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格萨尔》中生态意识及其现实意义

2018-04-01 22:05平延芳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格萨尔史诗生态

平延芳(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对于“生态”,大家都很熟悉,特别是《“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过,表明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双赢之路。”由此可见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里的生态保护不仅包括生态物质的保护,还包括生态精神的转变,在藏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就渗透着许多生态保护意识,虽然,这部史诗以战争为主要题材,多看到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但是同时也会被史诗中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深深吸引,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背后就隐藏着古代藏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在他们看来,自然中的每座山,每条湖都是神灵,所以他们崇拜自然,虽然带有盲目崇拜的色彩,但是褪去这层“盲目”之后的生态保护意识对于现今社会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和美的生存家园

史诗中对英雄格萨尔出生地的环境写到:“茫茫的草地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高高的山峰似银子堆砌的宝顶,天空犹如蔚蓝的水晶白云好似放牧的羊群。一块块明镜般的高山湖泊,在阳光照耀下晶莹澄碧,成群的鱼儿在水里自由穿梭,这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风光优美,山色优美,山川景色令人叹为观止,的确是一块世外桃源。”从这段文字中,草地、山峰、天空、白云、高山湖泊、鱼儿和森林都是最好的状态,未经任何污染,草地呈现碧绿色而不是荒漠化,山峰并没有因“挖虫草”等活动而变得千疮百孔,天空并没有因笼罩层层雾霾而显得阴暗压抑,而是犹如蔚蓝的水晶,高山湖泊也没有充斥着游客带来的大量垃圾,鱼儿自由穿梭的水更是洁净无污染。如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是奋斗目标,当然这种环境跟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古代藏民族对于理想生存家园的憧憬和希冀也是如此,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水草丰茂,人杰地灵。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史诗《格萨尔》中,霍尔国入侵岭国时,严格要求各部不得随意破坏草原的自然环境,交战时,双方将领都以自己部落的生态景观为傲,大力赞美,特别是岭国大将嘉察和霍尔国白帐王之子拉俄交战时,拉俄因求和心理给嘉察唱歌诗,唱到:“世间藏土高原上,不能平衡无一物,地气成为天上云,雨水滋润广闲地,云雾平衡由此生。夏水遇寒结成冰,冬冰被那夏日融。冬夏交替生草木,冷暖平衡由此生。”这一组歌诗中,虽没有直接表明保护自然的观点,但是却强调了自然平衡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生活,也就是说这些唱词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制定了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就是一切生产活动必须在维持自然平衡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这种原则性的要求不仅限于史诗中,它适用于人类发展的每个时间点和空间,联系到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人类最大的值得炫耀的资本不是其他,就是“绿水青山”,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坚实的基础。

在史诗中,正是由于古代藏民族对于自然生态的敬畏和保护,使他们得到了自然的给予和反馈,自然回馈给人类美好的事物,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史诗中的藏族先民生活的草原牧草丰茂,沼泽中百花竞相开放,滩中的泉眼冒出一股股清澈碧绿的泉水,泉水又汇集成溪流汩汩流淌,林间则是鸟语花香、自然美好,他们生活在此种祥和的环境下,享用环境带给他们的一切资源,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小心翼翼保护这些资源,于是人与自然形成了和谐的共存关系。

三、多种生态意识的体现

史诗在描写嘉察协嘎尔动员邻国勇士上战场时有这样一段唱词;“白岭神部落头领,请把嘉察话来听!白帐霍尔太猖狂,肆无忌惮欺白岭。囊俄小弟被残害,还赚挑杀勇士们。仅仅这些不为足,又在山谷扎兵营。茵茵绿草全踩死,清清溪水被弄浑。树木被砍被烧光,所有坏事都干尽。”在这里如果杀死邻国勇士是对邻国有生力量的摧毁,那“踩死绿草”、“弄浑溪水”和“砍烧树木”则是对邻国可持续发展的摧毁,而且后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持续发展的终结就代表结束未来,非常残酷。“绿草”、“溪水”和“树木”正是部落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被破坏,就意味着岭部落无法继续向前发展,进一步来说,就意味着整个部落的彻底毁灭。其次,就野生动物的保护而言,这种行为和意识源于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定位,在他们看来,人与自然任何动物都是平等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的朴素意念,动物们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可以替人办事。这些动物并不是被猎杀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和伙伴。

我们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化的时期,人类困于生态问题,正在热议二十一世纪是“生态的世纪”,要想地球上一系列生态问题引发的劫难停止发生,人类就应该从根本上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唇亡齿寒,共生共辱的关系,避免“亡羊补牢”的举动,而是时时刻刻对生态环境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关注并呵护,然后将这种意识结果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态保护行为。在史诗中藏民族崇拜大自然的主要根源在“万物有灵”,当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从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走出来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直插云霄的皑皑雪山,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以及瞬息万变的自然天气,这些复杂的现象他们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各种联想和幻想,认为这一切不可解释的现象背后肯定有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起作用,总之,世界万物都有主宰他们的神灵,这种信仰逐渐演变为自然的崇拜。这种崇拜成为他们做一切事的原则而不是“亡羊补牢”的被动行为,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这种由自然崇拜而引发的自然保护行为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经过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洗礼下,将保护生态转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信仰,对自然有所敬畏,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结语

《格萨尔》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一篇史诗,主要以格萨尔为中心人物进行的讲述,发生背景以我国青藏高原为主,它的艺术价值不用多赘言,本文着重从史诗中的生态文化方向出发,探索了其中的生态意识的根源以及生态保护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论述了它对当今生态治理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地将藏民族的这种传统的生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相结合,使前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文化背景下获得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格萨尔史诗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关于建立“格萨尔文献数据中心”的初步构想
2013史诗之战
《格萨尔》的音乐体系
40年西藏《格萨尔》工作回顾
史诗表演
史诗
《格萨尔》向何处去?——后现代语境下的《格萨尔》史诗演述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