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的发展回顾及展望

2018-04-03 18:38唐献溢
视听 2018年1期
关键词:时报海峡报业

□唐献溢

新加坡《海峡时报》的发展回顾及展望

□唐献溢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兴起,纸媒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困境。《海峡时报》作为新加坡英文报纸的代表,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以多元媒介战略来积极应对媒介环境变化和新挑战。本文回顾《海峡时报》的历史变迁、与政府政策的磨合发展,从报纸定位、传媒视角的选择以及服务受众的角度等层面,探析《海峡时报》如何突破本土舆论场,成为拥有国际话语权和区域影响力的大报。

新加坡;《海峡时报》;发展;展望

一、《海峡时报》的诞生简况

历数媒介发展进程,总结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发展变化,依次可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播进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七八十年代,电视业强势崛起,新旧媒体融合并存;进入21世纪后,伴随媒介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新旧媒体竞争、融合、共生越发明显。作为曾经的传统媒介之王的纸媒,目前的发展现状、前景相比从前越发势弱。在媒介技术载体的竞争、共生、融合过程中,很多历史悠久的老牌报纸如美国的《西雅图邮讯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及英国《劳埃德船舶日报》《独立报》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没有过渡,直接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一些报纸如新加坡《海峡时报》依然能够在新的融媒时代背景下,顺势把握时代脉搏,精准定位,发挥优势,确保自身在竞争激烈的传媒领域,顺势上扬和破浪前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海峡时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从侧面为其他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可取的学习经验。

溯源《海峡时报》,它是新加坡办报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日报。1845年7月15日由亚美尼亚人吉席·摩西创办,罗伯特·卡尔·伍兹担任主编。最初是八页的周报,取名《海峡时报及新加坡商业杂志》;1858年至今,重新命名《海峡时报》,成为日报。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该报分别在新加坡和吉隆坡出版并在新加坡成立股份公司,控制两地报纸,命名为海峡时报出版公司。1972年,马来西亚《海峡时报》与新加坡《海峡时报》脱离关系,马来西亚《海峡时报》更名为《新海峡时报》,新加坡《海峡时报》仍叫原名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时政政策上,《海峡时报》与新加坡政府保持密切关系;在信源渠道上,除了通常采用美联社、路透社、中新社等国际上大通讯社的消息外,还培养自己的采编团队开辟专栏或专版,对国内外大事发表评论,刊登专题报道,保证每天40多个版面和34.4万份日发行量;在发行地选择上,《海峡时报》除在本土发行外还空运到曼谷、香港、雅加达等地发行;直到1975年成立海峡时报出版有限公司,成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集团成员之一。

二、《海峡时报》和政府的磨合发展

拥有171年历史的《海峡时报》经历了特征明显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0至70年代——警惕的政治观测者;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政治维稳和严管的工具;第三阶段是90年代及以后——合作发展的舆论平台。几经政府政策和时局的变革,新加坡政府对新闻传媒政策的关注主要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多元民族的融合与团结、经济独立的繁荣与发展。总体上看,《海峡时报》经历了由新闻器物到新闻制度的学习,再到中期逐步独立,明晰媒体社会责任行事,最后成为默契配合政府指导与合作发展的蜕变过程。

六七十年代:警惕的政治观测者,受立法严管。新加坡独立之初,有两个法令至关重要:一是1964年的《内部安全法令》,早期新闻媒体对新闻自由的要求强烈,但出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要求,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受到政府法令及条例的严格限制。二是1974年颁布的《新加坡报章与印刷法令》规定,政府对内要严格限制个人或机构的持股比例,将报业转变为政府意志的体现;对外要制定适用于管理外国报刊的严苛登记、运营、出版、发行制度,禁止外国报刊干涉国家主权、内政外交,对于顽抗的任何媒体一律通过法律手段严格处理。

八十年代:政治维稳和严管工具,合作双赢。20世纪80年代政府采取华文、英文报刊并重策略,推动新闻媒体改革纵深发展;同时将两大权威华文时报《南洋商报》及《星洲日报》合并,重组为《南洋·星洲联合早报》(现在简称《联合早报》),垄断新加坡华文主流报业市场获得主动权;另外为增强华文日报的长期生存能力,也为避免华文和英文报纸竞争失利、内耗,积极推动英文报《海峡时报》所属的海峡时报公司(1975年)出版一份华文报纸,确保所属不同报业之间形成良好有序的竞争格局。

九十年代:合作发展的舆论平台。为加强国际竞争与服务公众需要,新加坡政府在1984年合并国内三大出版公司: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海峡时报有限公司以及时报出版有限公司,改组为“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报业控股”(SPH)。1990年,政府确立“既并立又竞争”的发展方针,将报业控股(SPH)分为三大报业集团、服务集团以及广告市场集团,采用集约化、多元化发展方式,以集团化运作的条件和效能,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内部形成报纸的良性竞争。

随着政策法规的发展变化,《海峡时报》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报道重心,也塑造了报纸服务民族团结、传承优秀文化、维护国家利益、支持民选政府的社会形象,形成了“有节制的权力和有约束的自由”工作机制。

三、《海峡时报》的定位特色和传媒视野

自身定位。在独立之前《海峡时报》在马来西亚就已经发行过报纸,独立之初该报主要提供国内服务,以维护本地的读者群。此后为进一步扩大报纸在东南亚等国家舆论场上的影响力,报纸发行每天要空运到国外城市,如曼谷、香港、雅加达等地零售。

