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地区民间表演艺术的一朵“奇葩”
——“茶业芯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发展出路探析

2018-04-04 06:02李志伟
齐鲁艺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芯子茶业奇葩

李志伟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一、茶业芯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轨迹

茶业芯子是广泛流传于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以中茶业村的抬芯子影响最大。茶业芯子历史久远,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将刚与柔、力量与灵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一)茶业芯子的成长环境

莱芜市地处齐鲁腹地,位于天下闻名的泰山东麓,素有“八宝凤凰城”之美誉,北邻济南,东邻淄博,西邻泰安。莱芜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1]

中茶业村位于莱芜市莱城区茶业镇北3千米处;北依章丘市以齐长城为界,南临下茶业村,西临上茶业村,东临上王庄下王庄村,老仲临路贯穿东西,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文景观诸多。村东北处是以抗日英雄烈士刘俊林命名的俊林山与齐长城黄石关相连,是莱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南是国营林场凤凰山景区,以抗日英雄爆炸大王李念林、抗日英雄烈士刘俊林为代表的茶业民兵抗日斗争事迹国际开放点就座落在该村,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代表国家接待过越南、老挝、柬埔寨、阿尔巴尼亚、印度尼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外宾,该村还筑有大型的毛主席画像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鲁部队和大中小学生也定期来该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中茶业村是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圣地,历史文化名村。

(二)茶业芯子的历史渊源

茶业芯子,这一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从其表现形式来说属于中国古老扮玩游戏中的一种,是中茶叶人民在日常生活和辛勤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表现中茶叶人生活情感和理想愿望的艺术作品。这一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就像一支粘合剂,加深了当地乡民之间的生活感情,同时也增强了当地民间文化的成长活力。

茶业口镇中茶业村的“抬芯子”是莱芜市独树一帜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距今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是中茶叶村技艺高超的木工李迎章、铁匠李念启两人。二人发挥“木”、“铁”技艺上的互补,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慢慢地发展出了茶业芯子。当时他们二人在粮场打垛时,一个人在上面接麦秸,另一个人在下面用叉往上捲秸秆,同时用嘴喊着“一、二”的劳动场面。二人突发奇想,如果把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在农闲、节日庆典时作为一个节目给大家表演,肯定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于是他们二人简单加工出第一架两人的芯子,在当年的春节演出非常成功,深受村民的喜爱,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茶业芯子的发展轨迹

茶业芯子具有浓郁的鲁中当地文化特色,是中茶叶人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成为茶叶口镇当地民间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清末繁荣时期,文革衰弱时期和改革开放恢复时期三个阶段。

1.茶叶芯子的繁荣时期

清末时期的茶叶人民生活趋于稳定,人民群众自己的民间艺术表演内容丰富多彩,社会和经济比较稳定,这些有利因素都为茶业口镇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空间。茶业芯子的出现及蓬勃发展正是源于此。中茶叶人李迎章和李念启二人从创制出第一架芯子起便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二人陆续又根据历史故事创制了共九架芯子。九架芯子伴随着锣鼓配上其它民间伴玩节目,两百多人的演出团队,每年春节前后,走街串巷,给周边十几个乡村送去节日祝福和欢乐,既增加了村与村之间的友谊,[2]同时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年年如此。

2.茶业芯子的衰落时期

到了1958年,由于全国大炼钢铁,芯子的铁架和芯杆都被拆掉作为炼钢铁的材料,文革期间破四旧等历史原因,芯子被认为是落后、陈腐的东西又被损坏掉了。这项全民参与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表演艺术活动得以停顿。

3.茶业芯子的恢复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有人鼓动着把芯子再办起来。可是村里的年轻人只是空喊,没有人会玩芯子。1995年,中茶叶村的年轻人举荐石向江等人重新制作茶业芯子。为了早日完成芯架的制作,石向江和村民组成了十几人的小组日夜加班加点的制作。做的第一架芯架是《薛李还家》,大概用了两天的时间,接下来用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就制作出了全部的九家芯架。如今的茶业芯子不仅是中茶叶村的珍宝,也是所有莱芜人共同守护的民间表演艺术。从1996年春节开始,中茶叶村的芯子表演队都要到邻近的乡村演出,给周围村民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茶业芯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仅如此,每一年茶业芯子都会参加莱芜市政府有关文化宣传部门举办的春节文艺大汇演,并多次在市里的文艺演出中取得一等奖。具有百年历史的茶业芯子经过了萌芽的春天、被迫停止的严冬后,在中茶叶村民高涨的热情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又迎来了新的春天。现在的茶业芯子如同夏花般开的更加芬芳灿烂,它所散发的香气不仅洋溢在中茶叶村,也陶醉着整个莱芜。[3]

