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阻肺缓解期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2018-03-29 10:30汪爱云晏琼胡白瑜
中外医疗 2018年2期
关键词:慢阻肺效果

汪爱云 晏琼 胡白瑜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阻肺缓解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16例慢阻肺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肺呼吸康复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FVC、PEF分别为(2.01±0.62)L、(2.63±0.51)L、(5.81±1.01)L,对照组的FEV1、FVC、PEF分别为(1.40±0.69)L、(2.23±0.47)L、(3.51±0.66)L,两组的FEV1、FVC、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为(360.3±15.2)m,对照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为(324.0±10.2)m,两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肺呼吸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 慢阻肺;缓解期;肺康复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1(b)-006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lung respiratio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PD remission stage. Methods 11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PD remission stage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therap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ung respiratio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Results The FEV1, FVC, PE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respectively(2.01±0.62)L, (2.63±0.51)L,(5.81±1.01)L and (1.40±0.69)L,(2.23±0.47)L,(3.51±0.66)L,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obvious(P<0.05),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6 min walking test distanc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bvious, [(360.3±15.2)m vs (324.0±10.2)m](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ung respiratio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PD remission stage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lung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diseases, and it is worth wide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COPD; Remission stage; Lu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ffect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日益下降,我国的呼吸道系统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具有起病急、易反复、治疗难度大等特点。据相关臨床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伴呼吸困难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呼吸衰竭,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患者的肺部功能受限,随着病情发展肺功能逐渐下降,因此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缓解期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其他时期,因此在缓解期应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该院通过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的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116例慢阻肺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46例;患者的年龄在50~80岁,平均年龄为(62.8±4.3)岁;病程1.0~15.5年,平均病程(6.32±1.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符合2013年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并处于缓解期;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该研究;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息、气促症状,均能行走一段距离。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呼吸道疾病;年龄小于50岁或大于80岁的患者;合并心肺功能损伤患者;合并肿瘤等重大疾病者;实验期间不能配合资料收集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按医嘱为患者给药换药,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健康饮食餐谱。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由护理人员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按摩等常规护理[3]。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肺呼吸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呼吸肌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进行吸气和呼气能力,指导患者进行吹气球训练,让患者用尽全力吹800~1 000 mL的气球,直至无力吹出气体后开始吸气,3~4次/d,4~5 min/次。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处理,定时对患者进行排痰,给予浓度为30%的氧气吸入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耐力训练,选择运动如太极、有氧操、慢走等,心率控制在60%~90%之间,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每周进行4~5次[4-5]。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最大呼吸流量(PEF)。运动耐力测定:观察患者6 min内的最大行走距离,患者不气短为限,并在休息10 min后,再次进行测量,取两次平均值作为结果。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2 结果

2.1 两组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的FEV1、FVC、PEF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缓解期肺呼吸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PEF等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的FEV1、FVC、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的6 min步行试验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为(360.3±15.2)m,对照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为(324.0±10.2)m,两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1,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的病理特征为肺功能受损和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因此患者常伴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进行轻体力劳动时可能会伴有强烈的不适感,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该病的有效手段[8]。既往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十分重视急性发作期治疗,治疗期间也能配合医生进行止咳、抗感染治疗,但病情得到控制后,患者容易进入懈怠期,忽视疾病的治疗,从而易造成疾病再次加重。由于疾病进入缓解期后,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因此针对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临床上多建议患者在进入缓解期仍坚持治疗,以提高肺功能,减少肺功能自然衰退的速度,预防疾病恶化[9]。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慢阻肺患者在缓解期接受肺呼吸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肺部功能和全身耐受力,同时能更好的帮助患者认知康复训练的治疗意义,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起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目的。该院通过在慢阻肺缓解期给予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训练患者的肺部功能,提高全身耐力,并针对性的给予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来临床疗效。

该研究发现,治疗前,观察组的FEV1、FVC、PEF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缓解期肺呼吸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PEF等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的FEV1、FVC、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为(360.3±15.2)m,对照组患者的0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为(324.0±10.2)m,两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邱亚梅研究[10]发现,肺呼吸康复治疗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为(432±62)m,对照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为(321±46)m,与该研究结果相近,上述结果均提示肺呼吸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和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丹.痰热清在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综合应用價值[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7):923-925.

[2] 吴华,邓任华,梁聪.肺呼吸康复治疗对缓解期危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5):3552-3553.

[3] 施萍,张骅.影响慢阻肺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和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5):719.

[4] 刘晓丽,蒋延文,张捷,等.长期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6,21(5):850-853.

[5] 冯利君,易新华.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0,25(3):212-213.

[6] 孙伟.慢阻肺缓解期患者采用肺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2016,29(3):25-26.

[7] 朱春梅.肺康复治疗慢阻肺缓解期患者28例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70.

[8] 翟宗岗.中西医结合呼吸康复训练改善慢阻肺患者运动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5-77.

[9] 赵吉来.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9):51-52.

[10] 邱亚梅.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阻肺缓解期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44-46.

(收稿日期:2017-10-21)

猜你喜欢
慢阻肺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宽胸理肺汤治疗AECOPD痰浊壅肺证患者30例疗效观察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研究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组合练习难度大,贴近实战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