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机制与成长途径

2018-03-31 10:07黄艳左瑞瑞陈淑芬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成长路径四个维度农业现代化

黄艳 左瑞瑞 陈淑芬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链视角着手,从四个维度出发,阐述农业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成长机制,并提出我国农业发展路径,旨在优化农产品结构,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 四个维度 成长机制 成长路径 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特点与优势

(一)农业产业链理论内涵

农业产业链分为狭义内涵和广义概念。其中,狭义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生产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完整链接。但是从空间布局和产业链视角来看,农产品的狭义产业链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广义产业链则是指不同农产品企业间,受到技术、产品或市场的影响而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间的各种链接,进而满足农产品企业间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联。如果从农业产业链的经济学角度对概念进行定义,则是为了实现不同农产品企业之间技术、价值等方面的合作,而依据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布局所形成的链条式供求关系格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产业链可分为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内在的对接机制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下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农业产业链内涵:

第一,农业产业链的层次性内涵。层次性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农产品企业中,其所生产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受到上下游企业的关联性影响,能够从“对接机制”中寻求到双方企业不同的层次需求,进而达成合作意向。第二,农业产业链的关联度内涵。关联度主要是当某一农产品企业对应的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不只一家时,依据市场机制,农产品企业一般会“货比三家”,同性价比最高的企业寻求合作,其他企业则作为备选方案。因此,与农产品企业频繁合作的上下游企业,则属于关联度高的企业。第三,农业产业链的加工性内涵。加工性内涵主要是产业链上的下游企业,要对上游农产品企业技术、产品、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如玉米产业链条中的上游企业,一般负责收割、装卸、存储等,下游企业则负责产品包装、运输等。各个企业都围绕农产品这个实物进行关联,从而实现资源的深度加工与优化,这也是农业产业链集合的优势所在。第四,农业产业链的供求性内涵。农业产业链是基于农作物实物进行联系,表现出环环相扣的状态,因此,当某一环节断裂则会影响到整体效果的达成。所以,农业产业链中的企业需要互补互助、协调运行,才能形成内在的“对接机制”,形成基于农产品实物的产业链供求关系。

(二)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分析

完整性分析。农业产业链是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合,其构成单位可能是某一产业环或具体产业部门。其中,产业环或产业部门的微观构成单位是企业,各类不同企业以农产品实物为依托从事经济活动,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寻求最佳活动区位优势。因此,一方面,关联度较密切的企业会形成农产品产业集群,择其适宜发展和成长的空间扎根。另一方面,各产业环为突出自身优势与特点,会追求各自特有的区位优势,在空间布局上趋于分散。由此可见,若经济区位尺度较大时,农产品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呈现完整性;反之则呈现断续性。

层次性分析。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并非平行关系,一般来说,下一环节都是对上一环节资源的深层次加工与持续性优化,这其中更加需要资金、技术、劳动力及附加值的投入。因此,处于农业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其资金和技术密集性更为明显,而处于农业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其资源加工性和劳动密集性则尤为突出。由此,可从区域类型推算出农业产业链所处的不同层次,如发达地区,其从技术研发、产品精加工等,到科技含量和资金含量等都维持较高水平。所以,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可产生较大附加值。而欠发达地区其农产品附加值必然较低。

指向性分析。农产品的指向性是根据其资源、分工和区域优势,使产业链各企业能够追求优势区位的空间方向。由此可将农业产业链的空间指向性分为三类:一是资源禀赋指向性。资源禀赋是指农业产业链依据区域地理位置的资源优势,集中产业链内的企业生产或加工,农业产业链内企业的盈利主要依靠空间资源优势。二是劳动分工指向性。农业产业链对劳动的需求量不同,促使专业化分工呈现出空间的分散性。三是传统经济指向性。农村地区自古以来就从事农产品实物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产业链可以受交通便利、资源禀赋或人才优势等影响,形成特定的区域经济集合群,使农业产业链带有明显的传统经济印记或痕迹。

整合性分析。整合性是相对于分离状态而言的,是对分离进行的调整或组合过程。农业产业链整合是产业各环节发展的必然走向。无论是从宏观、微观或产业优化视角分析,都有必要对农业产业链中的主导企业进行调整、优化或融合,以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产品竞争力。其中,基于商业运作模式的整合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以横向、縱向和混合整合三种类型为主。横向整合趋向利润垄断,纵向整合追求产业集合的利润最大化,混合整合兼具了前两种的优势。

(三)农业产业链的优势表现

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形成农业产业链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将相对分离状态的各类企业,通过内在的“对接机制”,使原先分离的事物调整、组合或实现一体化。比如,当农业经济区位尺度规划较大时,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会出现集群现象,俗称为产业集群。同时,产业集群可将区域内的优势资源、资金、人才聚拢利用,再进行二次优化,这不仅可以实现农业产业链内的知识或技术创新,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有利于塑造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一直是农业产业链中各类企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因此,形成农业产业链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品牌效应:首先,形成农业产业链可以有效利用知名产品品牌优势,减少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资金费用;其次,在产业链主导企业的带领下,可形成区域性品牌形象;再次,形成农业产业链可以降低新产品的推广力度,使定位更明确,提升消费者的认同度。

