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应用于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中的疗效

2018-03-29 10:30向丹
中外医疗 2018年2期
关键词:肘关节上肢功能障碍

向丹

[摘要] 目的 探讨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应用于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次研究采取抽签模式将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该院收治的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抽選出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入院时间的差异性平均分成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来进行讨论。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关节松动术联合被动牵伸技术作为患者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肱尺关节分离技术联合主动功能锻炼作为患者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ROM(关节活动度)及HSS(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3.35%>67.74%);观察组治疗后ROM度数(113.42±24.26)°及HSS评分(49.62±9.25)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对应值(P<0.05)。结论 针对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采取肱尺关节分离技术进行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的同时加快其关节运动能力的恢复进度,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 肱尺关节分离技术;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1(b)-003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humero-ulnar joint isolation technique in treatment of elbow joint dysfunction after the upper limb fracture. Methods 6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lbow joint dysfunction after the upper limb fract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1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dmission tim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joint mobilization combined with passive elongation technolog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umeral ulnar joint separa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active functioning training,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ROM and HS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3.35%>67.74%), after treatment, the ROM degree and HS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113.42±24.26)° and (49.62±9.25)points, which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humeral ulnar joint separation technology for patients with elbow joint dysfunction after the upper limb fra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rate of joint motor function,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is obvious, and it is wort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umeral ulnar joint separation technology; Elbow joint dysfunction after the upper limb fracture;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上肢骨折患者病发期间,其临床症状和机体疼痛感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导致其临床上还将会引发关节僵硬、粘连或肿胀等症状出现,是促使患者患肢关节出现功能性障碍的关键因素,若不及时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以干预,不仅延缓其肢体健康恢复进度,还会对其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历年来,临床上针对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通常主张选择传统的关节松动术联合被动牵伸技术来作为患者首选方案,虽有一定的确切疗效,但患者整体效果并不显著,其患肢锻炼过程中的针对性不强,且患者关节锻炼时受牵扯过大易导致其机体疼痛感加剧,不利于患者治疗步骤的有序进行[2]。近年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主张采用肱尺关节分离技术联合主动功能锻炼进行治疗,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其疗效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率的同时促使其关节功能恢复进度加快,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故该文现将该院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2例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分组的形式结合不同治疗方法产生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结合抽签模式将该院收治的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抽选出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入院时间的差异性以每组31例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来进行讨论。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25.84±4.21)岁;骨折部位:肱骨髁间骨折9例,肱骨髁上骨折12例,肱骨干骨折8例,前臂骨折2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25.11±5.28)岁;骨折部位:肱骨髁间骨折6例,肱骨髁上骨折13例,肱骨干骨折5例,前臂骨折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该次研究所选患者均经X线片检查符合上肢骨折的诊断标准,且其骨折部位均实施保守或手术治疗后拆除外固定物,均排除患有关节脱位、骨化性肌炎、关节内赘生物及合并骨关节风湿性疾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所有患者[3]。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关节松动术联合被动牵伸技术给予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需进骨外科进行常规处理,后制定患者肘关节功能锻炼方案对其患肢进行日常锻炼,由专门治疗医生5次/d,15~20 min/次的频率来牵伸患者肘关节,促使其患肢关节得以充分运动。

观察组患者选择肱尺关节分离技术联合主动功能锻炼,2~3次/d,5组/次来进行手法治疗,具体一组手法如下所示:治疗师首先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并将诊疗床的边缘部位作其肘关节摆放位置最为适宜,然后往后旋转患者前臂,期间引导其肢体尽量呈放松状态,接着以屈曲-拉直的方法对患者肘关节最大程度进行牵拉运动,后对其耻骨近端与肱骨远端用双手进行固定,以45°角度沿患者骨干方向牵拉其肱尺关节,并进行适当摆动,患者持续进行30 s的手法治疗。结束后,治疗师叮嘱其在治疗期间以5次/d,10 min/次左右的频率自主锻炼其患肢功能,具体锻炼方法为:首先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其肘关节性牵伸屈拉时需保持原体位,并取垫枕放置患者肘后,以背伸姿势来维持腕关节运动,后往下牵拉其前臂屈肘肌群至患者肘关节前,直至其机体疼痛感无法忍受为止。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后比较其临床疗效和患肢功能恢复进度。

1.4 观察指标

针对患者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进度选择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系统(HSS)来进行评分,评分项目主要有疼痛、屈伸功能、活动能力以及肌力等构成,分值在0~100分间,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肘关节恢复程度越高。采用ROM来测定患者关节过度,度数越高表明患者关节活动能力越高。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疗效评定,其中,显效:患者机体未出现任何肿胀疼痛感,其上肢关节活动功能均恢复为正常水平;有效:患者肿胀、疼痛感有所缓解,其上肢关节活动功能显著性提高,但患者肢体仍有部分功能出现受限现象;无效:上述情况均未出现,患者机体肿胀和疼痛感均未得到改善,有甚者还出现机体疼痛感加剧现象[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ROM度数、HSS评分

两组患者术后ROM度数、HSS评分评分结果均较术前对应值有所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ROM、HS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显著,且得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3.35%>67.74%),且得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P<0.05)。见表2。

3 讨论

历年来,临床上针对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是主张采用传统关节松动术联合被动牵伸技术进行治疗,以促使其关节周围软组织得以伸展来改善患者组织粘连、关节囊增厚等现象问题,虽有一定的确切疗效,但其治疗手法的被动性加上患者治疗时间的长久性,易导致其肌肉出现过度劳损症状,临床上针对此类问题研究提出适当缩减治疗时间来改善患者整体疗效,但其整体效果并不显著,严重者其关节功能障碍还出现症状加剧现象,不利于患者关节功能修复进度的有效提高[5-6]。近年来,临床上针对此类病症患者关节运动趋势和状态变化提出实施肱尺关节分离技术联合主动功能锻炼来给予其进行治疗,且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ROM度数、HSS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对应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看出,此类技术以患者肱骨远端及耻骨近端间形成的解剖关系来完成关節牵拉锻炼,通过确保其肱尺关节锻炼时与其自然活动时产生的运动学状态得以一致,有利于减轻其关节牵拉产生的机体疼痛感,提高患者配合度的同时有效弥补其在进行牵拉锻炼时引发关节障碍加剧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自主功能锻炼,对患者关节锻炼机制重建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对加快其关节功能恢复进度和提高其治疗效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7]。该研究结果与王克[8]中的总有效率86.8%基本一致,表明此类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由此可得知针对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采取肱尺关节分离技术进行治疗,不仅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率,还有利于加快其关节运动能力恢复进度的结论,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彭飞,谢威,刘远翔,等.肱尺关节成形术治疗肘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分析[J].骨科,2016,7(4):252-256.

[2] 吴涛,杨志,廖江龙.中药熏洗配合康复治疗肘关节骨折术后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13,28(10):2089-2090.

[3] 李岳瑞,张旭,俞泉,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3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3):89-90.

[4] 乔冠儒,曹银吉,姜荣辉,等.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对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J].中外医疗,2015,34(25):80-81.

[5] 程亭秀,曹景文,程广耀.蜡疗静态进展性牵伸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8):454-456.

[6] 曾献栋.综合康复疗法对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30):81-82.

[7] 赵卫侠,刘波,张鑫,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J].中医正骨,2014,26(9):36-38.

[8] 王克.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对上肢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1):79-80.

(收稿日期:2017-10-12)

猜你喜欢
肘关节上肢功能障碍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