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探析

2018-03-29 19:05于晓霞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居民社区

于晓霞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珠海 519090)

从古至今,“幸福”一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纵观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构建幸福社会、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史。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理念却越来越背离自然生态,生活追求越来越物质功利,这种忽略了人的精神追求、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最终使人类不断“异化”,一步步迈向那“不幸”的深渊。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幸福社会”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在社区内合理地开发和建设“生态幸福观”教育课程,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幸福观”教育,能够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素质修养,进而推动整个社区文明、和谐的建设和科学、长效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 “生态幸福观”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

1.1 “生态幸福观”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近年来,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一些人将幸福寄托在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利益的提升上,以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肆意破坏为代价获取物质利益的满足,结果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一系列生态危机使人类开始反思:真正长久的“幸福”是要和“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幸福的实现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的新论断,让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幸福不仅需要物质的富足和财富的增长,更需要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只有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保证幸福的永续发展。因此,倡导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够培养和运用生态智慧,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1.2 “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生态幸福观”教育,是以生态环境与人的幸福关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人们追求一种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既符合生态平衡,又带给人们轻松、愉悦情感体验,逐渐使生态的幸福感受由零散、自发、感性的状态上升为系统、自觉、理性的自觉意识。“生态幸福观”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一种自觉、简约、绿色的生活方式[1]。

“生态幸福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前历史阶段下的崭新表现形态,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改进。因此,“生态幸福观”教育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坚持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不断增强“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

2 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的重要作用

2.1 “生态幸福观”教育是构建“幸福社区”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威胁和影响。环境恶化等日益严峻的生态与社会问题,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在生态危机中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实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平衡,才能不断缓解生态危机、重建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加健康、舒适、自由,人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区是居民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都能够给社区居民带来主观心理上的“幸福”感受。因此,在社区中加强“生态幸福观”教育,通过开展“绿色社区”“生态文明社区”建设活动,不但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态幸福意识,增强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同时对创建“幸福社区”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2]。

2.2 “生态幸福观”教育是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的必然选择

在社区中,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幸福观”教育,能够让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人们不断树立健康正确的生态理念,逐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与节约意识,并主动将生态保护的观念及行为自觉融入到个人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他们追求幸福的能力[3]。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保护和幸福社会建设的今天,“生态幸福观”教育理应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生态幸福观”不仅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做到了真正关怀人的主观“幸福感受”,而且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了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和生态素养。

2.3 “生态幸福观”教育是扩展“教育内容”的创新实践

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居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社区教育就是一种区域性、有组织的涉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层次群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社区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规划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对象需要,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

“生态幸福观”就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而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这种“幸福观”的提出,既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在社区教育中增加“生态幸福观”的内容,既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诉求。因此,“生态幸福观”教育理应成为社区教育的重点。

在社区中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幸福观”教育,要根据社区居民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焦点关注的不同而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方法,通过生态实践体验来感受自然之美和获得幸福体验,从而不断提升生态认知水平,激发居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生态幸福观”的自觉性。

3 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现状

现实生活中,很多社区居民缺乏“生态幸福观”意识,生态幸福能力较弱,甚至幸福观价值取向存在严重的偏离,沉溺于物质的占有和消费中而迷失理性和准则[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欠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破坏自然生态的不道德行为:随意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乱丢垃圾、践踏花草、破坏绿化、损坏社区基础设施等,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其次,由于不够重视和教育宣传不到位,“生态幸福观”教育没有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有的社区进行了“生态幸福观”教育,但是形式简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三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主要表现在缺乏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方面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明确“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地位和定位,加之没有明确的政策加以支持和保障,使得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很难固定开展;四是“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平台建设不足。很多社区缺乏“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实体平台和网络环境。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在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中运用较少;五是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的现象。不少社区工作人员自身“生态幸福观”知识欠缺,生态幸福意识较弱,导致组织开展“生态幸福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组织生态文明活动的效果不明显。

4 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的途径

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态幸福观”意识,掌握生态幸福知识,增强生态幸福能力,获得生态幸福体验,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幸福生活,也关系到社区甚至整个国家的幸福程度。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应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引导,让社区居民逐渐树立“幸福意识”,掌握“创造幸福”的本领。

