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及引导路径探析
——以重庆地区本科大学生为例

2018-03-30 11:11段丹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课堂

段丹东, 熊 维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7)

一、调查目的

如今手机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辅助工具的角色,它既给大学生在课堂中记录笔记、查阅知识点和相关案例查询等带来了便利,又给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课堂教学方式、授课内容、教师个人能力素质等因素,加上手机本身所具备的多种娱乐功能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大学生的自制力也较弱,很难做到不受其干扰,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无节制地玩手机,给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优化对策,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准确把握在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本研究以重庆地区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校本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并考虑到学校类型、男女比例、专业比例和年级比例等情况。本次调查的在校本科大学生中:男生共计355人(占比46.71%),女生共计405人(占比53.29%);大一在校学生共计303人(占比39.87%),大二在校学生共计212人(占比27.89%),大三在校学生共计245人(占比32.24%);理工类共计365人(占比48.03%),文史类共计395人(占比51.97%)。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问卷》,共13道题目。本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发出问卷780份,收回有效问卷7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2%。在本次问卷调查、后期问卷回收及数据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统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以及个别访谈法等。

三、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结果

(一)使用手机的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有62.37%的学生几乎每节课或者经常使用手机;只有10.66%的学生上课时从来不使用手机。这说明手机在大学生课堂上使用率很高,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学习效果。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每节课几乎都会使用手机的学生中,男生占53.93%,女生占46.07%;经常使用手机的学生中,男生占54.34%,女生占45.66%;偶尔使用手机的学生中,男生占58.62%,女生占41.38%;从来不使用手机的学生中,男生占33.82%,女生占66.18%。这说明了男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比例高于女生,进一步说明男生在使用手机自律方面有待提升。

(二)使用手机的时间

调查显示,有77.24%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20分钟,说明学生在课堂中一大半时间都在玩手机。有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沉闷、内容枯燥、授课教师讲授方式缺乏活力,难以调动其听课的积极性,还不如玩手机。同时,在调查的不同专业的学生中:理工类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 0~10分钟的占比43.95%、文史类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0~10分钟的占比56.05%;理工类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0~20分钟的占比47.43%,文史类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0~20分钟的占比52.57%;理工类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20~30分钟的占比40.52%,文史类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20~30分钟的占比59.48%;理工类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0~40分钟的占比30.03%,文史类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0~40分钟的占比69.97%。综上,文史类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理工类更单一,总体使得文史类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时间占比高于理工类学生。

(三)使用手机常做的事情

调查显示:有75.65 %的学生上课期间常常使用手机聊微信或QQ、看微博、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只有10.92%的学生会搜索教师提到的不清楚的问题。可见,大多数学生课堂上比较喜欢手机的社交、娱乐功能,完全与课堂教学无直接联系[1]。值得注意的是,上课使用手机用于学习的仅仅占了十分之一,娱乐和其他行为占了九成,说明手机已经占领课堂,并且起到了反作用,学生通过课堂获得知识的情况令人担忧。

(四)使用手机的原因

调查显示,有23.42%的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是为了随时了解更新各类信息,这是学生的主观因素;有40.65%的学生对于教师讲的内容没有兴趣,也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课堂管理松散,学生将使用手机归结为教学客观因素。可见,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问题,但是有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精彩,教学内容是否与现实紧密结合,教学方式是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是否严格,决定了他们在课堂是否使用手机。从学生的角度看,不少学生自控力不强,上进心不足,缺乏学习内在动力才是根本原因。

(五)玩手机是否影响听课质量

调查显示:有61.18%的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有17.76%的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对教学质量影响不大;有13.95%的学生认为影响不确定;有7.11%的学生认为不影响。可见,大部分学生承认使用手机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课堂不能玩手机,但自控能力弱,经不起手机诱惑,控制不住玩手机的欲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有一定的手机强迫症。并且,大多数学生认可了课堂使用手机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六)减少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显示,在解决课堂使用手机路径方面:有80%的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只有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注重互动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听课积极性;有近20%的学生从加强课堂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校应该禁止学生把手机带入教室,规范学生课堂手机的使用,适当采取惩罚措施。由此可见,从学生的角度,90后、00后大学生更多地把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归结为客观因素,回避了自身的主观因素。不过,大学生认为减少课堂使用手机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管理,这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和授课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四、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机遇及挑战

(一)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机遇

1.快速记录课堂笔记,紧跟教师教学步伐

目前,手机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显然大学生对手机一系列功能的操作都极为熟练。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极其有限的课堂时间和大量的教学内容,教师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难免会出现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如果用传统的笔记方法做课堂笔记便远远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但手机的记事簿、录音以及拍照等功能在这时却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克服传统依靠手写记笔记的缺点,迅速存储上课内容和要点。而且,有利于学生课后对教学内容的温习与消化,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升。

2.及时查阅知识点和相关案例,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在课堂中遇到学生对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点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的互联网搜索功能查找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入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学生通过在线搜索、有目的地查找阅读相关案例,使其在课堂上围绕案例共同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

