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津游戏看中国儿童游戏的文化品质

2018-04-03 09:38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利津儿童游戏

南 钢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032)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游戏,可以说游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从某种意义上,游戏水平反映着文化发展状况与水平。荷兰的约翰·赫伊津哈曾经指出:“即使在一种高度发展的文明中,游戏的天性会再次全力宣称自身的存在,使个人和群体都沉浸于一个巨大游戏的迷醉当中。”[1]这既说明游戏的魅力和力量,也说明游戏与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协会项目医务主任、2015年国际图书大奖家庭教育类一等奖《海豚育儿法》一书的作者希米·康曾经指出有三项内容对于孩子乃至很多父母也是缺失的,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玩耍。他说:“越是聪明的动物其实越会玩耍,因为玩耍能激发起我们脑部的复杂反应。通过玩耍,孩子能够发展很多技能,解决问题、试错、谈判等都是这样形成的。不要评估孩子的玩耍,也不要给他提供过多的玩具,包括乐高套装,我认为这些都是‘玩耍界的垃圾食品’。”[2]这里虽然是对玩耍缺失的批判,但同样也适用于游戏,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一系列问题,诸如什么才是真正的游戏、游戏的内涵是什么、游戏的品质在哪里、如何从游戏来考察文化品质等。目前,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关于儿童游戏与本土文化的关系研究似乎均还有待深入。因此,本文以山东利津游戏为例,拟剖析中国儿童游戏的文化品质问题。

一、儿童游戏与社会文化的共生与互动

儿童游戏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深入理解儿童的游戏,既要站在社会文化的视角来透视儿童游戏,又要分析儿童游戏的社会文化基因、密码与价值,只有如此,才能深刻揭示儿童游戏与社会文化的内在关系。

(一)文化源于游戏,同时又在丰富游戏形式

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并无所谓文化,因为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先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界做斗争,因而谈不上什么文化。只有当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经验,有了剩余产品和闲暇时间时,文化才逐步产生,并且在一开始是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旨在通过游戏来重现人类的经验,进而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实和提升。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又在丰富着游戏的类型,充实着游戏的内容,提升着游戏的品质。随着文化的发展,游戏也开始超越对生产生活经验的简单模仿与重现,开始以文化形态及其价值取向作为其基本精神,促进着游戏内涵深化与品质提升。

(二)游戏反映文化,同时又在创造文化类型

虽然文化源于游戏,但文化一经产生,就对游戏形成巨大的制约作用。一般而言,文化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的与制度的,也有精神的层面。游戏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不仅反映着文化的基本内容,而且也体现了相应的文化形式。与此同时,游戏的发展又在创造着新的文化类形,即游戏文化。游戏的发展使其自身成为文化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在文化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与文化系统中的其他文化类型享有了同等重要地位与作用,不仅实现了游戏文化创生,而且也丰富着文化内涵与价值。

(三)游戏与文化是一种共生与互动的关系

游戏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容相生的关系。可以说,游戏蕴含着文化的所有基因和密码,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首先就应该去研究该民族的游戏,特别是儿童的游戏。因为儿童游戏内含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传统与现代的结晶,是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反之,游戏总是特定文化之中的游戏,完全脱离文化的游戏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要研究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游戏,我们需要回到该民族文化特性和文化品格之中去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利津游戏是当代中国学前游戏的缩影

我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间,学前教育更是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受到幼儿园的高度重视,全国上下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戏探索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了诸多游戏模式,特别是安吉游戏和利津游戏已成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游戏模式,以致在学界素有“南有浙江安吉,北有山东利津”的说法。那么如何看待这些游戏模式在我国儿童游戏中的地位,又如何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下面以利津游戏为例来略做分析。

(一)利津游戏体现了当前我国学前游戏的基本精神

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把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同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之所以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原因就在于游戏尊重了儿童的权利,满足了儿童的需要,体现了儿童的自主,促进了儿童的创造,这也可以视为我国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精神。

利津游戏通过对户外游戏的探索与实践和传统游戏的再现与创新,体现出充分尊重儿童游戏权利的办园思路;通过顺应学前儿童好奇心强、喜爱游戏、乐于挑战的天性,彰显了满足儿童需要的办园理念;通过游戏活动的精心设计和玩法的现代创新,体现了“儿童本位”和“儿童立场”,突出了儿童自主的办园实践;通过游戏场景的创设与游戏材料的提供,为儿童提供了一系列敢于探索、勇于挑战、善于创新的游戏课程与游戏氛围,展示出激发儿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发展的办园追求。可见,利津游戏反映了我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初衷,体现了当代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精神。

