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言语中挖掘“特别”

2018-04-03 15:44杜观海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谋篇品析言语

杜观海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在“平凡”言语中善于挖掘“特别”,善于探寻超常表达的“那一个”,以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面对一篇课文,又该怎样挖掘“特别”呢?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特别”词句,感知表达技巧

句子是文章的基础。品词析句,既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也是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的重要途径。但是全面开花,逐词逐句分析,既不现实也不切合教学实际。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善于在寻常中挖掘“特别”。这里的“特别”是指不太常见的,或者眼前一亮、令人拍案叫绝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抓住这些“特别”,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讨论等方式走近作者,感知表达技巧,领悟文本情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关注“特别”语句中,通过品析借鉴“特别”准确把握文本情感,感知言语表达技巧,在催发课堂精彩生成的同时,有效提升其言语表达能力。

比如针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这一课,关于“我”蒙住姥姥双眼让她剪纸画面中运用了几个词语,即刁难、耍赖、挑剔。从词性来看,这几个词都是贬义词,主要是表示不好的行为,应该用在贬义句子或片段中;但从文本内容来看,主要是作者描写“我”的行为,应该尽可能用褒义词进行修饰,自揭其短写自己的坏有点不符合常理。这里的“反常”其实也是言语表达“特别”之处,引导通过品析、讨论进行感知体验,继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还有对我特别的溺爱;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我”的淘气天真,所以才会如此“放肆”。

二、关注“特别”细节,体验文本情感

文章是作者情感积蓄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文本中所涉及的细节,更是作者情感集中宣泄的地方。常规的细节描写,大多数学生都能品析理解;然而有一些细节,看似与文本内容关联不大,但却有点“特别”,属于文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其内容来看,有的烘托文本主题,有的渲染气氛,有的推进情节发展……虽然作用不同,但地位同样重要。也因为有了这些“特别”,才让文本有血有肉,充盈情感。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特别”细节,并抓住“反常”之处。

比如针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有这样几处细節描写,即彭德怀虽在嘴上下死命令要杀大黑骡子给士兵们充饥,但在行动上却处处表现出一种不舍。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既是一种“矛盾”,更是一处“特别”细节。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一“特别”细节进行品析,并与原文其他细节描写进行一一对照,这样容易让学生从中发现彭德怀的“选择”,以此来走进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继而理解彭德怀内心的那种痛苦与其人格的伟大。

三、关注“特别”布局,提升谋篇能力

阅读指向写作。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作要求更多倾向于谋篇构段。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中能言之有序,突出重点。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借鉴一定的“例子”进行模仿。而教材文本则是最好的例子。常规文本谋篇结构,学生大多已熟悉,也缺乏新意,如在习作中借鉴则会缺乏亮点;而对于一些布局“特别”的,不仅便于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能从中借鉴“特别”技巧,继而让人眼前一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文本“特别”布局,以便他们能够真正从中得到借鉴。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双龙洞》这一篇课文,属于一篇游记,作者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从题目来看,这一篇游记应该重点写金华双龙洞的景观,但其从文本内容来看,作者却用不少篇幅写到溪流。这相对于文章布局来说,也是“特别”之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溪流”?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寻常”中挖掘“特别”,以便让学生感知文本“明线”,也要体验文本的另一条“暗线”。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特别”之处把握谋篇布局的技巧,感知作者的独具匠心,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针对文本的“特别”之处,还有很多,这里笔者不再一一列举。但这里需要把握一个关键,就是“反常”的、与众不同的……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品析,不仅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在生成精彩的同时也有效提升其言语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谋篇品析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走进生活,让作文新鲜有味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春联》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作文教学探析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