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状副词“特特”研究

2018-04-03 16:09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情状特地叠字

张 博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情状副词在语用、句法等方面都比较复杂,曾有学者对其做过简单的研究,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对情状副词做过专题研究。如徐媛媛(2009)、杨黎辉(2010)、王国华(2011)等专题文章。早期对副词的分类,主要是以意义为主的,但很少涉及有关情状副词的分类。赵元任(1979)对副词进行分类,没有提到“情状副词”这一类别。张谊生(2000)从语义、构词、来源三方面把情态副词划分为四类。李泉(2002)把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对副词的分类提出新的观点,将副词分为关联、情状、程度、否定四类,并且对情状副词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很多学者都曾提过“情态副词”,如吕叔湘(1999)、赵元任(1979)、张谊生(2004,2006),但他们都没有对其进行比较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因为情状副词自身具有特殊的方面,还是有一些学者对它的独特地方进行研究,并且也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

一、“特特”的产生及发展演变

由两个相同语素构成的“AA”式副词,它们大多能构成“AA”的“A”单独使用时也是副词,而且“AA”与“A”之间一般也具有同义关系,如“略略、苦苦、常常、渐渐、屡屡”等。“AA”与“A”的产生时间不同,“A”产生在前,“AA”产生在后,虽然在近代汉语中,“A”仍是常用副词,但“A”和“AA”代表着不同的时间层次。[1](P26)“特特”是一个重叠式副词,在近代汉语中用得较多,至少在北宋就已经使用了,但在现代汉语中却消失了,不再使用。通过参照杨荣祥的《敦煌变文集》《朱子语类》《新编五代史平话》《金瓶梅词话》四种文献副词表,“特”,单纯词,表示情状方式时,用法是“饰动”,但不见副词“特特”,所以,“特特”出现应晚于“特”,通过查询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也证实了这一点。文中所举例句均来自CCL语料库。含有“特特”的例句共114个。

到了宋代,出现了“特特”的叠用,但用例不多。如,

⑴是时蜀人危惧并结村堡请命於[特特]遣人安抚之。(北宋·史书《册府元龟》)

⑵[特特]上来伸三拜。(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

元代,“特特”延续使用,数量也不多。如,

⑶大官人起得好早,有何贵干?”陈大郎道∶“[特特]而来,若迟时,怕不相遇。”(元话本选集)

⑷今日知道官人在此,[特特]相寻,与官人了其心愿。(元话本选集)

明清时期,“特特”用法兴盛,小说中频繁出现。如,

⑸[特特]与九阿姐道喜。”(明·《今古奇观》)

⑹我[特特]为着夫人来,被你抢白这一顿,怎么教我就去了?(明·《醒世恒言》)

⑺这样人从京中[特特]调了来,有何用处?(清·《七侠五义》)

⑻只说是你老爷的年侄世交,救你夫妻二人性命,[特特]送来,要见你家大相公的。(清·《野叟曝言》)

民国时期,“特特”也偶有使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趋于消亡,现代汉语中完全消失,而使用“特地”“特意”表示“特别为了”之义。如,

⑼因此世祖[特特]地用了许多工匠,造成这竿。(民国·元代宫廷艳史)

⑽他们看刘氏在人群中[特特]艳丽,便拿刀逼迫她,让她跟着他们走。(民国·古今情海)

二、“特特”的句法功能及频次统计

(一)“特特”和动词同现。情状副词的词汇意义比较实在,一般用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特特”最基本的句法功能也是修饰动词,在与动词组合时,有时加“的”“地”,加“的”“地”起强调说明的标记作用。

⒈特特+VP。这是“特特”最基本的句法功能。如,

⑴今日知道官人在此,[特特]相寻,与官人了其心愿。

⑵知汝独居,[特特]奉访!

2.特特+的(地)+VP。情状副词在句中大多紧邻谓语中心语,但“特特”在修饰动词时,中间也可以加入“的”“地”。如,

⑶那声音不象从房檐脱落下来的,竟象[特特]的丢在当院里,试个动静的一般。

⑷因此世祖[特特]地用了许多工匠,造成这竿。

3.特特+而+VP。如,

⑸洪教头说得汪家父子,万分轻财好义,许我个小富贵,[特特]而来。

⑹陈大郎道:“[特特]而来,若迟时,怕不相遇。”

4.特特+为+VP。如,

⑺笔家业[特特]为送得来把叶天福。

⑻佳人[特特]为翻香。图得氤氲重上。

(二)“特特”和其他副词状语同现。多个副词在同一个谓语性成分之前同时相连出现的现象,称之为副词连用,表现为,

特特+副词(西、早、乃)+VP。如,

⑼老聵翁遺風。餘烈[特特]西來。何所為。

⑽恐老兄出去了,[特特]早来。

⑾[特特]乃结大营於绵竹。

(三)“特特”(的)和其他非副词状语同现。如,

1.特特+处所状语+VP。如,

⑿我[特特]在井里救你出来,是我的人了,我怎肯送还你家去?