(二)利津游戏体现了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可见,公平与质量不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而且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在经历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由过去的数量补齐转向质量提升,由以往的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由昔日的基础建设转向素质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办园活力、办园品质就成为考量中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利津游戏正体现了“走向更加公平、走向更高质量、走向更具活力、走向更高品质”的改革方向。首先,它本着“把游戏还给孩子,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的园训和理念,真正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和主体,不仅体现了“能入园”的低位教育公平,更体现出让每个儿童都“能进入游戏”且“能享有充分游戏”这一高位公平的价值追求。其次,利津游戏并不只是满足于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而是通过玩教具材料的创新设计,来引导游戏活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再次,利津游戏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大大突破了我国现有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的充分结合,赋予儿童游戏以时代精神和内在活力。最后,由于利津游戏真正把游戏视作儿童经验获得与生命成长的基本方式,因而激活了儿童游戏的文化基因,从而促进着其游戏品质不断提升。

(三)利津游戏是推进当代中国学前游戏研究的重要参照

学前游戏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关键领域,但以往的学前游戏研究大都沿着两种路径展开,一是游戏理论研究,重在从多学科的视角来探讨儿童游戏,以及关于游戏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的研究;二是游戏实践研究,主要是关于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总结,包括影响因素、环境创设、玩具提供、教师指导等。纵观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游戏的功能认识不足、对游戏的年龄特征缺乏了解、对游戏的分类认识不清、对游戏评价的内容把握不清、对儿童游戏缺乏系统观察等。[3]面对上述问题,利津游戏为我们提供了游戏研究的重要范本和直接参照。

利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其最大特色,它通过打造民族风情园、生态植物园、动物饲养园、书香文化园、传统游戏园、户外野趣园等,把儿童置身于多元开放的环境生态中,有助于探究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其次特色是材料结构方面。利津游戏中的材料与玩教具体现出生态性、精准性、层次性等特点,能满足不同年龄和需求的儿童游戏需要,为洞悉儿童玩具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特色是教师指导方面。利津游戏多以集体游戏的形式呈现,如何既让儿童在游戏中玩出兴致,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和指导,在此,它为我们研究教师与幼儿提供了一个范本。最后特色是促进儿童发展方面。儿童发展是一个整体,其发展状况常通过精神风貌体现出来,利津游戏中的儿童给人展示出自信、勇敢、活泼、智慧、坚毅等优良品质,为研究儿童游戏的价值做出了良好注脚。

三、利津游戏视域下当代中国儿童游戏的文化品质

既然利津游戏是当代中国儿童游戏的缩影,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利津游戏的解剖与分析,来透视中国儿童游戏的文化品质。纵观利津游戏中的环创与材料、教师与学生、类型与模式,总体上体现出五大文化品质,而且这些文化品质也体现了我国儿童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基本发展方向,顺应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与发展需要。

(一)开放与包容

所谓开放与包容,是指游戏文化在坚守民族性和本土性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全球游戏文化的精华与有益成分,努力实现游戏文化本土性与全球性的统一。中国的儿童游戏归根到底是“中国的”,因此,坚守中国儿童游戏的本土性是推进当代中国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利津游戏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本土化的色彩和气息,正如利津游戏创始人赵兰会在《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的:“儿童传统游戏能给儿童带来无穷的童年乐趣,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这种宝贵的教育资源。”[4]可以说,这一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使小长城、中国地图齿轮、农家小院等游戏都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与此同时,面对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儿童游戏也应不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优秀游戏形式,如此才能参与全球的儿童游戏对话和游戏文化竞争,这在利津游戏中同样也有突出的体现,如蜘蛛侠、陆地高空滑索、摩天轮等极具西方色彩的儿童游戏正是体现出对异域游戏文化的包容、接纳与吸收。