二、茶业芯子表演的剧目内容

茶业芯子自创制起,共有九架芯子,九架芯子九个故事。分别是《薛李还家》《杨相武盗杯》《白蛇传》《吕布戏貂蝉》《韩湘子度林英》《吴艳娘娘保齐王》《吕洞宾戏牡丹》《张三买线》《白鼠洞》。石向江老人后来还创制过两架芯子,《龙凤呈祥》和《哪吒闹海》。下面笔者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探讨其背后所承载的地方文化意义。

(一)薛李还家

《薛李还家》这架芯子的故事取材于戏曲《武安坡》,该剧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唐代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看上了自家的长工薛平贵,父亲坚决不同意,于是二人断绝父女关系,离开相府住进寒窑苦等丈夫18年。薛平贵从军屡立战功,回来时到寒窑亲自将王宝钏接出来,封为皇后。这架芯子之所以在当地流行正是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死相依的爱情,王宝钏不顾身份等级与薛平贵喜结良缘,与相父恩断义绝愤而离家,独守寒窑18年。薛平贵功成名就之后也不忘自己的结发之妻,亲自接王宝钏走出寒窑,封为皇后,二人之间深厚的感情让后人为之动容。这段爱情故事深深地刻在当地人的印记中,也影响着中茶叶人的爱情观,敢爱敢恨,生死相依。

(二)杨香武盗杯

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但在中茶叶村的版本与流传的故事版本有所出入,中茶叶村人在创制这架芯子的时候进行了改动。 当时有两个大盗,一个是杨香武,一个是黄天霸,二人功夫了得。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天霸认识县官石不全,后来石不全官至宰相,没有忘记黄天霸,让黄天霸去看守国宝九龙杯。大盗杨香武听说九龙杯价值连城就想偷九龙杯,但也忌惮黄天霸。为此二人上演了一出三盗九龙杯的故事。最后杨香武也在石不全的感召下弃盗从良,和黄天霸一起为国家效力。通过创制《杨香武盗杯》这架芯子,传达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在当地茶业口镇有为国捐躯的烈士汪洋、刘俊林,当地人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为国家为人民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三)吕布戏貂蝉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董卓独横专权,又有猛将吕布相助更是实力大增。貂蝉答应其义父王允勾引吕布挑拨和董卓的关系。在一次酒会上,吕布被貂蝉所迷,并调戏貂蝉。这架芯子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演化而来,芯杆第一层是身穿白色服装并打扮成吕布的小演员,手持长枪。在长枪的枪尖上又有一根芯杆,扮演貂蝉的小演员站在上面,远远看去貂蝉像是悬在空中,十分惊险。

(四)韩湘子度林英

韩湘子自己修炼成为八仙之后,也想将自己的妻子林英弄到天上当神仙。于是,韩湘子想尽办法,经历了几次困难之后终于把林英度上了天。这架芯子也是为了表现二人之间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在芯子架的第一层是身穿黄色服饰的扮演韩湘子的小演员,下面的小演员伸出一只手来,身穿红色服饰扮演林英的小演员站在下面小演员的手上,看起来惊险刺激。(其实在下面的小演员伸出来的手是假的,是用钢管做的,所以能支撑上面小演员的重量。)

三、茶业芯子具体的表演形式

在茶业口镇,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的时候都可以看到精彩刺激的茶业芯子表演,几个成年人或扛着或抬着芯子架,上面有扮演不同角色的小演员,在有节奏的锣鼓音乐中尽情表演,为节日的到来增添了热闹喜气的氛围。茶业芯子的表演大多是根据某些著名历史故事和当地的民间传说进行演绎。大致可以分为:抬芯子、扛芯子、转芯子等类型。区分这些类型的依据是根据每架芯子的芯架和表演造型的不同,以及表演内容形式不同。由于茶业芯子是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所以这也决定了茶业芯子的传承是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的。茶业芯子的表演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年龄在30-45岁左右的青壮年抬芯子的表演者,一般进行简单的化妆,搭配红色或黄色等代表喜气的服装;另一类是年龄在4-7岁之间扮演人物角色芯子上的小演员(这是芯子表演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小演员不会很固定,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增加,2到3年就要换掉,重新培养下一批芯子小演员。为了提高芯子表演的艺术水平,增加表演的观赏性,当地政府在每年的腊月份会对所有参与芯子表演的演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以下会列举几种芯子的表演形式和角色,分析茶业芯子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彰显茶业芯子经过几代茶叶人的不懈努力,在人物角色造型、芯架的制作技术、演出内容、表演技巧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使茶业芯子的表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一)茶业抬芯子的表演形式

