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志愿服务的价值探究

2018-04-07 14:28王海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志愿道德

◎王海燕

因地制宜几乎是整个世界都在运用的一种法则,它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志愿服务,即志愿服务可具有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重大赛事志愿服务、养老院志愿服务等诸多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具有能够对学生产生共通又独特影响的资源与能力,那么撇去独特性不说,单论其共通性,即高中生志愿服务的价值,该有何说道呢?下面,我便从志愿服务对学生的社会感知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自身道德修养的影响三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志愿服务本就是一个无偿工作的代名词,它不计利益与报酬,只是出于自身热爱、向往、同情等情感的释放需要而进行的服务社会或帮助弱势群体的一种行动,这是志愿服务的初衷与本质。但是由于学生并没有过多的与社会的接触,其原本的社会道德水平亦没有一个落实到实地的提升过程,所以,志愿服务基于学校与教师的组织,通过服务实践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真正产生与升华,让其回归到志愿服务发出的初衷上来。

例如:年级组织了一次学生养老院志愿服务的活动,在这之前,学生只知“养老”其名,而不知“养老”其实,所以,其内心对于空巢老人的情感只停留在想象中的表层同情层次,而在实际中面对独居老人时的心理却是麻木而无动于衷的。在此次养老院志愿服务中,教师与学校经过商讨将学生的服务环节列为以下项:

(1)和老人聊天、谈心,了解老人基本情况。(激发道德情感)

(2)依据老人自身身体与心理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如喂食、搀扶行走、文娱活动等。(产生道德行为)

(3)书写志愿服务心得。(总结提升道德修养)

在同学们书写的心得中我发现其内容不再具有由想象填充的空洞感,而是具有实践根据与真实情感的分量型总结,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对学生道德情操与修养的提升作用。

二、社会实践能力的进步

社会实践能力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或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它需要学生调动实现此应用过程的囊括听说学做等的所有感官、认知与能力,而志愿服务是学生将自己从熟悉的学习领域中抽离出来,进入另一种陌生环境,在明晰其规则与运用原理的前提下进行“服务”的过程。所以,志愿服务必定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举办学校运动会时,校学生会向所有班级进行志愿者招募以负责运动会期间的召集检录、记录数据等工作,我鼓励班内同学积极参与。在运动会开始之前,相关负责方对志愿服务的学生讲解了工作规则与方法,但在真正的比赛进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多变性与综合作用性,学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记录比赛数据时,由于一人边看边记,可能会出现记录错误的情况,这时,同学们就会想到分工协作的办法:一人念,一人记录,一人检查,有效提高了记录效率与准确性,这便是学生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转化实践方法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社会感知能力的培养

社会感知能力的学界定义为:人们对当前出现的社会现象或公共政策的敏锐度和洞察力,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判断与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学生经过真正的社会实践与过程中的道德培养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对于社会的认知剖析能力。这对于将要成年或已经成年的高中学生来讲,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例如:在学生进行交通指导的志愿服务中,发现了行人走路看手机现象的普遍性,所以,在之后的总结环节,我让同学们谈谈关于“低头族”的看法。由于学生切身处于当时的环境中,所以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现象的严重危险性,并对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在其言谈中出现了这样的语句:“低头一族是现代快节奏生活造就的碎片化的私人时间与互联网弊端一面的显现,它产生于人抓紧碎片时间进行文娱休闲的心理,产生于现代信息的爆炸能够弥合此种心理的巧合,产生于人内心的孤独。”这样的原因分析涉及到现代生活、人的心理等相对全面的衡量维度,可见实地的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感知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除却上述志愿服务具有的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价值之外,还应当将其与和谐社会的创建与地球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宏观的价值角度结合起来,以对其具有的价值意义进行充分的考量与探求。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志愿道德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