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中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可行性分析

2018-03-31 04:20赵笑男
四川水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保障性预制构件工期

赵笑男

(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0 前言

住房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据统计,很多大中型城市的住房价格均价都在一万以上,还在不断走高,极大地加重了我国中低收入阶层的购房负担,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但是房地产行业在建设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水资源,如我国的太湖、洞庭湖、以及河北的白洋淀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与我国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政策相违背[1]。

我国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施工周期长,短的两到三年,长的甚至十几年;施工成本高,质量问题多,比如模板拼缝漏浆造成的蜂窝麻面,水灰比控制不当造成的墙体裂缝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转变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促进装配式住宅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刻不容缓的事情。

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是预制构件,如墙、梁等,这些构件在施工之前就已经在工厂预制好,运输到现场可以直接进行安装,促使建筑业从传统施工方式向集约、节约、环保、绿色、科技等现代化方式转变。在国务院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提供符合市场要求、节能环保、省工省时的新型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推进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2]。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特殊的住宅。因此,在保障房建设中采用装配式技术是转变住宅传统施工方式很好的途径之一,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合理优化工期,降低施工成本,促使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和住宅产业化优质、高效的发展。

1 保障房建设中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保障性住房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政策。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国建筑行业现阶段的生产方式并不能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房屋的要求,很多人无法接受诸如屋顶漏水、墙体开裂以及一层返潮等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工期没有保障

一方面,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拆迁的这些房屋,很多住户都在等着新房尽早建成而入住,而政府为了使老百姓能够尽早的住上房,一般都是直接规定交房日期,施工工期比较紧张,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按期交房,赶工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安排在冬季或雨季,不利于施工的进行。这样一来竣工工期得不到保障,二是施工企业为赶工期而抢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很容易发生质量事故。

(2)质量问题多

在保障性住房出现的众多问题当中,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扩大,有关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事件频繁发生。从“楼脆脆”到“豆腐渣工程”,从天花板塌落到屋顶漏水等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在总投资8亿多元的青海省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康川新城”被曝出部分楼层存在钢筋外露,空洞,混凝土强度低等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3]。

(3)生产成本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的保障房建设每年有 700万套左右。建设规模非常大。假设每套保障房的建设面积平均在70平方米左右,每年我国保障房的建设面积达到了4.9亿平方米。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及原材料的价格也不断地上涨,每平方米的建安工程费按2500元计算,一年的总投入达到了1.23万亿元。

2 保障房建设中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可行性

保障性住房是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特殊住宅,装配式建筑代表着一种新的建筑技术,二者可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解决保障房建设中遇到的工期紧、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为保障房的推进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而保障房是民生项目,政策扶持力度大、建设规模大,适合采用工业化,能够解决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效益问题。

(1)工期上的可行性

保障性住房在施工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是施工质量要高,生产周期要短。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构件都是在预制工厂提前加工好的。一方面由于预制构件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现场支模的时间,并且大大缩短了混凝土浇筑养护的周期,因而大大缩短了工期;而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室外施工来说,预制构件的施工时间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以上海为例,采用装配式住宅的施工工期缩短到了十一个月,比传统的现浇施工要节约出一两个月的时间,并且在建造过程中,其生产成本并没有明显增加,因此很适合冬雨季施工。突破了季节对房屋建设的影响。

(2)质量上的可行性

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的现浇建筑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在预制工厂大规模生产预制构件,可以有效地解决房屋漏水、墙体开裂、返潮等质量问题。在生产预制构件的过程中,可以将各个专业的管线布置以及不同用途的功能聚合在一起,从而减少了质量事故的发生。其次,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施工现场浇筑的精度,预制构件可以精确到毫米以内,这个误差相比于传统的施工管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施工的精度大大的提高,施工的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快施工的进度,同时也使房屋的质量得以有保障。

(3)经济上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问题,在保障房建设中采用装配式建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全部是由工厂批量生产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产量越大成本越低。而这正好符合我国急需大量保障房的社会现状;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作为民生工程,缓解人民住房需求,加上有政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倾斜,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会产生较大的冲击效应,可以有效地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

采用装配式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节能降耗效果十分显著。据相关统计显示,通过采用装配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预制率达到了 90%以上,施工现场模板用量减少了 85%以上,现场脚手架用量减少了 50%以上,钢材节约 2%,混凝土节约7%,项目综合造价大约节省15%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4]。

(4)绿色施工的可行性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的示范工程,必须要响应政府的绿色施工、节能环保等号召。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程度地节约自然资源来建设高质量、少污染的住房。据深圳三期龙悦居保障房项目的现场统计来看,采用预制装配式构件施工,节约施工用水约 30%,节约木模板用量约27.5%,减少建筑垃圾用量约20%[5]。,极大程度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环境。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推行装配式建筑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可以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切入点,在推行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出台一些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提高房屋的工程质量、合理优化工期,降低施工成本,促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保障性预制构件工期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装备保障性企业财务转型建设的思考
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技术研究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轨顶风道预制构件力学性能加载试验研究
保障性住房地产评估方法研究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
工期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双线路项目工期估计方法
基于最小工期的施工分包商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