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的认知机制及流行动因探析

2018-04-03 16:09彭彤彤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因流行语现代汉语

彭彤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吃土”,一种是表实在的动作行为义的“吃土”,另一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表示经济紧张的状态”的网络流行语“吃土”。流行语“吃土”最早源于2015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网友们在购物的过程中因花销超算而自嘲下个月要“吃土”,“吃土”在当时主要用来形容网购的一种疯狂程度。在此之后,“吃土”一词便广泛出现在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交际之中。

一、“吃土”的认知机制

由表示实义动作行为的“吃土”到“表示经济紧张的状态”的“吃土”,其形成过程与人的认知心理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我们的分析,“吃土”能够传递“经济紧张”的意义主要是由于转喻的认知机制在起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吃”的解释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对“土”的解释是“土壤,泥土”。[1]“吃”的搭配对象是可食用的食物,而“土”是人们最不愿意吃的食物,一是由于咀嚼困难味道生涩难以下咽,二是由于“土”几乎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因此“土”处在人们可食的食物量级中的较低的位置,是食物中最不受人们欢迎的。“吃土”的语义与转喻机制有关,刘焱(2007)将转喻定义为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以一个概念为参照点建立与另一个概念(目标概念)的心理联系。[2]流行语“吃土”可以解释为转喻中的用现象转指原因,选择了食用社会普遍认为的处在食物量级的低端的“土”,是因为经济能力尚不足以满足比“土”更好的食物的消费需求,进而转指经济紧张的状态。如,

(1)嘉哥又要在浙江嘉兴开音乐了!我完了!看样子我今年都有吃土了!

(2)吃土的日子伤不起,把十月的零花钱提前管妈妈要來了,接下去的四十天怎么过!!![泪]。

(3)请各位拯救一下想买抱枕却还在吃土的我吧[泪流满面]。

例(1)中的“吃土”表达说话人预期自己会因为参加“嘉哥”即将在嘉兴开的音乐会而处于经济紧张的状态,例(2)中的“吃土”指说话人目前经济紧张以至于“伤不起”的状态,例

(3)中的“吃土”表达了说话人难以满足自身购买抱枕的消费需求的经济紧张的状态。以上三例中的“吃土”都转指了说话人的经济紧张的状态。

在“吃土”尚未规约化的义项“可能导致某人经济紧张状态的消费”中转喻机制也在起着作用,如,

(4)叶婷似乎真的有点不耐烦了,起身想走却突然想起点什么,拿起纸笔写下个地址,递给高顺的时候还难得客气了点:“这是我的新地址,没事别再来烦我,我可不愿意再陪你出去吃土。

例(4)中的“吃土”一般理解为进行可能导致自身经济紧张状态的消费,该例用结果“吃土”即“目前所处的经济紧张的状态”转指导致经济紧张状况发生的原因,即“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消费”。

此外,在语料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在“吃土”出现的新的尚未规约化的用法中,隐喻的认知机制也在发挥着作用,如,

(5)本来以为手机听筒坏在了吃土的边缘……折腾一番之后发现lumia800跟可爱的耳机防尘塞是合不来的……

该例中的“吃土”指物品处于不能正常使用的状态,是由人的经济状况域向物品的状况域的投射,是跨概念域的投射,在认知上属于隐喻。

二、“吃土”的流行动因

“吃土”自2015年“双十一”之后广泛出现在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出现了以“吃土”为歌名的歌曲,在2017年上半年的网络流行语排行榜上更是排在第6的位置,可见,“吃土”一词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吃土”的流行与该词本身的特征以及相关的社会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一)内部动因。

1.符合言语交际的经济原则。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反映在语言使用上则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较短的语言形式传递较多的意义。“吃土”为双音节,语音形式较为简短,在意义上“吃土”一词在传递“经济紧张”的概念义的同时,还带有一定的表达说话人对自身经济状态的负面评价的色彩义;同时“吃土”的使用还具有一定的形象色彩,通过使用“土”这一处于食物域中最低端的成员进而对“吃土”的主体经济紧张的状况进行夸张,使得“吃土”主体的经济紧张状况得到凸显。由此可见,“吃土”能够在交际中用双音节的简短的形式传递出丰富的意义,遵循了言语交际的经济原则。

2.便于人们记忆和识解。“吃土”一词的流行与该词便于人们记忆和识解有关。首先,“吃土”是由“吃”和“土”两个词构成的,“吃”和“土”都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在国家语委语料库的“在线分词和词性标注”统计中“吃”共出现5137次,排第216 位,“土”共出现 853 次,排第 1435 位,可见,“吃”和“土”都是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的词语,由于“吃土”的构成成分的高频使用,因此人们在记忆和识解该词时较为便利,人们很容易在交际中激活这一词语。

