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2018-03-30 08:18
文史博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开埠韩非子法家

明朝皇帝大多表现平庸,为何仍能维持近300年统治

佚名《明朝皇帝大多表现平庸,为何仍能维持近300年统治》

明朝共传16帝,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外,其余14个皇帝,大多表现平庸。如此一个平庸皇帝扎堆的朝代,却维持了近300年的统治,这是为何呢?

二是从表面上看,明朝中期以后的皇帝很少过问政事,可在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上,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举旗定向,毫不含糊。以被《明史》黑

得最厉害的正德帝朱厚照为例,《明史》称其“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事实上,正德帝玩起来固然很疯狂,可办起正事来却一丝不苟。如他在1517年御驾亲征,指挥应州大捷,击退来势汹汹的蒙古王子伯颜,交出了一份相当漂亮的成绩单。

我们所熟知的“木匠皇帝”天启帝朱由校,沉溺于木匠活里,疏于朝政,终于“培养”出大太监魏忠贤。可他两次大胆启用熊廷弼,经略辽东,使得努尔哈赤的后金基本上没占到什么便宜。至于后来的崇祯帝朱由检,一上任就干净利落地清除了魏忠贤势力,有勇有谋,可圈可点。

五口通商,为什么上海一枝独秀

周武 《五口通商,为什么上海一枝独秀》

上海的兴起离不开近代的开埠,但同时开埠的还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而且这些城市不是省会,就是府衙的所在地,行政地位都比上海高,上海当时仅是一个县。为什么其他城市开埠后未能像上海一样快速兴起呢?

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通达世界各地的海上通道的城市。1870年以后随着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及欧洲与中国海底电缆

一是有强有力的内阁保障权力正常运行。自正德帝以后,皇帝们就沉溺于各自的爱好之中,很少过问朝政。极端者如万历帝,甚至30年不上朝。皇帝缺位后的国家大事,一般就由内阁通过票拟、修旨等方式来处理。及至后来,皇帝又以扶植太监的方式来平衡内阁权力过大的危险。的接通,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往更便捷、更密切。这使整个商贸组织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那时中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是丝和茶,上海开埠后,全国90%的丝和江浙几乎全部的茶都是从上海出口。洋货进口也大都是经过上海聚散。其实不仅是物流,上海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在中西接触和交涉中占据枢纽性地位。中国出使外国的使节和留学生最早就从上海出洋。外国人进入中国首先抵达的也是上海。到东亚国家的外国人也往往要先抵达上海中转。跟商贸组织的变化相关的还有整个信息渠道,即中西通讯系统的建立。

根据墨顿社会学“优势积累原理”,一个人一旦在某个方面建立优势以后,这个优势会不断滚动叠加,优势会变得越来越大。一

个城市也是这样,上海在中西交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逐渐变成一种优势。这种优势的积累和放大使得其他城市没有办法跟它抗衡。

而当上海以对外贸易中心口岸的力量重塑江南经济版图和文化版图的时候,上海的地缘禀赋也体现出来:上海拥有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相媲美的广袤腹地——江南,可以生产粮食、蔬菜,足以保障一个大都市的物资供应。江南变成上海的江南,这成为上海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先秦时代,到底有没有『法家』?

周炽成 《先秦无『法家』?》

胡适曾说:“古代本没有什么‘法家’……”胡适所说的古代就是先秦时代。查先秦时代的著作,确实未见与儒家、墨家等相提并论的所谓“法家”的说法。就我们所见的文献而言,最早说到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是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另一经典论述出自《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可见法家是汉代才有的说法。不过也有人认为,先秦虽无法家之名,但有法家之实,因为被《汉书·艺文志》归为法家的著作,如《李子》《商君》《申子》《韩子》等在先秦早已存在。那么“法家之实”在先秦不是早已存在了吗?

但上述之书和著书立说之人就是法家之实吗?流传至今的最可靠的“法家著作”是《商君书》和《韩非子》。按照《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我们对商鞅和韩非子的法家归属就难免有疑问,因为他们都不是理官(法官)。虽然《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但他的主要身份不是法官。商鞅变法之“法”虽然含有法律之法,但其范围肯定要广泛得多。韩非子的主要身份也不是法官。在《史记》中,司马迁说他“归本于黄老”,刘向说他为“名儒”。可见简单地以法家之名说韩非子,也是值得商榷的。

冯友兰说,儒、墨是先秦就有的老概念,但法家以及名家、阴阳家、道家是司马谈所创造的新概念。西汉其他人几乎不用“法家”的概念,大体上都以“法律专家”或“刑法专家”来指称,与今人眼中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的法家距离较远。

切腹自杀?日本人没你想象的那么英勇

罗小针 《切腹自杀?日本人没你想象的那么英勇!》

上吊、服毒、割腕……自杀的方式有千万种,日本人为什么非要选择最痛苦的切腹自杀?

首先,刀是武士的象征,用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更符合武士的身份。其次,在日本人心中,稻谷是有“稻魂”的,而“稻魂”能够充实自己的灵魂。因此,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灵魂并不位于脑袋或者心脏,而是在肚子里。而切腹,一方面能够释放灵魂,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忠诚,还能够震慑敌人,展示自己的勇敢。

因此,切腹成了日本武士自杀的标准方式,且有一套标准的切腹仪式,对仪容、眼神、坐姿、工具、刀法都有要求。

但切腹不会即刻毙命,至少要忍受5~6小时才会死去,其间的痛苦可想而知,因此“介错人”应运而生。切腹者都会找一个亲信当自己的介错人,在完成切腹后帮忙砍头,给个痛快。

日本武士多不想忍受切腹的痛苦,又想用切腹的仪式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扇腹”应运而生:只要武士用木刀、竹刀或者扇子,在腹部象征性地划一下,介错人就手起刀落将切腹者斩首了。虽然是“扇腹”,但对外必须宣称是切腹。

因此,日本武士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英勇,很多切腹都是虚假宣传。例如著名的赤穗事件,47名义士被下令切腹,实际上他们都是被斩首的,但对外则宣称是切腹自尽。到了江户后期,武士直接服毒自杀,死后再介错,但对外依然宣称是切腹。

猜你喜欢
开埠韩非子法家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韩非子说“言”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论近代三都澳开埠对闽东社会的影响
小小书法家
刍议条约开埠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