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诵读的几大误区和策略

2018-04-07 14:28李永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弟子规诗文读物

◎李永明

经典诗文承载了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人类优秀文明的结晶。经典诵读是学校文化和内涵的最直接凸显,是正能量的一面镜子。然而,冷静地审视当前的这股“读经热”,存在一些操之过急、揠苗助长的误区,严重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笔者尝试通过精选诵读文本,优化教学因素,克服诵读活动弊病等策略,让诵读真正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力量之源。

一、经典诗文诵读的几大误区

1.粉饰登场,追求经典诵读的功利性 经典诗文不是文化传承的全部内涵,不是包治各种教育怪象的神药。经典诵读与学习语文一样,是潜移默化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些经典包含的道理可能需要终身去领悟。然而有些地方仅把诵读经典当成德育教育的一种手段,指望诵读经典就能让学生接受经典中的理念,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指望读经典马上立竿见影,达到“润泽生命”“开启智慧”“启迪心灵”的目的。有些人甚至把经典诵读神秘化,玄学化,指望用《道德经》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培养世界天才,其实就是把文化经典神秘化,粉饰化,盲目的夸大了诵读的教育功能,过多的追求其功利性。

2.全盘接受,缺乏了对经典诵读的辩证思考 读什么书很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经典,既有闪耀着智慧和人性的光泽的文化精华,也有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糟粕,特别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既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也宣扬封建礼教,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广贤文》中有很多观点是人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但也有不少宣扬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既要吸其精华,也要弃其糟粕。若对诵读内容不加辨析,全盘接受,盲目背诵,就很难走出囫囵吞枣、哽咽难食之尴尬境地。例如《中国诗词大会》重新燃起国人对诗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然而当大众都在呼吁重拾诗词、再读经典之时,有一种观点认为蒙学读物、被冠上“国学经典”被诸多幼儿园、中小学列为指定读物的《弟子规》,并非经典,甚至只是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引发了争议。争议中认为,《弟子规》因为内容迁就形式,导致文本勉强,于语文教学非常不利。从成人视角对孩子进行灌输,必然对儿童的学习造成伤害,其中很多内容更同现代社会脱节,理念上的落伍“尤其可怕”。在著名学者郦波看来,“时代局限性下,不能把过去的东西原模原样拿过来。它核心的思想讲与人相处,与亲人相处,通过礼仪的方式。塑造一个人的内心和成长,它的价值成分是合理的,但是要不要原封不动地把它拿过来,是值得商榷的。”

3.脱离实际,丧失了诵读的持续力 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有的学校经典诵读没有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是“游击战”和“闪电战”,诵读不能持续。如果把经典诵读仅仅当场德育教化的工具,仅是为了表演,仅是为了宣传的需要,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一旦兴奋退潮,或任其自生自灭,经典诵读流于形式主义,自然无法长期坚持,无果而终。

二、经典诗文诵读的几大策略

如何让经典诵读名至实归,发挥经典诵读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呢?

1.爬罗剔抉,精心编排诵读文本 我国的诗词文章浩如烟海,经典诗文群星璀璨,取舍和编排非常重要,需要我们爬罗剔抉,精心筛取和编排诵读文本。诵读时要把了解和积累经典结合起来,诵读内容可包括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对句启蒙读物《笠翁对韵》,古文名篇片段,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精华,儒家经典《孟子》《孟子》片段等,经典诵读的选材和编排要坚持唯物辩证、循序渐进原则。要以辩证的观点审视经典诗文,汲其精华,剔其糟粕。同时诵读材料编排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生认知和领悟能力发展相适应。只有这样,诵读才能蔚然成风,渗透内涵。

2.整合优化,延伸语文教学内涵 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经典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有效整合,脱离语文学习的经典诵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合语文教学,才能提高广大语文教师指导经典诵读的热情和兴趣。如何实现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呢?笔者以为要遵循自然延伸的原则,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课内一篇带出课外一组;二是题材相同或相近诗文比较诵读欣赏;三是诗文诵读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

3.方法引领,发挥教师导读作用 虽说经典诵读以学生读为主,但教给学生读的方法、适度的导读点拨十分重要,首先要进行文本解读。有人说读经典要不求理解,自求熟读成诵,认为以后会慢慢理解的,没有必要解释。我们认为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一概而论,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要比机械的死记硬背更快,效率高,记得牢。如《弟子规》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说,如果老师不解释,学生根本不懂文中的意思,不好读,也不好背,即便是会背了,也没有意义,因为像《弟子规》这样的启蒙读物,本身就是规范孩子的言行的,懂得意思,才会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其次要专题归类。导读课不是讲一首诗歌,一篇文章,而是着眼于一类,一组、一个专题。这时首先要分组归类,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同一题材、内容相似的诗词组成一个专题。如“诗意童年”这个导读课,让学生在在诵读材料中寻找与童年有关的诗歌:《四时田园杂兴》、《村居》、《小儿垂钓》等,让学生读,读后交流自己读这些诗的体会,汇报喜欢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古诗,熟读成诵。

猜你喜欢
弟子规诗文读物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弟子规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弟子规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弟子规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