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作品的元小说叙事特征
——以《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例

2018-04-03 18:38牛帅
视听 2018年1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卡尔维诺旅人

□牛帅

试论文学作品的元小说叙事特征
——以《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例

□牛帅

意大利著名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经典作品《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打破了常规的小说叙事结构,其形式新颖、方法独特,很好地契合了内蕴着后现代主义气质的元小说叙事特征。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借鉴元小说叙事理论,分析《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第二人称读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创造性使用,以期为理解卡尔维诺乃至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向度。

元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叙事;身份;读者

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写作风格从对现实主义的关注转向了后现代的文本叙事。在其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成稿于1979年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以下简称《如果在冬夜》)是最具有后现代叙事特征的经典作品。《如果在冬夜》描写了一名男性读者在寻找中断的小说的过程中,最终和女读者结合在一起的故事。该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叙事方法,叙事形式新颖,叙事方法独特,很好地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元小说叙事特征。元小说(metafic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小说家、批评家威廉加斯于1970年在《小说与生活中的形象》中提出,其前缀“meta-”在希腊文中意为“在……之后”,有总结、归纳的意思。大卫·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认为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①《如果在冬夜》作为一部元小说作品,其文本叙事的身份特征正在呈现出一种虚构性。本文将结合元小说叙事理论,对《如果在冬夜》的叙事身份进行意义解读。

一、虚构的读者

一本有关阅读的小说必定需要一个读者,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创造性地使用了第二人称叙事,“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诺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②这个第二人称“你”是作者虚构的一名读者。在第一章里我们还无从得知这个读者的性别,到了第二章才得知这是一名男性读者,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推测和认定,是作家卡尔维诺有意识的设置。第二人称“你”的第一次裂变是在描写男读者去女读者柳德米拉的家里的时候出现的,“这个以第二人称叙事的小说不仅指你男读者,而且也指你女读者”。③叙述者又从这个男性读者转移到女性读者,而男性读者由“你”变成了第三人称“他”。这种人称的转变也是视角的变化,以方便叙述者通过男性读者的视角对他所观察到的女读者的房间进行描述,分析女读者的心理和性格特点。除了这次裂变之外,作者都是以“柳德米拉”称呼女读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男读者的。

第二人称“你”是一个中性的代词,具有指涉对方的含义,没有男女性别之分,我们在上面对男女读者所做的区分实质上是在叙述文本的指导下得出来的结论,这是作者有意地在操控我们阅读小说的方式,是作家组织建构这部小说的规则,也是读者为了能够将阅读进行下去必须遵守的契约。这和传统小说控制我们阅读的方式具有明显不同,现实主义小说家竭力隐藏其写作手法,而后现代小说家则更愿意暴露自己的写作方法。后现代主义的表达方法提醒现实读者一个“他者”的存在。第二人称代词“你”这个指称意义含混,它既可以指小说中的读者,也可以指现实中的读者,而且由于作者有意地让男读者处于抽象状态,我们可以任凭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这个空白。除了第二人称“你”之外,小说中很少使用专有名词,即使使用也是作家虚构的,具有很强的笼统性和不确定性,例如男读者在追踪小说的下文时所游历的地方几乎全部都是虚构的。我们不仅需要不停地在现实和小说中的虚构世界里转换,而且必须借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去想象由作者在小说中虚构的世界,这就给读者在阅读小说方面以极大的自由。

二、受限的叙述者

叙事人称的变化带来的是叙述者的变化,米克·巴尔在其《叙事学导论》中声称,不管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还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者“他”,其实叙述者都是第一人称“我”。文学作品尤其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通常都是第三人称视角来描写人物,这种视角也被称为“全知全能视角”,作者可以随意地进出人物心理,对其描写、分析和评论,有学者将作家的这种权威等同于上帝,但是这种视角在后现代受到许多诟病。根据后现代主义学者的观点,文本不是作者意图的呈现,不是释放单一意义的根源。法国学者罗兰·巴特在其《作者的死亡》中对这种作者观念大加挞伐,并在论文的结尾宣称“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来换取。”④罗兰·巴特所下的断言“作者之死”中的作者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作者,毋宁说是文本中体现出来的作者,即叙述者。作者的死亡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传统观念中“作者”这个意义上的死亡。