其次,“吃土”易于激活除了使用频率上的高频,还由于“土”属于认知层面的基本层次范畴。Rosch(1977、1978)[3][4]认为基本层次范畴是指在人们的心理占有特别显著地位,是人们观察区分事物最容易、最直观的范畴,“土”不同于其上位范畴“自然物”和其下位范畴如“黑土”“黄土”,其内部具有足够的相似点与其它自然物相比又有足够的相异点,便于人们去识解。

再次,“土”还处于人们可食的食物量级序列中的最低端,陆丙甫、曹琳琳(2017)[5]认为,人类认知对符号序列的两头最为敏感,因此我们认为处于量级最低端的“土”更易于被人们所认知、所提取。与此同时,“吃土”一词由于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人们对该词的语义熟知度较高,因此人们在识解该词的语义内容时效率较高,人们记忆和识解“吃土”时的便利与高效也促进了该词传播与流行。

3.组配能力强。“吃土”具有较强组配能力,祁佳(2017)在分析网络语言模因传播途径时,认为“吃土”属于模因基因型中的直接传播型。[6]我们在语料中发现有很多以“吃土”作为模因、作为直接构词成分构成的新词语,如“吃土少女”“吃土党”“吃土女生”“吃土少年”“吃土摄影师”“吃土妹”等,由此可以看出,“吃土”可以同不同类型的指代特定人群的名词性成分构成新词语,具有较强的组配能力,在语言中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外部动因。

1.“电商”的促动。电商的出现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较大程度地拉动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吃土”正是产生于2015年的电商开展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正是电商开展的“双十一”等促销活动大大拉动了人们的消费,使得部分人群由于“促销”活动的促动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进而导致自身在“促销”活动之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经济紧张的状态。“吃土”正反映了这些人群因非理性消费而导致的经济上处于暂时性困难的状态,可见,“吃土”的产生具有一定心理现实性,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2.社会大众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人们的消费由过去的力求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到如今的努力追求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生活品质的提高,加之人们当前普遍的较为可观的收入水平以及人们对自身未来收入所持的乐观态度,人们尤其是追求时髦的年轻人在向“收入多少就消费多少”的消费状态转变,“月光族”“日光族”在青年人甚至是中年人中都屡见不鲜。在这种“消费至上”的背景下,部分人群由于自身存在的攀比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往往会出现一些不理性的消费,加之对自身的消费行为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自身的消费水平明显超过了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吃土”一词的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流行开来的,表达因超过自身经济能力的消费而导致的经济困难的状况。

3.网络传播的促动。如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也为新词语的产生、传播提供了空间,许多新词新语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而大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吃土”是由于“双十一”网上的购物活动而产生的,产生于网络,又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广泛传播,使得人们逐渐了解、接受并传播“吃土”这种表达形式。同时,由于网络能够打破词语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速新词语的传播速度,使得新词语能够更快更广地为人们所知、所用。

4.符合人们的交际心理。人们喜欢在交际中使用自嘲的表达方式,既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交际诉求又能够营造轻松幽默的交际环境,“吃土”往往用于说话人自嘲自己因过度消费而导致的经济困难的状况,既叙述了自身的客观状况,又具有一定的自嘲调侃夸张的意味,有助于营造轻松幽默的交际氛围。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流行语“吃土”,流行语“吃土”指“经济紧张的状态”,其认知机制主要为转喻,在尚未规约化的“指物品处于不能正常使用的状态”的“吃土”表达中隐喻的认知机制也在发挥着作用。“吃土”的流行动因包括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内部动因包括“吃土”的表达符合言语交际的经济原则,便于人们的记忆和识解,具有较强的组配能力,外部动因包括“电商”的促动、社会大众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化、网络传播的促动和人们交际心理的需求。

在当代汉语中除了“吃土”以外还存在还很多和“吃”有关的表达,如“吃瓜群众”“吃豆腐”“吃醋”“吃小灶”“吃老本”等等,这些可以看作“吃”类词族,具有一定的丰富性、能产性。关于“吃”可以和什么样的成分组配,“吃”类词族在语义、形成机制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吃”类词族生命力强的动因等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考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刘焱.“V掉”的语义类型与“掉”的虚化[J].中国语文,2007(2).

[3]Rosch,Elenor.Human categorization.In NeilWarren(ed).StudiesinCross-culturalPsychologyVol.1[M].London:Academic Press,1977.

[4]Rosch,Elenor.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 In Eleanor Rosch and Barbara B.Lloyd.(eds.),Cognitive and Categorization[M].New York:LawrenceErlbaum,1978.

[5]陆丙甫,曹琳琳.“浴缸效应”与多音节词音节时长[J].汉语学习,2017(2).

[6]祁佳.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研究[J].英语广场,2017(5).

猜你喜欢
动因流行语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流行语大盘点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巧借 流行语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