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策略
——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2018-03-30 11:11李学容江科侪罗小丽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土家族刺绣民族

李学容, 杨 连, 江科侪, 罗小丽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重庆 400065)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非常重视各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保护为主,抢救优先,正当开发运用,增强管理”的方针,实施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1]。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将民族文化引入课程,可以让学生从学习中理解本民族文化,在培育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进行文化传承。课程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当前小学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和渗透民族文化,开发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民族文化特质的校本课程,不仅关系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而且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价值呈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最为突出且值得被本族人民认同并继承和流传的一种文化资源,这为本民族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民族间的融合不断增强。在以汉族为主导的价值假设中,部分少数民族的生活模式和思想观念不断汉化,民族文化日渐式微。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缺失的现状也迫切需要得到改善。将地域性的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校本课程有如下价值:

(一)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文化必须通过学习与实践来传承,而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有十分密切的关系[3]。学校针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选择适宜学生发展的优秀民族文化融入课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能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有利于丰富课程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踊跃开发,正当运用校内外各种资源”[4]。黔江地区有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教师若将刺绣、南溪号子、摆手舞等民族艺术加以分类整理,并采用适当的方式融入学校课程,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课程与民族艺术相结合能拉近生活实际和学校课程的距离,体现课程的生活化,使学生的课堂更有活力。

(三)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价值的引领者,是连接学生与课程的重要纽带。教师能否把民族文化正确、有效融入课程中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在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有文化创新和课堂调控能力,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专长优势,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5]。因此,这势必会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推动教师不断学习民族文化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二、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现状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由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改设的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刺绣、摆手舞、威风锣鼓、南溪号子、唢呐、服饰等民族文化艺术。为了实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相关机构出台了一些政策,探索出了一些特色的实施方法: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将民间音乐、舞蹈、民族知识、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将民族常识融入民族校本课程,大力举办民族传统活动。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黔江区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情况,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访问调查了当地城乡12所小学,并对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已经认识到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动,比如学习民族乐器、民族舞蹈等,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师意识淡薄、能力欠缺

在将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应是课程的实施者和的开发者,但很多教师因为意识和能力的欠缺还不能承担起课程开发的重任。其一,部分教师缺乏把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意识。他们不认同将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文化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他们认为民族文化是代际传承的事,主要应该体现在家庭里的长辈和下一代之间的口耳相传或社会举办的活动之中。因此,他们往往将注意力聚焦在教材上,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均围绕国家课程展开,忽视了课程与文化的联系,未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自然有机地融入课程。其二,教师缺乏把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能力。黔江地区的大部分教师对本地民族文化艺术都有简单的了解,也试图把当地优秀文化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中。但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从而陷入空有想法却难以实施的尴尬境地。民族文化知识的匮乏和教学技能的缺陷,导致教师虽然有把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自觉性,但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却收效甚微。

(二)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内容浅显

民族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生产工具、语言、风俗、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然而,调查发现,黔江区多数小学对民族文化融入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单薄,主要停留在对民族的服饰、歌曲等外显性文化的学习,很少涉及民族风俗人情、民族心理特征等内在文化。只有1/6的小学有象征土家族文化摆手舞课间操,但对土家族文化的学习也较为片面;有1/3的小学教师在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课堂上都提到过关于民族文化的知识,但仅仅是土家族、苗族文化中最浅显的部分,没有深入探讨;有1/4的学校在音乐、体育等艺术课中有所体现。可以看出,黔江区小学即使把民族文化艺术融入了课程,但内容都相当单薄,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缺乏广度、深度以及系统性。

(三)民族文化融入课程路径单一

调查发现,城乡小学主要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虽然有个别小学开发了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但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专题学习展开。而且,以课程和课堂为载体来完成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一般由艺术课承担,其他学科融入民族文化的频率不高、关联性不强。艺术课也主要通过服饰、舞蹈、乐器等某种单一路径把民族文化融入课程。比如,有1/6的小学要求穿戴象征民族文化的校服(苗族服装);1/4的小学仅学习象征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摆手舞;1/12的小学只讲授象征民族文化的校本教材;1/6的小学仅仅学习一种民族乐器。

