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8-04-07 14:28张明刚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名著导读名著高中生

◎张明刚

著名的语文教育名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特别强调阅读和阅读名著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根据其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提出:应该让高中生走进课外阅读的新天地里,在名著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教师只要认真进行宣传和指导,就根本用不着担心会对他们其他学科的正常学习造成影响。

的确是这样,一个热爱读书的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学习的榜样,能从书本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以从阅读中扩大视野,感受别样人生,增加人生阅历。阅读还能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因此,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学到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能够启迪智慧、导引和充实自己的人生。学生阶段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加语文考试分数,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明确要求高中学生要加强经典名著的阅读,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为了达到新课程的这个目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每册课本的附录部分都增加了两篇名著导读课。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成为必修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名著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手段。但是,实际上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名著导读”这一版块并不重视,还有一些老师和学生直接无视它的存在。

总之,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目前这一版块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总是不尽如人意。

一、“名著导读”教师教学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通过对所在地区高中语文教师的走访,发现了在“名著导读”教学方面,语文教师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师没有真正地去“导” 由于名著篇幅长,内容多,信息量大,思想深刻,学生要把任何一本读一遍,都得花费三五天甚至十来天时间。如此大量的阅读,如果高中生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能阅读下去和理解深刻。这就要求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主动地去引导。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语文教师大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只是口头上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阅读。而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要读的名著,有的买来了名著的学生也不去读或读不下去。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名著导读”教学就只能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教师导读教学安排随意、教学方法单调 按照教材编者的要求,“名著导读”需要安排课时进行教学,并且每课时的内容也有安排,这充分显示出编者的良苦用心。但是教师甚少按照编写者要求来做,要么无视这部分内容的存在,要么让学生自己看,不进行教学,要么将课时压缩。

教学过程和方法为照本宣科,再逐一处理练习,教学就结束了。其效果可想而知。有的语文老师会补充写作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但采用的是直接灌输的方式,也不顾学生能否接受。

其实,“名著导读”,一定要强调和突出学生的读,读是基础,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着学生阅读,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基础。假如没有学生个体阅读及情感体验的投入,教师讲得再多再好,也不能达到名著阅读的预期效果,更违背了“名著导读”设计的初衷。

3.教师导读教学没有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名著篇幅都很长,一般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比比皆是,今天的学生很少有这么大的耐心把它读完。而且现代社会,他们更倾向于“快餐式阅读”,更喜欢读图和在网络上进行阅读。另外,名著的内容与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大的距离,再加上名著思想深邃、文化内涵厚重难以理解,这就导致他们很难走进名著、阅读名著,甚至对名著产生了厌烦和畏惧。这时,教师的引导和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告诉学生阅读名著的价值和对自己人生成长的意义,没有对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解读让学生爱上名著,教师自己也没有以身作则地去阅读和表现出对名著的热爱和陶醉,更没有给学生腾出时间让他们陶醉在书香里。总之,教师的导读并没有消除学生对名著的距离感和畏惧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对阅读名著没有浓厚的兴趣。

二、高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中生的名著阅读的现状也非常令人担心:有些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名著的意识;有的急功近利,为应付考试而选取其中的片段进行阅读;有的走马观花,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进行短、平、快的粗略阅读。而鲜有学生潜心阅读名著的。

1.学生没有时间阅读 根据对所在学校高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能将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全部读完的竟然不超过3%,甚至有19%的同学一本名著未读,另外有近80%的学生选择按照老师的导读而进行简单的片段阅读,课外基本不读,这样的阅读根本无法领会名著中的思想和文化精华。

究其原因,客观上,学生没有时间进行阅读。学生的时间都用在了什么地方了呢?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考试科目的学习上了,这是由应试教育的这种现状所决定的。特别是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不可能将太多的时间用于读一些家长所谓的“闲书”,这些家长更害怕这些“闲书”把孩子教坏了,因此会加以阻挠。在这些家长看来,有那些时间不如多做几道理科题。

2.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调查问卷显示,40%的学生阅读名著是不情愿的,要么是老师要求要么需要家长的监督。并且,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也是五花八门,却鲜有学生是出于兴趣而阅读的,这一比例只占到约20%。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名著对高中生来说太过厚重,比如《论语》,且不说其中深邃的思想学生能否理解,就是其中的文言语句,学生能读懂就不错了;再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而且,现代社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视电影的普及,学生的兴趣更多的被吸引到了屏幕上。他们喜欢在网络上阅读言情、武侠、搞笑、休闲类的作品,或者以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来了解这部名著的内容。比如,笔者给学生讲《红楼梦》,学生对这部名著的了解大多来自电视剧新版《红楼梦》。而电视艺术并不能将原著完整的表现,而且作者的高妙写作技巧也很难向观众呈现出来。

3.学生不会读名著 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显示,45%的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是边读边玩,另外有33%的学生通读了名著,只有22%的学生选择了精读。对于“你喜欢的情节或片段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只有约12%的学生选择背诵,约13%的学生选择抄录。调查问卷还显示为了快速了解名著内容,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名著的缩写本。表面看来,阅读了名著,而实际上只知名著皮毛,只品到名著被人咀嚼过后的味道,没有真正消化名著。即使进行整本阅读,也因为不思考或思考不深入和不做读书笔记而收效甚微。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艾德勒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让孩子习惯于插图鲜明、排版灵巧的所谓易读本,那么,当他们到达青春期或不得不读伟大书籍的时候就会变得很不情愿,他们会接受毫无价值的面包糊,而不耐烦为他们的心灵寻找良好的固体食品。”

总之,经过以上的分析,很多学生缺乏阅读名著的有效方法,以至于即使阅读了名著也收效不大。

猜你喜欢
名著导读名著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国外名刊名著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国内外名刊名著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国内外名刊名著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种下一粒种子
导读名著,彰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