据说,抬芯子是受抬轿的启发创造出来的。抬芯子是集民间舞台戏剧和节日庙会伴玩为一体的,精彩玲巧,展现民间经典故事的一种杂耍艺术。“芯”为中心也,采用木质较好的松木、椿芽木材作为芯杆,长9米,取中凿方眼、装进方铁套、抛光上漆、芯杆两头留有肩空,凿眼装上木叉子(称拃子)便于抬时两手掌握平衡,按照每架芯子展现的故事、人物、体形等,用熟铁打造平衡铁架(称芯架)装在芯杆中间空上,并有木盘托称(木盘有圆形、方形、八棱形,俗称稳盘)。然后绑上小孩展现故事。芯架上有一人的也有两人的,每架各有各的尺寸数据,巧妙装接,达到在表演时即安全又惊险,演员的服装行头必须是符合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原质、原样的形式。着装完毕,然后前后两人同时抬起,让这组芯子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表现出来,让观众一目了然。芯子《杨香武盗杯》是抬芯子的代表作。表演时非常讲究,小演员们(大都4-7岁)和成年演员根据每架芯子的不同历史故事更换服装打扮,以达到表演的最佳效果。

演出时,场面布局有序,各就就位,锣鼓开响,龙凤旗彩旗上百杆,排列两面,芯子伴随着锣鼓点有节奏的起落,每一根芯杆前后各1人主抬,2人或4人做副抬(俗称换架)(因每架芯子小孩加上道有一百多公斤),芯杆两边各有1人手拿装有叉子的木撑(俗称捌子),其作用就是在芯子起落时用它支住芯架上小孩的腋下,以保持平稳起落,起到安全的作用,拿木撑的两人随着芯杆主抬锣鼓点的节奏,前后走动,以走花样。芯架上的小演员同时也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以展现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芯子的演出在不同的锣鼓声中,变化着各种表演形式,或同时前行、或同时后退、或单数前进、或双数后退,花样繁多,再加上扣人心弦的高桥和幽默诙谐的杂耍,让观众看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4]

(二)茶业扛芯子的表演形式

扛芯子,顾名思义它是由一名成年演员用肩扛着小演员进行表演的一种芯子形式。一架完整的茶叶扛芯子是由两名演员,一副铁芯架、红色或黄色绑带和形式多样的装饰物组成。两名演员分别为一名身强力壮的成年男演员,一名年龄在4-7岁之间的儿童演员(根据不同角色有男有女)。铁芯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座叉、花杆和站叉。

每一副铁芯架都是根据扛芯子的男演员的身材体型由铁匠量身打造的,基本上是一人一架。座叉是套在扛芯子成年演员身上的,用红色或黄色绑带把铁质的座架结实的固定在成年演员的上身,座叉的平均重量可达到20斤左右。花杆和座叉二者是直接连接制作在一起的,从脖子后方拐到右肩膀(或左肩膀)的上方,先把站小演员的站叉固定在花杆上面,然后再把已经扮好相关人物角色造型的小演员下半身(主要是两腿)固定在站叉上,这样一家扛芯子的结构算是基本完成。扛芯子的成年演员和芯子小演员通过所扮演的人物角色的服装装扮,巧妙地用服装将小演员下面铁芯架装置进行遮挡,所以远处看起来像在空中翩翩起舞,甚是精彩。

在表演茶业扛芯子的过程中,上下两名演员在锣鼓声有节奏的伴奏下同时舞动,动作相互配合一致,这需要两人十分默契。相对来说,在下面扛铁芯架的演员表演时难度较大,铁芯架的重量加上小演员和舞动中产生的重量,总共大约有110斤左右,对其体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其难度表现在不仅因为铁芯架和芯子小演员的所有重量全部压在扛芯子演员的肩上,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对重心的掌握要求是非常高的,表演时必须要保持平衡,并且还需要扛芯子的演员随着音乐的伴奏配合锣声鼓点前后左右的走交叉步。在芯架上表演的小演员伴随着扛芯子演员身体的扭动,脚步的移动等也在铁芯架上做着与所扮演的角色相关的动作。芯子上的小演员挥舞手中的扇子、宝剑等道具,使得扛芯子表演极具观赏价值。