(二)对学生学习成长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挑战

1.对手机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手机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通信工具,它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过分依赖,甚至有的学生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机不离手,对手机的依赖严重影响到其健康生活和正常学习。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做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不仅影响到学习效率和成果,而且会使学生更加依赖手机,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降,不利于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很多学生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每次遇到困难都喜欢上网查询,这样就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不愿意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越来越差,思维的脱节最终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独立地解决,此时手机搜索自然就成为了习惯,习惯就促使大学生完全地依赖手机。课堂中教师通常会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能够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观察、分析、辨别事物,以提高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手机过于便利的特点,加上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使用手机,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往往会习惯性地利用手机直接搜索问题答案[2],他们宁愿选择依赖手机也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不仅没能在学习上获取到成就感与优越感,并且教师设计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初衷也不能顺利实现。

3.破坏课堂学习氛围,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其良好的学习氛围关乎大学生能否真正学到知识。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社交、娱乐消遣的需求,这使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玩手机上,忽视了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从而弱化了课堂的学习场所功能。另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还会影响周围的同学,使他们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顺利地接受课堂知识,以致于影响师生互动的效果,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氛围遭到破坏,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课堂管理难度增加,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一名高校教师通常需要管理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课堂管理和组织难度都比较大。再加上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隐蔽性较强,学生几乎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手机而不被发现,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更是加大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除此之外,由于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随意性,使得学生对教师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参与度低,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堂管理,以致于真正教学时间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来,教师原有的教学目的难以达到,教学质量亦难以提高。

(三)对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

1.手机成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的阵地之一

在热衷追逐时尚的大学生中,利用手机上网、发微信、朋友圈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已被欣然接受。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一些涉及意识层面的信息也不断涌入学生的眼帘,影响着他们的意识形态。学生依靠自己所形成的那套知识体系对这些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够完善的。另外,由于学生的身心还未发育完全,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言论的煽动而丧失理智,进而做出一系列极端的事情。社会经历贫乏,一些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多元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极易使他们受不良思想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扭曲的“三观”。

2.大学生使用手机弱化了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

传统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宣讲、谈心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可控性。然而,在新时代的今天,随着手机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的一系列聊天功能正在打破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随着手机在大学的普及,一些传统上依靠各项规章制度来保证教学秩序的学校正在遭受冲击。比如,传统课堂上,为了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很多教师喜欢点名,但是,随着手机的普及,学生不再害怕教师点名,因为寝室和教室距离不远,很多旷课的学生会提前跟小伙伴打好招呼,点名的时候提前发个信息,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管理课堂纪律的难度。手机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在课堂上,特别是在班级学生多的课堂,学生玩手机的技术也是越来越高超,教师不易发现[3]。

五、规范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策略探析

(一)加强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大学生应多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心理健康的学习解除对手机的依赖,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同时了解手机使用的利弊[4],认识到课堂使用手机虽然便于我们搜索资料和信息,但课堂期间刷网页、聊天、观看娱乐视频以及打手机网络游戏,会影响身心健康和听课质量。因此,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求知观,正确认识过度依赖手机的影响,提高自控能力和自管能力,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堂学习上,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认知水平,自觉抵制手机的诱惑,不做课堂“低头族”。

(二)严格约束管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当知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玩手机,而不是认真学习时,父母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应该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因为,如果父母不明就里就指责孩子,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会起反效果[5]。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合理使用手机。此外,家长还应重视手机依赖对子女生活和学习的影响,积极帮助子女治疗手机依赖症,引导其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多与子女敞开心扉地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必要时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总之,家长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子女对手机的依赖心理。

(三)加强“三观”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正确的手机使用行为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手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品,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思政工作者应该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正确使用手机。与此同时,积极规范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积极倡导课堂上可以使用手机的理念,既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的需求。同时,学校管理部门和相关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真正能把手机用好、用对,从心理观念上意识到不要过度依赖手机,不在课堂学习期间过度使用手机,进而引导正确的手机使用行为。

(四)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习惯对学生采用命令式口吻,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不局限于书本,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比教师更加及时,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在人生阅历、经验、实践方面都比学生丰富,在知识的深度、高度、广度上也超过了学生,面对发达的互联网,教师要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研制开发相关的学习应用软件,如上课时要求学生打开应用软件APP,进行考勤和提问,还可以通过该软件掌握学生出勤和使用手机的情况,同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建立不同的学习区,上传各种资料的“资源区”、相关问题的“讨论区”、难点问题“答疑区”以及“作业区”等。教师通过有效利用手机辅助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大学生课堂上合理使用手机与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改善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文化生活

大学生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广泛,所以教师还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课堂讲授知识多与当下热点问题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加入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教师的上课模式不应局限于讲授等传统模式,而应该更多地通过角色扮演带动学生来活跃课堂。针对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举办相关讲座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依靠手机来打发时间。

参考文献:

[1]张文静,郑红娟.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02-104.

[2]王兵.论手机上网对高校大课堂教学的影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13.

[3]史为恒.大学生使用手机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3):44-46.

[4]戴明珠等.“时间都去哪儿了”——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作用与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76-81.

[5]马存芳.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法探析[J].青海师专学报,1998(2):53-54.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学生之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