后现代作家在继承这种写作技巧的同时又做了创新性发挥,叙述者已经不是或偶尔或经常地出现,“而是以一种隐含的状态潜隐在叙事文本之中”⑤,从而构成文本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反传统的小说家,并且和法国结构主义过从甚密的卡尔维诺接受了这种创作观点,他在自己的小说中积极地践行和拓展着这一理论。卡尔维诺在小说中极大地降低了作者作为意义来源的作用,小说的主人公男读者,这个第二人称“你”在小说中完全摆脱了作者的控制,男读者在小说中的行动只遵从行动的逻辑,而不再是作者思想、情感、意义的传声筒,他在小说中行动的目的只有两个:找到那些中断了的小说的下文以及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来了解,认识女读者以清除它们之间可能的虚伪、谎言等障碍。由于采用了叙述者“我”和想象的读者“你”之间对话的形式,使得这部小说都是在写作的“我”和阅读的“你”之间进行的,大大缩短了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卡尔维诺将作者从神坛上拉下来,或者将读者提升到和作者处于同一位置,这个写作的“我”即叙述者并不比读者知道得更多,相反,他总是用一种相对滞后的、探索的、模糊不定的笔调来描述读者的行为,并且总是用祈使句、条件句与命令句式。例如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描写一个将要阅读小说的男读者的状态:“大声点,否则他们听不见”,“最好关上门,隔壁老开着电视”,“你要是不愿意也可以不说,但愿他们不来干扰你”。⑥

虚构是小说的基本特性,小说中的真实是虚构出来的,是虚幻的真实,尽管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拿身边的现实作为参照并发现小说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某种一致性,或者读者在人物身上发现某种相似性,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移情,一种建构。虽然有时候我们会避免不了地受小说中虚假的真实性的遮蔽,但是更经常的是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是有段距离作为前提的,我们阅读的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一个具体的人物,他们是相对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他者”。但是,在《如果在冬夜》里的阅读体验与阅读传统小说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叙述者经常在叙事过程中跳出来对读者“说话”,打断阅读过程,使读者从叙事文本构建的虚构世界抽身出来并意识到那个世界的虚构性,关键就是阅读传统小说的那段安全距离被大大缩短了。

三、阅读的寓言

雅各布逊曾把人类的日常语言活动中区分出六个要素: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这六种要素因分别对应了六种功能,而“对于那些关心沟通渠道是否畅通的人来说,交流功能最为重要”。⑦阅读行为无疑属于人际交往的一种:作者是信息的发送者,读者是信息的接收者,文学作品则是信息传送的媒介,而阅读行为就是这一交流的具体化。从交流的观点来看,后现代主义十分强调信息与信息接收者的关系,在元小说中,当作者对小说进行言说的时候,必定需要一个言说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读者。后现代主义小说注重阅读的过程,有的作品甚至把阅读作为一个主题去处理,这和他们对小说理论熟稔于心是分不开的。实际上,很多后现代小说家都兼有批评家或理论家等多重身份,比如大卫·洛奇、约翰·巴斯、安伯托·艾柯等。他们游刃于小说批评和理论之间,利用小说这种题材来探索叙事理论,使得他们的小说创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气息,有的学者甚至称其为“理论性的虚构作品”。后现代主义学者林达·哈钦认为:“从理论到虚构作品的转向不可避免地以叙事的自我审视为结果。”⑧

现实主义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则是真实的反映论,这种方法是倾向于掩盖小说的虚构本质,努力使读者相信他们的创作来自真实并真实地反映了真实。后现代小说则倾向于暴露小说的虚构的本质,打破虚构和真实的界限,并时常对小说的叙事特征进行评论甚至颠覆,这种手法意在打破读者那种根深蒂固的认为作者就是意义之源的阅读习惯。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中是通过何种方式玩弄信息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中虚构的读者在看现实中的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例如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诺·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到小说的结尾“我这就读完伊塔诺·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致使小说在多个层面形成了一种类似数学里“莫比乌斯环”(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的结构特征。这种效果产生的前提就是对小说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对小说本身的叙事特征的清楚认识,正是这种对叙事的自我意识,使《如果在冬夜》具有很强的元小说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如果在冬夜》看作是对虚构和真实、作者和读者之间界限的僭越,卡尔维诺对叙述理论的反省意识以及对事物、人称指涉方面的含糊不清,是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手法结合在一起的,“卡尔维诺把反省手法也与指涉的并最终承担社会责任的手法结合起来”⑨,这是一部反省手法起主要作用同时又被超越的小说。男读者受好奇心驱使不断地寻找小说下文的急切心情是和对女读者的欲望交织在一起的,对男读者来说,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孤独的个体行为,它是和他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着的通道,阅读的意义在于在阅读的道路上和他者相遇。但是,巧合却并非是无意的,男读者始终没有找到那些中断了的小说的下文,他在持续不断的寻找过程中发现了自我的各种可能性。从男女读者最后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出卡尔维诺对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所抱的看法,即幸福的关键在于不断地寻找与追寻。

注释:

①[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王峻岩等 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30.

②[意]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M].萧天佑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

③[意]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M].萧天佑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60.

④[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怀宇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301.

⑤赵红勋.职场真人秀的叙事主体解析[J].当代电视,2013(10):80-81.

⑥[意]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M].萧天佑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

⑦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0.

⑧[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9.

⑨[荷]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M].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63.

河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卡尔维诺旅人
你我皆是旅人
卡尔维诺的月球计划
卡尔维诺(素描)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卡尔维诺名言五则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
但愿呼我的名为旅人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您”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