茶业扛芯子的代表剧目是《张三买线》,此架芯子有两个演员组成:一个是扛芯子的成年男演员,另一个是在芯架上扮演张三的小演员。扛芯子的演员身穿一身喜气的红色服装,芯架上的小演员身穿一身黄色衣服,脸上化妆成小丑的模样,以此表现出张三的精明,滑稽。小演员的两条胳膊上各有一条彩绸,(彩绸在这里代表线,用此来夸张)在表演的过程中小演员舞动彩绸,轻盈灵动,十分精彩。

(三)茶业转芯子的表演形式

转芯子是茶叶芯子表演中观赏价值最高的形式之一,表演时小演员会在芯子架上面翻跟头,因而也得名为“跟头芯子”。与扛芯子相比,转芯子表演中必备的一件道具是一根抬杆。抬杆一般选用粗细比较匀称,略带弹性的鲜木制作而成,大约长七米左右,直径14厘米,用红颜色的漆将其刷两遍,抬杆两端各配有木制的扶手。表演的过程中,抬杆的演员腰部需要略弯,两腿相应的交叉晃动,使抬杆上下来回颠动,芯子架上的小演员随着抬杆的晃动一起表演相应的角色动作。其中,茶业转芯子主要以单杆转芯子为主。

单杆转芯子是在长达7米左右的抬杆中间部位安装一个铁架,铁架为U形,将一根带转轴的铁棍固定在U形口上面,然后把小演员的腰部固定好,芯子小演员可以在芯架上面来回翻跟头,有的还会表演倒立、空翻等惊险的动作,如表演剧目《杨香武盗杯》里面的杨香武翻跟头等。

(四)茶业桌芯子的表演形式

桌芯子必不可少的道具有木方桌、芯子座、双芯杆等。表演芯子的小演员被固定在芯子座上,芯子座固定在木方桌上,抬芯子的成年演员用双芯杆抬起道具和小演员进行表演。木方桌的桌面直径约为1.4米,大都会采用重量较轻的梧桐木料制作木方桌以此来减轻抬芯子演员的负重。芯子座则会选用质量较好的铝合金材料制作,将其固定在木方桌上。双芯杆的长度为6-7米,一般情况下选用鲜槐木等木料制作芯杆。双芯杆有粗头和细头之分,粗头直径为15厘米左右,细头为10厘米左右,为了稳定芯杆,芯杆的两头都有抓手,外面有彩布绸裹扎。

芯子表演时服装打扮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抬芯子的成年男演员,服饰一般为红色或黄色的服装,头部扎上头巾已显示出威武的一面。另一类为小演员,小演员的服饰是最重要的,他们一般会根据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定,大部分与戏剧服装相类似,再一类则是锣鼓队演员的服装,他们通常为红色或黄色的全身服装(一般与抬芯子的演员身穿衣服的颜色区分开来)。

茶叶桌芯子的代表作是《吕布戏貂蝉》,芯座固定在木放桌上,扮演吕布的小演员身穿白色服装,手持长枪,扮演貂蝉的小演员站在长枪上,扮演貂蝉的小演员在上面挥动长袖招惹吕布。在表演的过程中木方桌固定在两根芯杆上,四个成年男演员抬着伴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前后晃动表演。

(五)茶业车芯子的表演形式

近年来,为了给抬芯子的演员减轻负担,车芯子便产生了。它一般以小型货车为主要载体做成的芯子,趋向机动化和方便化而发展起来的芯子艺术。最初的时候人们是在老式木推车上安装芯子架,让芯子小演员在上面表演。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一般是把小型卡车装饰成彩车,在彩车上安装芯子架。这种芯子形式可以表现出多人的大型表演场面。而且,芯子可以自动的旋转和升降,必要时还可以配有彩灯以及音响等多种装饰效果,逐渐的适应了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使茶叶芯子艺术的发展走向了多元化和现代化。