综上,各个小学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重视还不够,大多都只注重形式,停留于表面。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是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资源与实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民族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策略

为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探索民族文化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培育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树立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自信,政府、学校、教师应共同努力。

(一)政府要加强对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重视

其一,加强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组织民族文化领域的专家、学校教师共同开发民族文化的地方课程,编写民族文化的地方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同时,将民族文化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纳入先进学校、优秀教师评选的标准。

其二,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政府部门可提供资金供学校购买具有黔江地方特色的纺车、水车、木榨等作为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另一方面,为学校优秀的手工艺术作品申请专利给予奖励表彰。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修建民族艺术馆,将优秀的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收藏进艺术馆供大家学习与参观。

其三,提供活动平台。政府部门应给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提供平台,包括通过项目设计、活动开展来传播民族文化,或者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如,南溪号子山歌比赛、土家族摆手舞舞蹈大赛,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在全镇、全乡展开角逐与选拔。在本地博物馆、艺术馆等地方展示民间艺术品、学生手工艺品,促进民族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其四,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可采用新媒体宣传手段宣传、交流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意义,设置讲解、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相关网站,倡导优质宣传片、纪录片开展网络交流,将微课堂作为新兴的传播途径。

(二)学校应加强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学校作为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应自觉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

其一,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校园文化,推动隐性课程建设。学校可修建代表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打造校园文化走廊。以校园刊物栏、展示栏为载体介绍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在无形中融入校园中。比如,通过打造民族图腾和张贴民族知识海报介绍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班风、校风建设,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其二,将民族文化艺术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可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小学教育的德、智、体、美等方面,使师生的“教”与“学”都紧接民族地气。根据黔江民族文化的内容,建议学校可以从如下途径实施:

1.将南溪号子融入音乐课。在音乐发展史上,许多音乐的体裁、结构和风格等都最先源于民间,后来才慢慢被音乐人发现并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形成比较统一而规范的技法和程式[6]。南溪号子是传唱于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高山、峡谷、深沟地带的群众中的原生态民歌,以“一人领唱,二人扮尖声,数人帮腔”的和声演唱为形式,其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内容包括土家族历史文化、地理信息、民间故事,传达了许多已经消亡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秉承多元文化课堂教学理念,学校可将南溪号子引入小学音乐课。对南溪号子曲目进行收集、整理,编写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民歌教材,成立具有南溪特色的民歌合唱团。在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原则上,推行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在丰富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的同时推动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

2.将刺绣融入手工课。土家族和苗族刺绣在黔江区民族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土家族刺绣主要以绣花鞋、绣鞋垫和绣荷包为主,苗族刺绣主要以绣衣裙和围腰为主。土家族和苗族刺绣多取材于花、草、虫、鱼、鸟、兽、竹、树等物,但土家族和苗族刺绣的内容不同。土家族刺绣大部分绣着“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鸳鸯戏水”等具有吉祥含义的传统图饰,而苗族刺绣主要是“人骑龙”“骑水牯”纹样为主,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学校将这些内容融入手工课,不仅可以实现对民族艺术的传承,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手指小肌肉的发育,使之达到手巧心灵的目的。