4.1 普及“生态幸福观”知识,自觉形成“生态幸福观”意识

通过向社区居民传播“生态幸福观”理论知识,帮助他们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理念,自觉培养生态文明行为。社区居民通过学习:一是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之于大自然,不是征服和利用,而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繁衍进化发展的根基。人类只有保护自然,才能从自然界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源,反之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要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在思想上上升为一种内在的执着信念,在实践行动中外化为人类的一种自觉活动;二是要自觉树立“绿色、和谐、永续”的生产发展道路。人类的生产劳动要以爱护大自然为前提,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坚决摒弃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过度开采利用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关注生态、关注民生、重视人民幸福感受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推动生产的绿色化,形成生态文明的新风尚。三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形成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观。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贪婪的过度消费、盲目消费、随便消费;而是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谨慎消费,提倡绿色生活、绿色出行。要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资源和生存发展空间的绿色消费。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幸福观”教育,带动居民的绿色消费观,进而通过科学绿色的消费观带动整个社会的绿色生产,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4.2 开展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实践活动,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除了理论学习和教育,还要在社区中开展各种“生态主题”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如在社区中组织居民成立“社区环境保护小组”,让居民自觉保护和美化社区环境,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和行动的义工活动,促使广大居民在生态体验和生态奉献中感悟到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还可以将生态环保专题、公益广告、大型讲座、专家论坛等在社区进行播放,加深社区居民对保护小区环境、共建美好家园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到生态工业园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休闲区等进行考察和学习,让民众认识到良好的环境给人生活带来的幸福体验,不断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在社区开辟环保专栏,引导人们向生态环保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学习,同时对生态环保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督促居民引以为戒。

通过“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自觉践行“生态幸福观”,并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习惯性,真正实现“让生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生态幸福观”教育的范围和影响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居民学习方式方法主要依赖网络传媒工具。互联网和多媒体是进行“生态幸福观”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区,要顺应“微时代”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生态幸福观”远程教育平台,不断提高社区“生态幸福观”教育的覆盖面。同时通过建立微博、QQ群、微信群等,加强广大社区居民间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幸福观”认知水平,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生态环保活动,提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网络传媒工具,可以开展关于以“生态幸福观”为主题的知识宣传,邀请“生态幸福观”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理论的引导和讲解,还可以把“生态幸福观”所要传达的生态理念以微电影、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吸引大众的兴趣,使人们更多了解关于“生态幸福观”的知识,让民众了解生态幸福与生活质量的依存关系,使人们在生活中注重自身的生态行为以提升生活品质,使人们了解生态文化、生态幸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

4.4 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实现“生态幸福观”教育的最大合力

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要坚持“开放教育”的理念,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社区教育的强大合力。因此,在社区内加强“生态幸福观”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实现“生态幸福观”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和生态素养。

通过保护社区生态文化环境,创建干净、整洁、优美的社区,提升社区居民对“生态幸福观”的认同度,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旨趣;通过创建积极健康的社区精神文化,不断提升居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内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实践活动,让社区居民进一步认清生态与人类幸福之间的深刻关系,加深对“生态幸福”的理解,明白“生态幸福观”对个体幸福生活的实现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4.5 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确保“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实效

在社区教育中,首先政府应加以重视,投入和确保社区教育经费的正确使用,同时社区相关部门也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生态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开展。其次,通过建立起相应的生态教育制度和文明规范,健全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法规体系,并广泛宣传,推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学习中。通过社区教育培训要求、社区居民文明守则、社区环境保护制度等,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提高掌握识别、分析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社区实践活动,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社区生态文明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生态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社区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社区“生态幸福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增强实效性。社区的“生态幸福观”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还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不断创造“健康、科学、文明、和谐”的绿色生活方式,并使其成为日常自觉的行为[5]。同时加强人性的教育和促使人格的完善,不断提升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在努力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快乐和满足。

[1]杨珍妮.生态幸福观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袁洋.社区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民族大学,2014.

[3]申锋.生态幸福观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3(10):42-44.

[4]许丹丹,申锋.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合理性及目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08-110.

[5]李张容.追求生态幸福的路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3(1):6-8.

猜你喜欢
幸福观居民社区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