茶业车芯子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之处,只是把芯子放在了汽车上,这样解放了抬芯子演员,其表演方式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在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六)茶业芯子表演的时令性

茶业芯子的表演时间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二以及正月十五,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表演。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表演茶叶芯子是中茶叶全村人的大事情,并且需要200多人的表演队伍,只有春节放假期间村里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其他时间人们多都外出打工。二是大家忙活了一年了,应该有一种娱乐方式,表演芯子成了全村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三是芯子表演需要上百人,通过表演芯子凝聚全村人,团结一起;四是每年的正月十五莱芜市政府有一次全市各个乡镇的文艺大汇演,中茶业村的芯子表演作为茶业口镇的代表前去表演,慰问全市人民;五是由于芯子的表演者身穿的服装大都较厚,也决定了芯子只能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

四、茶业芯子的生存现状与传承举措

(一)茶业芯子的生存现状

茶业芯子,我国民间表演艺术宝库中的佼佼者,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活跃在莱芜的土地上。自其创始以来,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过不少关注,也获得不少成绩。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茶业芯子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1.芯子老艺人相继过世

茶业芯子刚创办时,在当地的表演场面十分的火爆,也吸引了当时的许多年轻人参与到芯子表演中来。当时他们出于对芯子的喜爱,所以对芯子有深入的研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批热爱表演芯子的年轻人逐渐老去,现在大都离世。他们并没有把掌握的芯子表演技巧传承给下一代,造成了一个断层。

2.新兴娱乐文化的冲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文化艺术的形式丰富多彩,茶业芯子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日渐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新兴艺术传入中国,人们可分享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大量的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原先风行一时的茶叶芯子减少了往日的风采。茶业芯子不像新兴艺术那样华丽、时尚,吸引力逐渐下降。

3.演员出现青黄不接

之前的老艺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已经不能再表演芯子了,加之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因为工作、家庭,时间和经费等原因,没有足够的热情投身于芯子的发展和传承中,造成演员缺失,每一年的表演都有凑演员人数的难题。

4.剧目内容较陈旧

目前,存在的茶业芯子剧目中绝大部分都是创办之初就已经存在的,改革开放之后的创作剧目比较少,而且多为古装戏。虽然大部分的演出剧目都是经典剧目,但创作人员匮乏,新作品产生缓慢,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致使老艺术与新生活脱节,曲艺作品创新力不足,新剧目对观众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就会降低,观众的观看兴趣也会越来越少。

5.芯子表演中的绝活技艺失传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老艺人的表演绝活没有得到传承,慢慢的失传。再就是一些老演员由于年龄大了,不便外出表演,观众看到的机会也渐渐地少了。

6.经费不足

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民间表演艺术,茶业芯子自其创办之初就是当地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娱乐形式。表演队伍到各地演出也都是免费的,没有资金收入。但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支出也是水涨船高。每次演出包括购买什么东西几乎都是全村人自己凑钱。近几年来,由于茶业芯子的知名度逐渐提高,镇政府会给一小部分资金,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经费的不足制约了茶业芯子各方面的发展。

7.保护边缘化

目前茶业芯子的保护并没有找到相对完整的保护模式,相关的保护及传承人现在所做的工作并没有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导致保护人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作为传承人的工作显得太单薄,没有被社会所认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茶业芯子的传承人不是很固定,尤其是芯子上的小演员。

(二)茶业芯子的传承举措

茶业芯子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得到大家的积极关注和保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茶业芯子进行传承与保护。

1.茶业芯子实物化保护

茶业芯子作为技能和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表演艺术,所以保护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当地政府可以设立芯子文化档案室,以实物收藏的方式来保护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芯子的道具做出一套尺寸标准的模型来进行保存。把茶业芯子这一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从创始和历次参演人员名单和节目表现的内容、创作工艺、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及传承人的有关资料整理成册,演出照片、录像等永久存档。将茶业芯子的演出道具、锣鼓音响器材、演出服装及相关的节目行头装箱存放,专人负责保管,村委会派一人具体负责。

2.完善经典剧目,坚持推陈出新

当前茶业芯子的表演剧目还没有及时的更新,缺乏一些具有现代气质与时尚接轨的新剧目,这些剧目不仅要保持茶叶芯子的原汁原味,还要有更多的创意,在各个方面进行优化,为茶业芯子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3.发掘茶业芯子的绝活技艺