注重特色。《海峡时报》是新加坡英文报业集团的旗舰报。从日发行量上看,每天40万份是所有报纸发行量最大的。从版面设计上看,每天正刊对开40版左右,其中一半为广告,保证稳定的广告量。从信息来源上看,通常采用美联社、路透社、中新社的消息,保证渠道信息源。从内容分配上看,报纸架构既有评论国内外大事,也采用自己报社记者的专题报道;既有国外新闻报道的关注重点,又以国内新闻为辅佐;而为秉持客观独特的视角,在世界主要城市如华盛顿、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悉尼等地驻有记者或特派记者(设有16个记者站),坚持“内容至上”,并以新加坡人的视角,坚持客观、不介入评价的原则,多方引述,多角度呈现,向读者提供不同的世界新闻。

传媒视野。一直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和华人聚居、历史的特殊原因,《海峡时报》坚持从新加坡人自己或者说是东方人的角度来报道新闻,提供给新加坡人以及关注新加坡的人,用全新视角去认识和了解全球新闻动态。《海峡时报》所秉持的理念,正如同一集团下的《联合早报》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绝对不徇私,不偏袒任何人和集团,我们鼓励公正的公众舆论与批评,但绝不为任何人或集团利用,因而损及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以这样专业的新闻素养和职业操守,《海峡时报》赢得了民心。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与广播、电视、网络等速度、时效更便捷的媒介相比,新加坡人更加倾向于接受印刷媒体作为更为有效和更加可靠的信息来源(尤其是政府信息)。与此同时,《海峡时报》也获得了信任,成为时效性好、恪守社会责任、专业信度高的代名词,《海峡时报》的发声成为各大报刊新闻源引的信息源,也推动了它能够在新加坡以外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香港)等地进行销售,提升了其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影响力。

四、《海峡时报》重视社会效益的服务意识

服务国家的意识。在国家内部,新加坡独立之初,不同语言的媒体各有效忠对象:由于华人、马来人、淡(泰)米尔人、印度人等价值观和阶层利益的差异,他们之间的矛盾差异明显且不易调和,各个群体对社会和政治的态度各不相同。党报时期往往都是从站在族群利益出发传播观念,一边是单打独斗,另一边也毫无全局意识,呈现“舆论导向混乱”的状况。为有效整合这种单边、散乱、分散的局面,新加坡首届政府化繁为简统一民族语言,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中文、马来文与泰米尔文处于从属地位,位居其后;逐渐英文成为民族团结沟通、国家行政、经济和教育的主要媒介语言。在国际社会上,凭借国内独尊英文的语言政策使得《海峡时报》强势崛起,发行遍布全国甚至走向海外;在整合报业增强竞争的过程,即使报纸媒体也都是民间投资的独立行为,没有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职责,但各家报纸都与政府有着默契的配合,保持政府与媒体的良性关系,这样塑造了新加坡政府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形象,也形成了吸引外资的强劲推动力,让新加坡在国际舆论市场上拥有了发声的平台,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也更好地维护了政府和国家的利益。

服务公众的意识。满足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做到报道内容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强调时效性。《海峡时报》一方面保证新闻在发生后,用最短的时间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送到读者手中,为他们提供信息决策;另一方面,它又要兼顾受众的阅读习惯,如读者边用早餐边看早报,头晚上发生的新闻皆可知晓等。正如新加坡国家广播局部门负责人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说过的那样,尽管新加坡广播电视业相当发达,无论是新闻报道的详尽性还是时效性,我们都难以完全胜过报纸。

质高价廉的服务意识。既注重新闻传媒的信息沟通服务,也注重娱乐功能和趣味性,注意培养用户习惯,随报附送各种附刊,例如每周附送一份《电子生活》为IT迷和新手提供最新的信息技术资讯。为方便不熟悉英文的读者,每周插有几次双语版。即使报纸版面增多导致成本上升,报纸也一直坚持不提报价、不做有偿新闻,自始至终追求媒体公信力,坚守媒体社会责任,打造受人尊敬的品牌形象。

五、《海峡时报》的时代适应与展望

媒介技术的进步延伸了人的各种感官,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新技术应用猎奇、反应快速便捷的心理需求,同时在技术进步方面降低了媒介所有者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成本,又对媒介的内容品质以及新技术的适应性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逐渐式微,可以预见,短时间内它们不会消亡,而是伴着互联网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迭代而相融共生发展,随着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需求的不断变化,也将成为新时期媒体适应时代环境谋求生存、发展、壮大的所需所想。

新加坡是一个陆地面积狭小的多民族国家,出于国家民族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考量,政府对于民族、种族等新闻题材的新闻管制也尤为严格。在传统媒体式微的新媒体环境下,《海峡时报》能够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潮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作为经济实体,它传播和聚集了良好的文化资源;作为舆论平台,它肩负着为公众社会监督和为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声的责任;作为传统媒体,在竞合发展的过程上,它坚持技术结合专业和以内容为王的品质追求,值得其他媒体参考借鉴。

1.龙金光.不断稳步扩展的“传媒帝国”——访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J].军事记者,2014(04):65-66.

2.陈伟明,何兰娟.《联合早报》的历史与现状[J].东南亚研究,2004(01):75-79.

3.潘笑天.传统广播电台的新媒体化生存——以新加坡新传媒集团为例[J].新闻爱好者,2008(07):32-33.

4.李勇.多语并存与华文争艳:新加坡新闻事业的历史与现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13-117.

5.李小冬.郭振羽教授谈新加坡的新闻政策[J].新闻记者,1994(08):43-44.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时报海峡报业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海峡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魔鬼海峡
海峡可以很远,但是心可以很近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
青岛报业整合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