2.特特+对象状语+VP。如,

⒀[特特]与宋家告借。

3.特特的+对象状语+VP。如,

⒁[特特]的给妈和妹妹带来的东西,都忘了没拿了家里来,还是伙计送了来了。

⒂[特特]的给我父母立了这座家庙。

(四)特特+形容词。如,

⒃他们看刘氏在人群中[特特]艳丽,便拿刀逼迫她。

(五)名词+特特。如,

⒄到法堂上。皆有異見。某今日[特特]。

(六)特特地。如,

⒅跳过世界三千,[特特]地、人间九百。

“特特”的用法大概有以上六种,主要用来修饰VP,是“特特”的主要句法功能。“特特”直接用来修饰VP的共有60例,尤其以修饰动宾、动补、连谓短语居多,也有兼语短语。如,

⒆所以在下[特特]做这一部书,将他们表扬一番,庶不负他们这一片苦心孤诣也。(动宾短语)

⒇有此地未宦家鸾吹小姐差人至彼,恐其即避于此,故[特特]赶来。(动补短语)

(21)是时蜀人危惧并结村堡请命於[特特]遣人安抚之。(连谓短语)

(22)今日俺家员外上坟,[特特]请我两个来,这所在只有我坐处,可有你站处?(兼语短语)

三、“特特”消亡的语言动因

(一)同义词语的竞争与替代。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情状副词“特特”,表达此义用副词“特地”“特意”。“特地”出现的时间早于“特特”,在杨荣祥的《敦煌变文集》《朱子语类》《新编五代史平话》《金瓶梅词话》四种文献副词表就有表示情状的副词“特地”,另外,通过查询北大语料库,“特地”在五代《敦煌变文》《祖堂集》中就已经出现,因此“特地”出现的时间应早于“特特”。如,

⑴大王夫人喜欢晒,因兹特地送资财。(五代·敦煌变文选)

⑵拟论佛与祖,特地隔天涯。(五代·祖堂集)

“特地”在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而“特特”消失了,“特地”的“生命力”比“特特”顽强。如,

⑶主人特地为我们烤了一只重六点六公斤的大火鸡。(1993年12月人民日报)

⑷今天,我们特地摘要刊登部分读者的来信,并欢迎读者们对这次讨论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改进工作。(1993年3月人民日报)

“特意”出现的时间较晚,到明代才出现。如,

⑸说道:“楼上官人闻知娘子不方便,[特意]送此点心。”(明·《二刻拍案惊奇》)

⑹[特意]种花栽不活,等闲携酒却成欢。(明·《喻世明言》)

对于“特意”出现的年代,有不同的意见。蒋冀骋,吴福祥(1997:454)认为:“特意”比“特地”晚见,直到清代才能见到确凿的例子。[2](P454)但根据查询北大语料库,情状副词“特意”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所以,“特意”出现晚于“特特”,并且从明代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如,

⑺刘教师特意留了一道作业——收看电视实况转播。(1994年报刊精选)

⑻火车到站前,广播员特意提醒乘客:距冬奥会开幕还有27天。(1994年人民日报)

当“特地”“特特”“特意”这三个表示情状的副词同时存在时,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竞争,“特特”消亡了,“特地”“特意”保留下来,并且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这是词语之间的竞争,“优胜略汰”,它们词义相同,表达相同含义,保留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

明清时期,这三个情状副词是同时存在的,这体现了语法化中的并存原则。关于并存原则,沈家煊这样解释:“一种语法功能可以同时有几种语法形式来表示。一种新形式出现后,旧形式并不立即消失,新旧形式并存。”

⑼闻得你恭喜梳弄了,今日偷空而来,特特与九阿姐道喜。(明·今古奇观(上))

⑽恰好渡口原有这个死尸在岸边浮着,小的因此生心要诈骗王家,特地买他白绢,又哄他竹篮,就把水里尸首捞在船上了。(明·初刻拍案惊奇(上))

⑾老圃特意留着,待等味熟,要献与豪家做孝顺的。(明·初刻拍案惊奇(下))

在现代汉语中,“特特”消失了,“特意”“特地”在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在之前同时存在的三个形式中,“特意”“特地”这两个形式保留了下来,成为表示特定语法范畴的典型成分,我们把这种语法化的过程称为典型化。[3](P89)沈家煊先生(1994)表述为:“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多种并存形式经过筛选淘汰,最后缩减为一两种。”这种典型化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4](P19)

(二)遵循汉语自身的规律。汉语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叠字词,但与数量庞大的非叠字词相比,它的比例还是很小的。据周荐(2004)统计,《现汉》1996年修订本收有以叠字构成的词汇单位或有叠字部分的词汇单位共计757个,其中双音节叠字词共计347个,形容词性的最多,167个;名词性的第二,53个;拟声词性的第三,48个;动词性的第四,43个;副词性的第五,33个;叹词性的和代词性的数量更少。[5](P264)在现代汉语中,副词重叠的词语数量不多,“偏偏”“仅仅”“渐渐”“统统”等。“特特”是一个叠字词,并且是一个副词性叠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副词性叠字词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特特”没有被保留下来也就可以解释得通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它自身的规律。

[1]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宗江.关于语法化的并存原则[J].语言研究,2002(4).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研究.1994(4).

[5]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情状特地叠字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从进行体“在VP”的英译看“体”范畴表达的主观性
《举重 》等
基于语料库的汉日语词汇对译研究——以“特地”“特意”与“わざわざ”等词的翻译为例
英语句子中体、时制和情态的语序认知理据探析
奇特的叠字联
令人目眩神迷的冒险岛
叠字家园
叠字话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