茶业芯子的编创人员应该通过采访一些老艺人,将一些表演绝活用镜头记录下来,让年轻人学习;通过对茶业芯子文献资料的收集整合把一些失传的绝活还原出来,加强茶业芯子的艺术表现力。

4.加强茶业芯子表演队伍的建设

当地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壮大茶业芯子的队伍,建设专业技艺更精湛的芯子表演团队,不断提高演员的艺术水平,还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作为带头人,进行专门的芯子文化艺术研讨。

5.利用新媒体技术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媒体化时代,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料。可以用摄像机记录芯子表演艺术,将芯子表演较为完整地制作成视频资料进行保存。很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看到茶业芯子的表演,不能只是纯粹的将其拍摄保存进行静态保护。可以申请制作一个茶业芯子的微信公众号,将芯子表演的精彩片段在公众号上进行推送,并随时更新。只有将静态与动态保护二者结合起来,茶业芯子的发展才有出路。

6.实地走访调查

实地的走访调查,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研究者必须亲自到茶业芯子的所在地采风,通过对当地民间艺人生活状况进行全面的记录,亲身体会茶业芯子的成长环境,对后期提出相应的传承发展建议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茶业芯子的制作方式、表演形式和传承方式,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体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普通的民间艺术演员对该艺术形式的观点和想法。

7.在当地设立以茶业芯子为核心的艺术节

目前,茶业芯子只是在春节和元宵节前后表演,普通群众平时看到芯子表演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笔者认为茶业芯子平时可以适当的在一些重大的庆典典礼或者重要节日里推出芯子表演。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剧目进行表演,只有这样,茶业芯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娱乐文化,并且这样还可以促进茶业芯子创新和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茶业芯子可以扩大演出的范围,目前来说,茶业芯子这种表演艺术还只局限于茶业口镇以及周围的地方,而其它地方对茶业芯子还不是很了解。当地政府每年举行一届以茶业芯子为核心的民间艺术节。一方面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当地以茶业芯子为核心的各种民间艺术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推动这些民间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繁荣。

8.完善传承人保护

传承人是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的重要条件,茶业芯子也不例外。传承人应该享有政府提供的定期生活补助,一旦确定了传承人的身份,传承人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再一个是授予其传承人荣誉称号,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提供传承空间和传承条件。同时充分重视给传承人以社会表达的机会,给他们扩大社会影响、传承文化的社会空间。目前在当地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个别人为了政府的补助资金,争着当传承人,他们将个人利益看得太重。毕竟,茶业芯子是一个团体,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希望当地人为了茶业芯子的美好明天团结起来。

“中茶业抬芯子”主要靠师徒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

传承谱系表: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传承方式第一代创始人李迎章男不详创始人第二代传承人石向江男1939年05月师徒传承第三代传承人李香德男1960年09月师徒传承第四代传承人李昌玖男1970年01月师徒传承第五代传承人李延玲男1996年07月师徒传承

第二代传承人石向江,男,生于1939年,汉族,籍贯: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中茶业村,现任中茶村民间文化艺术团团长,负责“中茶业抬芯子”发动、组织工作。

第三代传承人李香德,男,生于1960年,汉族,籍贯: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中茶业村,现任中茶村民间文化艺术团指挥,负责“中茶业抬芯子”场面指挥。

第四代传承人李昌玖,男,生于1970年,汉族,籍贯: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中茶业村,现任中茶村民间文化艺术团项目设计,负责“中茶业抬芯子”道具、化妆、节目编排等。

结语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茶业芯子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生存在国家的保护中,自身还要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进一步走创新发展之路。只有不断探索其艺术特色和发展路径,才能让茶业芯子真正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莱芜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CoHnE4Sd0X9JJieI8Bnunj1ELo5ziygKCrugi65_JwkcLXkPqy61LwzgG6a6nErEtVvFZ8I6dRSkdukNUSisa

[2][3]李雪.茶业口镇中茶业村:村民合力“抬芯子”.莱芜新闻网.2013.

[4]莱芜传统技艺“茶业芯子”的前世今生 代代传承永久长存.莱芜文明网新闻资料.2014.

猜你喜欢
芯子茶业奇葩
致密储层水平井增能注采芯子的设计及应用分析
“空中奇葩”验证机
关于薄膜电容器卷绕工序端面不齐的工艺改进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说说你家娃的那些奇葩事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心子”与“芯子”*
贵州茶业大事记
奇葩少年欢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