在手工课上,教师先通过网上视频或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土家族、苗族刺绣技法的精髓,学习其刺绣技法。其次,逐步引导学生结合刺绣纹样尝试创作刺绣作品,在技法熟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喜欢的图案大胆想象创作一些刺绣艺术作品。除此之外,在剪纸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苗族、土家族刺绣丰富多彩的图案融入剪纸中,引导学生创作带有民族特色的剪纸作品。刺绣作为乡土资源,结合现代审美观念有效地融入小学课程,弥补了小学手工课中教学资源的缺失、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遗憾。手工课上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可以促进民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3.将土家族摆手舞融入体育课。摆手舞被称为反映土家族人民生活的民间舞蹈,例如摆手舞中“种苞谷”“种小米”“打蚊子”“梳头发”等动作,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状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土家族摆手舞舞姿大方粗犷,简单易学,有无舞蹈基础的人都可以快速融入其中,主要动作有顺拐、双腿屈膝、全身颤动、重拍下沉。土家族摆手舞表现风格雄伟有力、自由豪迈,不仅具有表演的作用,舞蹈动作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把土家族摆手舞引入体育课中,编排土家族摆手舞课前准备活动、广播操,让单一、枯燥的体育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既可以增强课程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汲取优秀的民族精神,从而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4.将民族文化常识融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土家族和苗族作为黔江区最主要的两个少数民族,保护和传承其民族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教师可在民族文化板块教学中给学生普及一些有关土家族、苗族的文化常识,例如土家族和苗族的语言、文字、艺术、风俗等精神文化的内容以及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内容。把民族文化常识融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既可以丰富课程的内容,又能增长学生的见识,还可为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5.将民族服饰融入美术课。把民族服饰引入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服饰的款式、花纹、颜色、材质几个方面重点讨论土家族、苗族服饰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本民族服饰的美。另外,还可把民族服饰放入简笔画课中。在小学低中段,教师主要让学生在了解民族服饰的基础上对民族服饰进行简单的临摹;在小学高段,要求学生在简单临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对原始的民族服饰进行改造、创新,形成新型的民族服饰。最后,给学生讲如何构图和色彩搭配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民族服饰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给学生一个参考模板。将民族服饰融入小学美术课程,学生可以在欣赏中、绘画中感受民族服饰的美,接受民族文化,提升审美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其三,学校应加强活动课程的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应定期与周边社区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使民族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聘请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分学段、分学科进行知识讲座、技艺传授、展示演出,让教师、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与此同时,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突出民族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主要以召开主题班会、进行民族文化知识测试、开展民族文化主题征文、组织民族文化手抄报评比等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在社区展示民族文化学习成果,“唱一首民族歌曲”“跳一支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彩绘”,和社区居民一起看民族影片、听民族故事、学民族工艺等。

(三)教师要增强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意识与能力

民族文化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民族文化的情怀、认识和课程实施的能力。因此,在把“民族艺术融入课堂”这一创新活动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其一,增强开发民族课程的责任意识。要想民族文化课程得到真正实施,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意识上重视教育对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扬的作用,自觉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课程中来。教师应当主动发挥创造性作用,增强民族情怀,理解民族文化,提升实施民族文化传承的能力。

其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将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教学技能。教师对课程的认知是开展教学的基础,部分教师对民族文化一知半解,对特色课程难以胜任。学校在民族地区教师培训中,应当开展民族文化的专题培训,或者在教师培训中增加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课程模块,让教师了解、学习民族文化艺术,参加民族文化活动,从而提升专业技能,为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其三,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加强教师对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认识。作为一线教师,应当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主动开展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研讨活动。在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学校应专门设置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科研项目板块,申报教改、科研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和探索,把握民族文化课程融入的原则、规律和路径。

民族文化艺术融入课程不仅可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民族文化融入课程应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结合起来,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学生学习更加生活化。总而言之,政府和学校应着力于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让民族文化合理地融入课程,共同探索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色课程。

参考文献:

[1]孟立军,吴斐.论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本质及发展趋势[J].民族教育研究,2016(1):75-80.

[2]武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62-64.

[3]李晋有.少数民族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民族,2003(11):52-53.

[4]李毅达,王小寒.课程整合重庆教育改革“新冲击波”[N].重庆日报,2014-01-15.

[5]唐古楼.中学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地区地方史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6]林剑.侗族大歌的音乐特色及教育传承——基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5(8):64-67.

猜你喜欢
土家族刺绣民族
我们的民族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土家族情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清新唯美的刺绣
土家族
多元民族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