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2018-03-29 19:05周嘉悦王子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政治工作者虚无主义历史

贾 凯 ,周嘉悦 ;王子滢

(1.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山东省临沂市市委办公室,山东 临沂276000)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点,“戏说历史”,宣扬“告别革命论”,“重新评价”革命英雄人物,诋毁中华传统文化,以“学术话语”颠覆主流意识形态,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并把中国引向“以英美为师”的全盘西化的道路。它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历史观、价值观、政治认同等产生较严重冲击,并日益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严峻挑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1]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1 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

有学者指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以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相遇’为逻辑起点的。”[2]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思想观念尚未成熟,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辨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同时,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各类新媒体,思维活跃,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容易接受所谓“新的”历史知识。因此,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对象,也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和挑战。

1.1 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引导功能,导致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

历史虚无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的唯心主义哲学,具体表现为对历史采取完全否定的错误态度和系统观点;披着“学术”的外衣,标榜还原历史事实,实则是以碎片化、随意化的方式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方面,大学生一直接受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观教育,在面对“网络话语场”里充斥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时,由于不具备良好的鉴别能力,他们就很容易接受这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甚至产生共鸣;另一方面,相较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对单一的模式,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求新猎奇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主流价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一些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不认同,进而影响内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动摇“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造成较严重的信仰危机。[3]就历史虚无主义的目标来看,它不仅淡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更期望动摇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进而使学生质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一方面,宣扬“告别革命论”,丑化革命领袖、革命人物,企图降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威望,削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用所谓“还原历史”使部分大学生用碎片化的思维方式看待历史问题,使其思想混乱,动摇其政治信仰,进而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怀疑。

1.2 增加高校舆论场的复杂性,影响高校和谐稳定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通过图片、漫画、视频、音乐、微电影等丰富形式呈现,这种隐蔽的意识形态传输形式有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改变了以往大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纸质出版物单向接收信息的模式。一方面,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虽然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但是许多信息因没有审查求证环节,容易为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便利。在信息高度开放、资源高度共享的网络舆论场,鱼龙混杂的信息泛滥和掺杂了西方政治意图的有意渗透,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极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4];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政课堂,但课堂授课教学模式单一,存在课程设置与热点问题衔接不及时等弊端,与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个性化相比,更不容易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由于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部分高校学生容易对网络上传播的各类错误信息信以为真,轻易将教师授课内容定为“假大空”,这种不对称性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义主流意识形态同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斗争的主战场[5],高校舆论场愈趋复杂。

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追求真相”的幌子下,利用青年学生猎奇、追求新鲜、追求个性的心理,向青年学生传播“碎片化”“片面性”的历史知识,试图解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已有历史定论。这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在平时可能只是一种隐性存在,但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则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甚至直接威胁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如果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必然成为大学生脑海中的普遍意识,成为危害高校稳定的重大隐患。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和措施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平台来势汹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掌控高校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占据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设,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2.1 占据新媒体阵地斗争的主导地位,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当前,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计算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方式。”[6]既然历史虚无主义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歪曲党史、国史,那么新媒体平台也应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用,成为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武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筑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固防线。其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是占据网络阵地主动权的重要举措。首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理论性。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教育与网站建设相结合,把纯理论知识融入网络空间,增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颖性、可接受性,以丰富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其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时效性。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及时性、便捷性,掌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必须从时效性着手,要准确把握舆论热点、发展走向,及时发现有不良倾向或虚假捏造的信息,特别是要了解大学生在新媒体上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做好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释疑工作。最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还要重视网站的互动性功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通过网络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布学校动态和相关信息,还要在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后及时分析,通过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使新媒体成为高校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在网络上亮剑,勇于发声,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旗帜鲜明的批判,让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牢牢占据压倒性地位[5],掌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2.2 加强高校网络法治教育,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

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泛起并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这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任务。在法治教育中,不仅要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要培养大学生的守法意识。一方面,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网络法律知识;定期举办相应网络法律教育讲座,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法学院教师为大学生讲解网络法律法规;在线上、线下定期举办网络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网络法治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地以法律法规审视自己的网络行为,同时提高大学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对于微博、微信、BBS等媒介平台进行舆情监测和预警,特别是应对网络法治教育的舆论危机时,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实效性[7];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网络监督机制和规章制度,通过网络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为建立网络行为规范,高校可以实行校园网实名制认证,将是否遵守网络规范与考核评优等挂钩,对于在网上散布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的学生要进行批评处罚。强化大学生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科学、合法地参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对新媒体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抵制和批判。

2.3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发挥教育者的正面引导作用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和发出信息的主要平台,因此对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会有全面深入的影响。这就使得培养一支既懂教育规律、法律法规,又懂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掌握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机制。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定立场,科学理解和辨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与危害。如果教育者本身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不明确、立场不坚定,可能会直接削弱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力度和行为,影响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8];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定期参加高校网络技能培训,熟练运用各种网络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通过网络技术培训弥补思维方式落后、教育方式僵化、技术不娴熟等短板,才能将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龚云.历史虚无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6):90-95.

[2]李亚员.关注和研究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内在机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37-39.

[3]秦程节,黎海燕.历史虚无主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长江论坛,2015(6):18-24.

[4]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3):33-34.

[5]陈冉.历史虚无主义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当代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2017(8):40-41.

[6]王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14):33-34.

[7]谭作强.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思路[J].理论观察,2015(8):152-153.

[8]曾宁,苑晓杰.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43-45.

猜你喜欢
政治工作者虚无主义历史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及对策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类型及特质研究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