(二)自信与坚毅

所谓自信与坚毅,是指游戏本身体现出来的精神和特质彰显着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并成为文化认同、文化共识和文化创生的基础,从而体现出强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实质是实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国人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统文化,那么从何培养,就应该是从娃娃抓起,即通过游戏的形式向幼儿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利津游戏就是这样一个代表。赵兰会园长在《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一书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目的是“为坚守民族文化的自信,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贡献一份力量”。[4]利津游戏浓缩了很多传统民俗民间文化,如放鞭炮、抬花轿、跳竹竿、小老鼠偷油、跳箱、贴烧饼、龙舟大赛等,有利于在幼儿心中扎下民族文化之根。同时,继承但不固守传统应是当下中国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共识,这就是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站在时代潮头,努力开创和发展现代的游戏形式,可以说,利津游戏对传统游戏创新玩法和现代意义的挖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生态与科技

所谓生态与科技,是指游戏环境的开发、游戏材料的选取、游戏过程的开展等,既要因地制宜,面向自然,又要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游戏文化自然性与科技性的统一。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游戏材料,而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开展游戏正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近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更是明确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今天开展中国的儿童游戏文化建设,理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地制宜,关注自然,力求体现游戏的原生态,而不能舍近求远、远离儿童。在利津游戏中,可以看到很多源于自然的自制材料和玩教具,以及很多以自然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如爬树、跳竹竿、自制高跷、自制滑梯、秋千、爬绳、爬杆、滚翻、树屋等,这些都体现了回归自然、回归田园、回归绿色的生态文化理念。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现代科技,我们无法拒绝,而应积极应对并思考它对人类的影响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对于儿童游戏来说,就是要用游戏来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帮助儿童感知并认识现代科技。在利津游戏中,就有许多颇具科技内涵的游戏,如轮胎直升机、中型组合玩具、大型攀爬器等,都浓缩了现代科技的因素。

(四)生成与发展

所谓生成与发展,是指儿童游戏的形式、内容和开展既能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考虑儿童经验增长的阶段特征,体现出游戏层次性和发展性的内在统一,本质上是游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儿童发展是顺序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如何把儿童游戏的开发和建设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相结合,是儿童游戏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利津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游戏的开设种类与开设年龄层次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如小班开展拍球游戏活动,之后随着身心的发展,适时开展花样拍球、花样玩轮胎、花样跳绳、花样玩梯子等更具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运动能力等的发展。与此同时,儿童经验的获得与生成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通过适宜的游戏形式和环境创设来促进儿童的经验生成与能力发展。如就攀爬游戏来说,在小班阶段,利津设计有坦克履带游戏,使儿童爬的天性得以释放,不仅锻炼了儿童全身的协调能力,而且培养了合作能力,另外也增加了游戏的刺激性与娱乐性。到了大班,则有大型攀爬器,主要是为不同能力儿童自由选择玩法而设计的,能力强、臂力好的儿童会选择挑战爬绳,能力弱的儿童则选择爬轮胎。正是利津游戏对游戏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使游戏文化呈现出生成与发展的特征。

(五)和谐与创生

所谓和谐与创生,是指作为游戏文化主体的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对游戏文化的创新驱动与内生发展,其本质是教师有效指导与幼儿自主创造的有机结合与良性统一。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主体,游戏文化也是如此,只有游戏文化的主体才能意识到这一文化的独特价值。威廉斯曾说,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也有学者指出,只有理解了“感觉的结构”,才能理解文化是日常的和文化是社会的。[5]探讨游戏文化,必须回归游戏文化主体本身。这就意味着,游戏品质的提升,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空间,但这又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为此,需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利津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游戏的组织和开展大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评价儿童游戏的效果并不是看教师组织或开展了多少游戏,而是看作为游戏文化主体的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即儿童是否专注、投入、陶醉、沉浸在游戏中,也就是说,唯有那种让儿童心灵参与、情感互动、经验生成、人格建构的游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游戏和有意义的游戏。从这一点来说,利津游戏彰显了游戏文化的和谐精神和创生取向,值得借鉴。

应该指出,利津游戏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因素和现象,它既是中国传统儿童民族民间游戏在当今时代的流变与创新,更离不开当代中国学前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发展的丰沃土壤与时代精神。总之,利津游戏已经在我国学前游戏领域走出了一条本土化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我们期待利津游戏今后能进一步推进中国儿童游戏的理论建构和文化建设,并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儿童游戏文化对话之中。

[1]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50.

[2] 希米·康.21世纪最疯狂的群体是家长[N].文汇报,2015—11—20(7).

[3]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54—155.

[4] 赵兰会.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前言.

[5] 吕途.中国新工人的文化力量[N].社会科学报,2017—11—23(6).

猜你喜欢
利津儿童游戏
蟹壳画
虎斗牛: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与历史传承
把风儿捉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