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8-03-31 04:20张晓战
四川水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培养人才产学生产性

张晓战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160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社会的逐渐发展,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出现了双方交流合作的情景,也就是部分职能的相互融合。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实施途径就是建立健全生产实训基地,学校按照自己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实践的实际要求和企业签订协议,以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实习和实践研究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是高职院校实践条件建设的重点,也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以道路桥梁类专业作为例子,这个专业所涉及到的工程施工规模比较大,产品具有多样性,建设周期长,施工环境差,机械施工的特点,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就需要在施工的现场进行培训和锻炼。准确把握工程建造的过程,了解现在的路桥施工企业最新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职工的能力标准化体系。所以,必须要利用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的人才管理模式。学校和企业互相辅导兼顾双导师制,施行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建设开发实训项目,使得项目的开发更加符合学校的培养人才需求,企业用人的需求,达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

1 产学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常来说,在进行产学合作生产性实训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校方和企业双方合作态度不一致

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培养人才,企业的存在是为了盈利,企业为学校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技术研究。假设学校和企业不能合作共赢,那么学校和企业就会出现目标的不一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对产学研重视但是企业对这样的事情不上心,企业就会显得很消极被动。企业不是主动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更是害怕一旦培养出来之后,人才在自己的公司待不下去,浪费了培养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企业培养人才所进行的产学研策略,并没有任何的利益可寻,这些就抑制了他们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诸多的高职院校在培养的目标设置、专业的技能培训、培养模式、师资力量、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和企业的创新技术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存在着差距,甚至可以说是存在着严重的分离的现象。企业即使不和学校联手也能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合格的人才,不缺人才。这样双方的观念思想不同就会造成较大的分歧。

2.合作的层次浅

学校和企业的浅层次合作比较多,深层次的合作比较少。道路桥梁类专业的产学合作,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主要承担的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学生在企业中主要执行的就是工程建造中的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工程监理,重复性实验和工程资料的整理等没有技术的工作、没有特别大的专业技术等工作任务,一度被认为是短期的廉价劳动力。现在学校和企业对专业的设置和课程教学缺少更深层次的研究,企业并没有参与到专业的教学研究中来,这样的合作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管力度,有效的利益的导向和有效的管理办法,企业的只是一个旁观者并不是一个参与者,而是被动的加入其中,这样就会造成合作关系的中止和合作实体的解体。造成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的不顺利和交流的不深入。比如仿真性实习实训场所的建设、实习指导老师的培训,甚至是产品技术的研发上,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合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紧密型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也是非常的少。

3.学校和企业合作和正常的教学相冲突

现在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准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存在着重复建设,经费投入较大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实习实训开展方式的不灵活,功能的建设不完备等。尤其对于道路桥梁类的专业学生来说,学生进入企业后,分配在不同的项目工程建设中,实习的地点和岗位的分布状况都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所以,实习的差别较大。所以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存在一定的困难,没有办法按安排有效的集中培训和指导考核。对于学校而言,存在着教学成本和教学管理问题。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进行实践性锻炼学习,对于学校的常规教学有着不小的影响,学校平白的要增加很多的工作量,在教育经费开支方面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同时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学校管理起来都是很有困难的。

4.合作主体多以系部为单位

在合作的主体主要表现在:学校中的某个系部是合作的单位,而不是以整个学校为单位的全面合作。政府在学校的产学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是特别明显,各个政府虽然和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学校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帮助。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并没有受到政府多大的庇佑,现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就是依靠一定的协议的方式组织开展起来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双方的权、责、和利的规定比较浅显模糊,制约了学校和企业的发展。

5.产学合作效益的不明显

教育的公益性和企业的营利性之间是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的,必须达到利益的一致性才能统一起来。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目的是培养人,学校中的受教育者是学生,进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校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地方,企业是接收人才的地方,学生接收了学校的教育之后就要到企业甚至社会上去进行锻炼,从整个社会来说,产和学彼此之间是产生利益的共同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有质量的人才。

2 产学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策分析

1.树立产学合作的共同教育价值观

产学合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企业的事情,学校要和企业一起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和回报,利用发展和需求双向互动的价值理念。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不但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措施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学校和企业都要把合作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高标准,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性、具有创新精神、有着符合企业要求的工作能力。

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合作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念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的方向。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是实现长期合作的密切建立交往关系的重要保证。

所以,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彼此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精确把握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制约点和平衡点,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通过协议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生产性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联系学校和企业的平台,从基地的框架搭设以及项目开发、硬件采购等都需要企业的深入参与,要让企业明白将来这里培养出去的学生会第一时间进入到企业的人才储备库中,所以投入多少回报多少。

2.学校要是想得到企业的帮助,就需要主动地去接近企业,研究企业,关心企业,为企业多着想,主动迎合企业的发展,能够最大力度的得到企业的认同。

比如:道理桥梁类专业的工程建设要考虑到地域的气候条件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到企业的培养人才的需求,工程环境的变化,工作量的大小等条件,建设符合工程建设企业的要求的实训基地并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学校不是为了企业提供便宜的劳动力,还要实习的场所、部分的设备机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技术技能的服务等专业的条件。

3.能够为社会进行职业资格技能培训

从事道路桥梁建设的专业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资格,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具备开展能够有效的培养施工员、材料员、测量工等职业技术培训,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确保双证书毕业,还能为合作企业培养员工,进一步实现双赢。

3 总结

在进行道路桥梁类专业的生产性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中,根据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工程建设的需要,可能还在不断完善和摸索中,但只要学校和企业本着培养人才的共同目标和责任,秉着互利双赢的态度多方面深层次研讨和合作,一定会取得既定的成绩。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产学生产性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立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