不妨碍毛泽东始终坚持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毛泽东以他的特点让无数人难以望其项背。对于当今媒体工作者,尤其是在党报工作的新闻记者,毛泽东的新闻作品让我们知道,党报评论也可以写得富有生机,具有穿透力,这也是毛泽东留给新闻业最宝贵的遗产。

注释:

①孙愈中.从毛泽东新闻评论作品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J].采写编,2010(4):56-58.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