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的极限

2018-03-30 08:52苏琦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勒斯廉价代价

苏琦

乍一看《廉价的代价》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本关于一次性廉价商品如何导致环境问题的书。然而,这本书讨论的主要不是商品的廉价,虽然也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而是包括劳动、货币、食物、能源、关怀、自然和生命在内的无所不在的“廉价化”。而这在作者看来,正是整个资本主义生态系统得以长期运行的秘密所在。

这种无远弗届的廉价化,使得整个人类及其所栖身的大自然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正是这种人们越来越付不起的“廉价的代价”,使得资本主义体系变得难以为继,所以我们正面临着“廉价的极限”。

“市场”一旦开始运行,便会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嵌入到一切社会关系中,试图把一切要素纳入到市场经济中,这种说法无疑散发着《大转型》作者波兰尼的理论气息。而资本主义体系始终在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原材料以及廉价货币的投资市场,因此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边疆、新的殖民地,这些又让人想起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只不过,在沃勒斯坦那里,这种充满不平等和剥削的体系被称作依附体系,而开拓新边疆和殖民地的过程被称为创造新的边缘地带或将边缘国家纳入核心国家所控制的不平等交换体系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廉价的代价》可以说延续了对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行批判的传统。不过,这种批判并不是波兰尼和沃勒斯坦的简单加总,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相当别致的推陈出新。

这种“新”意主要体现在抓住“廉价化”这根主线来重新讲述资本主义的历史,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虽然人们未必完全认同这种全新的解释。布罗代尔曾经将商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这两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分别形容为“资本在别人家里”和“资本主义在自己家里”。加上“廉价化”这一维度,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这两种资本主义之间差异性的理解:只有工业资本主义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地压低从原材料到货币到勞动力等一系列要素的价格,从而为资本家创造最大的利润。相形之下,成尼斯式的远程贸易资本主义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资本主义,因为它更多是通过将香料等充满异国情调和传奇文化的产品加以奢侈品化,从而赚取超额利润,这更多依赖于特权阶级和暴富人群的好奇心与购买力来实现,充满不确定性,无法真正做到“资本主义在自己家里”。

作者从“廉价”的角度来解读金融资本主义崛起的周期性因素也颇具说服力:当实体经济无法提供充分的“廉价”空间时,也即当收益回报开始减少时,人们都更倾向于选择“脱实入虚”,将资本更多投入投机中,直至新的“廉价边疆”被开拓出来。

[廉价的代价]作者:[美]拉杰·帕特尔詹森·W·摩尔译者:吴文忠 何芳 赵世忠出版:中信出版集团定价:68元

这种全方位的循环往复的廉价化过程,自然充斥着血腥与暴力,因为无论是资源被掠夺的原住民,还是出卖自身劳动力的生产者,以及从事不被计价的家庭劳动的妇女们,都不会心甘情愿地被廉价化。也因此,资本主义对生命和环境的破坏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学意义上的“贪婪”,资本主义的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廉价化既离不开国家的强制与暴力,也离不开文化与观念的规训或者洗脑。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对抗和打破“廉价”的周期律呢?作者认为,除了重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使之可持续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自身关系的重构。人们应当重塑有尊严有意义的劳动过程,通过新型的补偿生态学给予被廉价化的要素以合理的报酬,重新分配土地、工作和关怀,让人人都有机会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做出贡献,“这样就可以解除资本主义每天都逼迫着我们做的那种抽象暴力”。

历史的经验证明,这样一种旨在建立替代性体系的重构,注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但人们已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住在这个星球上所必须支付的租金。

猜你喜欢
勒斯廉价代价
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结构解读梅勒斯
200次越狱的生死恋歌
幸灾乐祸的代价
幸灾乐祸的代价
代价
廉价药岂能靠“换马甲”来翻身
廉价月饼
曾经的天使
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