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语境,走进阅读的深处!

2018-04-03 15:44夏小红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肖邦桂花语境

夏小红

所谓“语境”,主要是指主体的言语活动得以形成的发生系统。语境的范围很广,有“情境语境”“文本语境”“文化语境”“生活语境”等范畴。学生的文本理解与感悟都是与“语境”分不开的,这是因为文本语言总是在一个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学生对课文的解读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真正沉入语境,以使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

一、依托品词析句,沉入“文本语境”

所谓文本语境就是指文本语言本身,主要包括文本中的字、词以及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等,这不仅是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而且也隐含着丰富的言语密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品读、品味、鉴赏、沉思,以使学生真正品味到语言的“馨香”。

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主要表达了这几层意思: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对祖父深深的怀念,园中景物的自由。整体来看,在文中出现最多的可以凝练成一句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的时候,我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关键句子“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园中的蔬菜愿意怎样就怎样”等入手,让学生直击文本语境: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从作者想怎样就怎样的描写中感受祖父对“我”的溺爱以及“我”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以品词析句为抓手,引领学生叩问文本语境,学生的感受更深刻,学习效果更显著。在该案例中,我主要以文本中的关键句子为媒介,把学生引入到直击文本语境的教学中。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语言有了温度,学生们对文本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深意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受,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了文本语言的奥妙。

二、适当铺路搭桥,感受“情景语境”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内容,还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创作情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语言所要表达的真意,起到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例如:《桂花雨》一文主要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重点描写了“摇桂花”之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家乡生活的眷恋与怀念。文中母亲有这样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子里的金桂。”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就这句话进行思考: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母亲的话是真的在比桂花的香浓程度吗?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补充了这样一份资料:作者琦君出生于浙江温州,十二岁搬到杭州,就再也没有回去过。1949年,又离开杭州去台湾。在补充完资料以后,再让学生来理解母亲话语的含义也就显得轻松多了。在该案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明白文本语言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教师先给学生补充了相关知识,然后又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去体验、感受。如此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与把握,而且在这具体的情景语境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关注语言内涵,体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大都具有历史性、民俗性、时代性等特点。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涉及的文化意义比较深刻,在文本中出现的形式也大都比较隐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去理解,以使学生真正发现文本语言的密码。

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关于著名音乐家肖邦在临死之际强烈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现了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们最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在送行的时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要送给他到处可见、毫不起眼的泥土呢?这“泥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面对学生的困惑,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宁要家乡一抔土,不要他国万两金”这句话来让学生们感受体会,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学生很快明白了“泥土”的深层次含义:别的国家再好,始终没有自己的祖国好。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们送“泥土”是想让肖邦明白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这儿有他的亲人与朋友。在该案例中,针对文中一些特殊的句子,结合课文特点,我主要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必要的文化语境,以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此教学,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要,引领学生沉入到了具体的语境之中,真正使学生的阅读走向了深处。

總之,语境是深刻的,又是丰富的、独特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沉入语境,深刻感悟体验,以使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真正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肖邦桂花语境
桂花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肖邦的魔法
跟踪导练(三)2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