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尼惹》的文本价值与意义

2018-03-29 19:05非艳芹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阿莫口头彝族

非艳芹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临沧677000)

0 引言

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四川凉山、云南、贵州一代是其集中居住的地方,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要聚集方式。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农奴制等几个时期,甚至有些地区在解放前还是封建奴隶社会。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民族大调查对彝族做了系统的研究,制定了新的民族政策,彝族按照“直接过渡”原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成了当下的发展状况。汉族学者对彝学的研究涉及语言与文字、民间文学、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社会生活、教育等,大多属描述性的客位的研究,而彝族学者的主位研究则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式,即从彝族本身进行研究,因此彝族身份、彝族文化等话语慢慢在彝族学说研究中出现[1]。许多外国学者对彝族的研究也相当丰富,例如斯蒂文·赫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族群与民族认同等方面,其著作有《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等。斯蒂文·赫瑞认为,彝学研究不是一个主题,而是一个研究领域,随着外国学者的陆续加入,中国的彝族学说研究慢慢走向国际化趋势[1]。

在诸多的彝学研究文献背景下,本文主要对《阿莫尼惹》的文本价值与意义进行探讨。这首诗标题翻译成汉语为“妈妈的女儿”,诗歌描述的是主人翁尼惹从出生到长大再到嫁为人妇的整个生命过程。该诗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口传的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被广大彝族人民热情唱诵。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注重对文化的“深描”,要站在他者的立场去研究本我的文化。他认为文化的研究应当具有解释性,研究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一种解释。《阿莫尼惹》作为彝族史诗,本身就是彝族文化经典的代表,对该文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从“口传”到“文传”——文化之传承

《阿莫尼惹》是一首彝族古典长篇叙事长诗,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彝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2]。这首长诗反映了彝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中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情绪,真实地反映了彝族的社会生活[2],并通过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保存下来。涂尔干认为,社会文化可以分为两个范畴,“神圣的”和“世俗的”,其余就是介于神圣与世俗之间的范畴,人类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在这几个层面找到相对应的空间。任何一个文化的产生和传播都有其历史因素,《阿莫尼惹》的生成与传播正是属于世俗的民间的世界,在口头叙事这一行为方式之中渗透着广大彝族人民对自身生活的民间世界的反映,渗透着彝族民众的世俗心理,而民众是文化传播的最广泛的途径,正因为此,《阿莫尼惹》通过广大彝族人民传唱得以传承和延续并保存至今。

据有关文献记载,彝族文字在两汉时期就得到了非常完善的发展,但是由于特殊的时代和社会阶层制约,彝族文字则掌握在社会文化首领毕摩手中。毕摩是彝族宗教、文化的拥有者和掌握者,是特权阶层,这就决定了彝族的文字传播并不广泛,只有在特权阶层才能够使用。毕摩从事宗教、社会活动时用彝族的文字记录着这些神圣的话语,记录了历史、哲学、地理医药等经籍,产生了大量的彝族典籍。在涂尔干的文化认识之中,这属于神圣的世界范畴,与民间的世俗的范畴处在不同的对立面。彝族文字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阿莫尼惹》这一民间产生的文化只能通过口头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进行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统计和文化调查,《阿莫尼惹》这样的史诗才被学者慢慢翻译并记载下来。现在,许多彝族歌手都将它翻唱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妈妈的女儿》,并以口头和文字两种方式进行传播。

2 文本内容——彝族文学之母体

彝族是一个擅长以自己的方式追根溯源的民族,彝族文学历来都是构建和完善这一追根溯源民族品质的重要方式和品质。无论是属于神圣世界的经籍文化的大传统,还是属于世俗世界的民间文化的小传统,都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主导[3]。虽然彝族文字产生较早,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彝族文化的核心要素和精神主导还是集中体现在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口头传承之中,口头传承既是熔炉、源泉,又是载体、形式,不断铸造、传承彝族独特的民族形象[3]。广泛流传于大小凉山地区的民间叙事诗《阿莫尼惹》就是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

作为口头文学的《阿莫尼惹》是文学载体的生成和延伸,对当代的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口头传统对当代文学重要的影响体现在其文学性,而《阿莫尼惹》的文学性就体现在它的诗性。这一首民间口头传播的长篇叙事史诗表达了彝族人民的真善美,凝聚了彝族人民的才情与智慧,诗歌背后的民族情感力量就是其诗性的体现。彝族民间口头传统历史悠久,内容也相当丰富,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如此丰富的口头传统文化除了少量故事,大部分都是以“诗”的形式存在着,这正表明了口头传统的“诗性”的存在。《阿莫尼惹》是这众多的“诗”中的一个经典,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典范。

