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思辨研究

2018-04-02 23:22李长沙刘茂昌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项群竞技运动员

李长沙,刘茂昌

(1.龙岩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2.河西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河西 734000)

0 引言

唯物辩证法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宇宙观、认识论、方法学.毛泽东指出: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

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至今已走过35年的历程.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历届奥运会上取得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运动训练学理论付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2016年里约奥运成绩的回落,及以体能类为代表的田径、游泳、自行车成绩起伏不定和以集体项目为代表的“三大球”(女排除外)的集体沉沦,引起了训练学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质疑声与日剧增.运动训练的理论,不是具体的实践课教材,它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它就是运动训练的天,明显客观存在,但有时难以触摸,但理论的天必须接地气,与实践相结合,将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等理论的内容体系与专项实践相结合才能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过程.但是,运动训练的理论能否真实反映实践的规律?“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运动训练“内部的矛盾”,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分析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运动训练的“内部矛盾”,促进运动训练学科和实践的同步发展.

1 辩证发展的项群训练理论

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于1984年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项群理论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特征和成绩的评定建立了分类体系[2].有学者认为,某类分类方法有明显的不足,否认项群分类和项群训练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情不是完美无缺的.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具有一定适用性.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存在不协调,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理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项群理论是德国的舶来品,洋产品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没有更多的创新.这个观点仍然不能立足.曹景伟等[3]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很显然,“中国流”就是德国理论本土化的现象.一般训练学研究的是运动项目共性的问题,专项训练理论研究的是单项个性的问题,而项群训练理论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探求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如果说一般训练学研究的是“面”,专项训练学研究的是“点”,那项群训练理论就是横在各个“点”之间的“桥”.如果说一般训练学是基础理论研究,专项训练学是应用研究,那么项群训练理论更像是方法学研究,它无法提供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方案,它给管理者、广大教练员们提供的是一种思维,一个思考问题的办法,一条到达某单项较为便捷的路径.站在这样的理论制高点上,通过辩证思维和观点来看待思考训练理论,项群理论永远不会过时,只有不断被进化和充实.

2 相互交错的传统周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理论

前苏联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在 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著名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马特维耶夫是在对前苏联国家游泳队、举重队和田径队备战1952年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以及其后至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体能类项目训练的经验理论化,根据人体竞技状态的发展规律、超量恢复原理和人类比赛周期性时间安排的特点,提出了运动训练的分期理论.我们将该理论习惯地称为传统周期理论[4].

板块训练理论则是前苏联著名的训练学专家维尔霍山斯基于1988年提出的,维尔霍山斯基根据新时期赛制的变化和高水平运动竞技能力变化的特征,在分析传统周期理论的不足的情况下,提出了“板块周期”训练理论[5].

从传统周期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可以看出它涉及更多的是运动训练时间结构上的因数,通过对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呈现出规律性的特点来规划总体竞技能力的状态变化,使之有序发展.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是人类运动训练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将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能力变化的特征与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等联系在一起,标志着人类运动训练从无序走向有序,标志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系统科学开始进入运动训练领域.虽然传统周期理论对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的安排后来被证实不太符合多赛制下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需求[4],但它在竞技状态时间因数的规划和运动训练的系统控制上功不可没.

从板块周期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可以看出板块周期更多涉及的是运动训练的空间因数,通过对运动训练过程任务、内容、手段、方法等因子的协同安排,使人体的竞技能力在相同的时间因数里得到更实效的发展.板块周期理论更注重各空间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更关注人体内在结构的变化规律.板块周期是协调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等科学知识进入运动训练领域的结果,规划着人体从远离平衡的状态向有序状态的发展.

纵观两大训练理论,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错的关系,两大理论提出的基础和关注重点不同,作为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等重要赛事,应该根据传统周期理论制定区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大周期训练计划;作为以测试检验阶段目标的锦标赛、大奖赛、分站赛等,则可以根据板块周期理论制定阶段计划,选择合理的训练内容、手段、方法.传统周期理论和板块周期理论两者相同点都是以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化的特点作为出发点来规划运动训练过程.传统周期理论更像是“远景规划”,重点对运动员在区间、年度、大周期运动训练的时间因数上进行系统安排,规划人体的竞技能力的总体变化特点;板块周期理论则重点是在“远景规划”下的阶段任务安排,将运动训练的空间因数进行协同排列,以期获得最佳的阶段训练效果.

3 竞技能力结构的“平衡”与“协同”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像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6].