有利于形成创新效应。形成农业产业链可为产业链创新提供四点效能:一是可加快产业链内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与复制;二是产业环具有集群性,可形成近距离的交流与沟通,不仅能使相似企业优势互补,而且能提高隐性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效率;三是可形成人才在行业内的交流与互动;四是产业链内具有的资料、文献、实验环境等可为产业链内的知识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有利于打造区位优势。农产品的区位优势受交通、经济、产业集群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外力作用下的任何有利条件都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区域优势效应。所以,在农产品经济区位尺度较大的情况下,产业集群效应较为明显,产业链的各产业环联系也更加密切,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容易打造出区位产业优势。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分析

生产要素资源制约企业链主体组织的发展。一是农地非农化的进程速度加快,人地关系越发紧张;二是农业贷款、农业储蓄等大量资本要素流向城市或非农业缺口,使农业产业链资金短缺;三是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毕业后几乎不回农村发展,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短板;四是部分地区农村征地政策过宽、补偿款较低,使农民失去土地资源要素后,也同时失去了土地资金要素。总之,土地、资金、劳动力资源禀赋的短缺,造成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降低,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业企业链的主体组织发展。

二元市场结构制约农业供需链的开放和有序。我国二元市场经济结构将城市和农村按照区域不同划分为了两个市场,早期形成了以调节工业和发展农业的两个截然不同产业区,并使生产要素在工业和农业的分配与流通方面实现协调、统一和有序。从1992年开始,我国提出了构建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但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虽然在近些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甚至公共资源偏向农业地区配置,但是作为农业经济发展至为重要的三大要素,即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依然受到二元市场结构的制约较大,不但不能在工业和农业产业交流与产品交换中实现自由流动或对等交换,而且更使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时刻面临着紧缺的状态。

政策体制陈旧制约农业空间链的布局与效应发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项经济体制有待持续完善,距建立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仍有较大差距。其中,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优化配置和流通环境依然受制于体制和机制。事实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新型城镇化,都是为了工农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在区域上尽早实现布局优化,使之构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结构。但从目前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来看,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过大,涉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大量增加,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由此可见,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其交易成本,已经成为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的新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成长机制分析

产业链发展的实质是增加产品价值。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和价值链是产业链的四个维度,相互制约并相互影响,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农产品价值的增加。因此可以说,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实质就是发展价值链,提升企业价值和产品价值。其中,企业链一般要求产业链的主体是具有规模型的企业。供需链则是内在的“对接机制”,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契约关系,满足双方的供求契约。空间链主要是对空间布局的优化,这里是指从空间布局上加快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互通与融合。价值链则倾向于产品或服务价值的递增,强调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价值链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多为个体或组织,在其供求关系上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间布局亟待优化,导致现阶段农业生产依然处于三大产业链的价值低端。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成长机制分析。从企业链维度看,农业产品的产业环组成单位有待提升,只有实现规模化和企业化生产,才有可能与工业和服务业的主体展开自由交流和对等交换,进而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协作关系。因此,现行的农产品企业化经营,应该有效提高组织化程度,集约化生产,从而最终获得规模效应。当然,也要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延伸,强化产供销一体的经济模式,增加农产品的产业价值。从供需链维度看,农业的产出结果是工业的投入基础,如果二者上下游业务在对接口径上能够达到一致,避免农业生产和工业投入双向的资源浪费,这不仅能够满足下游工业企业的供求,而且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从空间链维度看,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应在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尽量实现合理化配置。比如,在缩短农产品运输成本的空间布局时,尽量构建一条相对完善的、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大链条空间格局。从价值链维度看,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是农户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只有协调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满足上下游业务的供求关系,达成密切合作,实现价值交换,促进内部各产业环的价值最大化,才是实现整个农业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产业链视角下我国农业产业链成长路径研究

提高农业产业链主体组织水平。我国的小农经济思想由来已久,这与我国农业生产三大要素即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的分配状况有着极大关联。因此,要尽快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格局,实现社会化大生产。所以,从产业链视角的企业链维度看,唯有改变小农经济格局,提升农业创新技术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土地资源能够在市场主导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下发挥最大价值,最终才能实现农业产业链主体组织化水平的提升。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家庭承包或租赁形式的规模化经营。二是建立和健全农业金融体系,放宽农户贷款条件。三是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是基层组织正确传达上级部门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尽可能收集市场信息提供给农户,使农户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五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输出市场,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发挥市场经济主导作用。

政府统一规划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从农业产业链的空间维度来看,只有在统一的、开放的、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產要素资源才能够最大化实现市场的优化配置。主要可从两点推进,一是应该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和资源优势特点,科学分布农业生产布局,加大农业机械化普及力度,提高区域农业规模经济效益,以优势农产品为主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尽早实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新状态,以增加农业区域的影响力。二是应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从单纯的农产品过渡到加工业和服务业,利用产业链内在联系提升产业纵向价值,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统筹第一、二、三产业的价值协调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因此,从土地方面来看,应保持工业用地与农耕面积的动态平衡。从资金方面来看,应健全农业金融体系,增加设施投资。从劳动力方面来看,应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就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创新科技型相融合的食品加工企业。从技术方面来看,应加强农业创新技术的研发,实现全机械化和智能化。与此同时,国家还应统筹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共享发展,避免重工轻农现象,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洪瑞,牛楠,刘家顺等.基于“三链”协同的资源型产业链延伸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6)

2.成德宁.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经济学家,2012(8)

3.藏元田,郑琦明,付辛明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以工促农”机制构建的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3(9)

4.李建军.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9)

5.梁鑫鹏.基于全产业链模式的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8(15)

猜你喜欢
成长路径四个维度农业现代化
潜心语文 循道而行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群体性事件中的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