3 生命史——女性研究之案例

《阿莫尼惹》描述的是一个旧社会彝族少女从出生到童年、青年、婚后的生活经历,诗歌分为序歌、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明志等诸多部分[4]。尼惹作为社会历史时期的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表达,为研究彝族旧社会女性的形象提供了典型。

尼惹从父亲身上亲眼见到包办婚姻的残酷现实,使“女儿”懂得“哥哥是主人,妹妹是客人”。“女儿”哀诉道:“血已换成酒喝,肉已换成肉吃,骨已换成钱用,女儿不走不行了,冰冻三尺也得走,狂风顶天也得走。”受娘家兄妹尊重的姑娘被推向无边无缘的婚姻苦海,远离父母兄妹嫁到婆家后生活凄惨,思乡心切,叹道:“雾起来送雨,雾已返回天上,雨却落在黑土里;弓起身来送箭,弓已回到弓房,箭却插在土地上;哥起身来送妹妹,哥哥已回到父母身边,妹妹却丢在婆家,永远不能回去了。”[4]一个在娘家受到父母兄妹尊重的爱女与自己的温暖诀别,到婆家承担了一切的家务劳动,有时还受到婆家兄妹、公公婆婆和众人的讥讽,一个刚满十七八岁的姑娘被折磨得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女儿”呐喊出“难道人间女儿最渺小?难道世上女儿最低贱”的质问[4]。

诗歌文本给人呈现了一个彝族女孩一生的凄苦,展示了旧社会彝族女性的整个生命史。尼惹只是众多彝族女性其中的一个,作为一首诗,尼惹同时也代表了整个彝族女性的生命过程。“尼惹”喊出了广大彝族妇女对男女不平等思想的抗议,喊出了千百万彝族女子对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5]。当代研究彝族女性的学者,可以有诸多途径去获取女性的相关资料,但是对于《阿莫尼惹》这首1680行诗的研究却不能错过。《阿莫尼惹》是对彝族社会整个女性生活和社会地位的集中反映,为当代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经典的人物案例。

4 主位的文化——语文学科之重要素材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6]四川大凉山位于川滇交界处,在教育发展上相对落后,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效果非常不明显。大多数彝族学生从小说本民族语言,从小学开始慢慢学习汉语,与东部地区的学生相比,语文学习困难比较严重,普通话学习是语文学科的重点。目前在彝族地区,学生出现厌学、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许多学者认为这与语文教材单一、学习内容脱离当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彝族本来就是一个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相对滞后,又处于云贵交界,文化发展本身相对于东部地区就比较落后,因此在教育上必须考虑到当地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学科,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如果学生的语文学不好,则会影响其他一切学科的学习。彝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丰富多彩的主位文化的民族在响应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过程中应当利用好自身的文化优势。语文课程的学习除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在校本课程方面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生长经验和民族背景学习传统的经籍、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等。这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使其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为其他学科学习做准备。《阿莫尼惹》作为民间传统诗的典范被广大彝族人民广泛传颂,将它补充为语文学习的材料非常有必要。

将彝族特有的文化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来利用,有利于彝族学生在主位文化的氛围中积极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积极生活的人生态度,增加民族认同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这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达到语文学科教育目的具有重要作用。

5 结语

诗歌的口传方式贮存了彝族特殊的历史文化,来源于民间的类似于《阿莫惹尼》的民间史诗因为文字使用的局限性只能以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使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特殊文化在普通的生活之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口头传播方式也成为保留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对于彝族传统诗歌的文本价值与意义的再研究,正是增加民族认同,提高我国多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实践。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研究可以增强文化的自信心、提高民族自豪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1]王菊.斯蒂文·赫瑞的中国彝学西南研究[J].思想战线,2009(5):109-113.

[2]沈晓燕.《阿嫫妮惹》文本的价值和意义[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1-94.

[3]罗庆春.穿越母语:论彝族口头传统对当代彝族文学的深层影响[J].民族文学研究,2004(4):118-121.

[4] 百度词条.阿莫尼惹[EB/OL].(2014-07-10)[2017-12-22].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8%8E%AB%E5%B0%BC%E6%83%B9/497545?fr=aladdin.

[5]张兴沙.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15.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S].200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共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2017-10-27)[2017-12-22].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 3458.htm.

猜你喜欢
阿莫口头彝族
彝族海菜腔
大胆的阿莫
如何写口头通知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阿莫
口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