竞技能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一训练模型具有优势和局限性,“双子模型”反应的是运动员在静态下的竞技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比赛过程中竞技能力是动态变化过程,受到诸多因数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因数.譬如,在里约奥运会射击比赛上,我国两位奥运冠军参赛力争金牌双保险,但还是被淘汰,未取得奥运第一块金牌.金牌至上的精英体育训练体系会随着众多因素的改变而亟待创新.“木桶原理”示意我们训练中应该“补短”,但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对“平衡”的一种追求,要求训练中注意不同竞技能力因子之间的均衡发展.“平衡”发展是所有运动训练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是共性的问题.“积木原理”告诉我们不平衡发展恰恰是优秀运动员普遍存在的现象,具体某个(些)能力的不平衡发展因人而异,是个性的问题.但这种不平衡可以用某一个(些)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或代偿.“积木原理”示意我们训练中应该“扬长”,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协同”的理念,提示我们运动训练过程中竞技能力各因子可以“协同”发展.“双子模型”既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更代表了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平衡”和“协同”的思想.协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更高层次的平衡,只有平衡才能表现更加稳定的竞技能力.平衡是根本,协同是平衡指导思想下采用的措施、手段和办法.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共性的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

“扬长”的目的只是“补短”吗?答案显然不是.“扬长”的最根本目的是寻找一个“平衡”,通过“协同”的手段将运动员个体的长处充分发扬,让对手在比赛场上找不到不足,或者明明知道不足却无可奈何,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处于一种更高的“平衡”状态.正如许多对手在比赛过程中明明知道邓亚萍的不足却也无能为力.这种“平衡”状态是内在结构不平衡而外在状态平衡的一种稳态.在“平衡”与“协同”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是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双子模型”:将代表高度发展的能力板块通过协同或代偿的方式补充到代表较低水平高度的板块当中去,木桶中的水平高度将升高,即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将提高.

4 相互融合的“三从一大”训练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运动训练过程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运动中的人和人所从事的运动.在此思想理论指导下,以前苏联、德国、中国为代表的主流理论界围绕“运动训练”这一中心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产生了包含选材、训练、竞赛、管理4个维度的竞技体育这一上位概念;在对运动训练目的的探讨中产生了运动成绩、比赛名次等概念,而又引申出了“竞技能力”的定义;产生了运动训练到底是“二元”还是“一元”的交锋;对体能中运动素质的探讨中又提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在对竞技能力因子模型的讨论中又提出了“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的双子模型;在运动训练的阶段规划上提出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和“板块周期理论”;基于跃进思维和练兵实践总结了“三从一大”训练理论;辩证协同的训练原则等.传统训练理论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运动训练,对运动训练逐层解析,对运动训练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的解析越来越细.这些深入的讨论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运动训练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以“三从一大”为代表,强调“以人为本”,提倡各竞技能力因子之间协同和代偿,突出人体最大潜能的挖掘,讲究人体最大输出功率训练[7].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我国部分学者在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实用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从人体自然科学的维度提出了“竞技即动作”的概念,从合理完成动作的需要出发来完善人体的身体各部位、各环节的功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人体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强调整体动力链的训练,注重多关节不同肌群之间的协同性,包括速度、协调、平衡、稳定,重视动力链中薄弱环节的训练,积极预防损伤;强调骨盆和躯干的正确位置,强调核心区与肢体的协同发展;强调动作模式,强调动作完成的质量,重在实效[8].传统“三从一大”训练理论“以人为本”,在哲学的范畴内讨论运动训练,在很长的一个阶段内创造出了优异的运动成绩,但也出现了运动员机能状态的不稳定和大量的运动损伤,运动员早衰现象严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以“技术动作”为纲,从运动训练的自然属性出发,讨论了技术动作与人身身体功能的关系,能够很大程度地解决运动员伤病的问题,但也存在着训练过程过度注重身体动作,以动作的需要来发展人体的身体功能,训练过程中容易忽视个体的特点,吃大锅饭(特别是运动员未在最高层次的比赛中证明自己之前),这在训练中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而且在注重动作模式的训练中,因为动作质量的问题,人体的负重和最大功率被退而求其次,但运动表现所需要的正是人体的最大输出功率.

这两大训练理论在实践运用方面都用大量的成功案例证明了自身理论的可行性,但实验对象——人体的唯一性决定了各种案列无法检验,所以造成了训练实践过程中思想的混乱.

训练理念,就是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建立的理念,它是指教练员对运动训练本质及其影响运动训练的多种因素的理解,是教练员对运动队“目标”“使命”以及“训练方法”等所具有的明确的基本认识,是指导运动训练的思想[9].可以看出训练理念是基于实践总结的思想,是属于思维的范畴.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10].“三从一大”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所各自代表的知识体系都是教练员训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项运动都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对人体都有一个共性的要求;而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在相同的符合刺激下都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共性与个性的良好结合才能造就英才.精细化训练对人体的结构特点和适应规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讨论的时候,因两者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评价标准,适宜用“二元”的视觉角度来考虑体能与技术动作的有序发展;在实践操作的时候,应如茅鹏等[11]所说:“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技术与体能,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适宜运用“一元”的思想来选择手段、内容和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传统的“三从一大”训练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代表了以体能为本和以动作为纲的两种不同训练理念,在获得最佳竞技表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指引下,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然、社会和思维三者缺一不可.项群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理论层级构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横跨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为运动训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办法;传统训练周期和板块周期为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基于运动训练内容的建立,为挖掘运动训练内容、寻找更高竞技表现提供了途径和方法;以体能为本和以动作为纲的训练思维指导下产生的训练理念是我们贯彻训练思路的精神指引.

猜你喜欢
项群竞技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