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隽美来烛照语文课堂

2018-04-07 14:28周益俊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意蕴文学作品美的

◎周益俊

墨香飘逸的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较丰富的隽美形象。教材中的课例,无论是生动有趣的记叙文,条理清晰、平实或生动的说明文,精辟严密的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其显著特点都会聚在一个“美”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品味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笔者有感于当今农村语文教学大多遵循传统教学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学生总沉迷于题海中,学得苦累,又了无生气。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期望尝试着用隽美来烛照语文课堂,“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得真正有所获得。

语文教学中,我极力创设恰当情境,着意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诱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进而产生美感、产生愉悦,自觉地投入到隽美的文本欣赏之中。

一、情感朗读,欣赏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简洁优美、情深意蕴的,还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含蓄美。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它们的情感、画面、乐感及作者所抒发的盼春早日来临的急切之心,与冬去春来时大地回春之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揣摩品味词句,努力再现情境,让事物和现象“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谐感,正确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课虽终,趣不尽”,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有效地施行了美的欣赏。

二、理会赏析,欣赏形象美

文学作品总是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欣赏语文教材中的美的形象,必须引导学生细加体味那些看似平常却扣人心弦的关键词句,从而理会赏析。

鲁迅在1922年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寻,刻意在小说《社戏》里成功地塑造了以双喜阿发为代表的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艺术形象。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既聪明、机灵、能干,又淳朴、无私、憨厚,还不失纯真、友爱、善解人意。“大悟似的提议”“又大声的说道”,“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于是各人便到……又各偷了一大捧”,“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我写包票!……”“偷我们的罢”“是的。我们请客。”等等。这些逼真生动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配合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勾勒出了小伙伴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充满了童心与真趣。鲁迅的精心几笔,就把当时对美好理想生活的探求,寄托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教师就该如此,抓住文本寓含的美的人和事,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充分发掘其本身蕴含的审美因素,引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心境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理会文本中赏析形象美。

三、扣合想象,欣赏意境美

意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形象、生活因素,与主观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委婉含蓄地抒写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

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数就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美学家王国维曾明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特有的感受必然要落实在饱含着意蕴的形象画面之中。意蕴溶在画面中,画面又饱含着意蕴。

就拿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来说,有这样两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为了体会欣赏此意境,我让学生闭了眼,借助想象,假想自己是诗人,迈步进入情境:①你漫步在杭州钱塘湖边,绕湖而行,扣合诗句你浮现出了怎样的美景?②当时,你的心情又是如何?③揣摩诗人的感情主要是什么?侧重抓住这几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感受、情感,使学生在想象与陶醉中感知早春生机盎然的西湖胜景,以独特的构想,更好地去游历那美丽而深邃的诗境,得到和谐的发展。

四、关注思路,欣赏结构美

思路,是贯通于一篇文章中的一股内在的逻辑力量。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典型的思路与结构,不仅会培养学生的美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对爱好写作的学生来说,不乏是一次新的“洗礼”。

梁衡在《夏》里,首先以突出醒目的独句段总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主体部分抓住这几个方面,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结尾段直抒胸臆“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也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文本善抓特征写景,善用比较、对比,描摹准确,表现力强;语言简洁清明,以一气呵成的爽目结构,自然轻松地突出了主旨,也给人以美的享受。诸如此类的巧妙结构,在洪宗礼先生主编的初中教材中比比皆是,这里不一一累赘。

语文中的美,无处不在,坦然随意。她汲取着大自然的灵气,绽放着生命的喜悦。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学”,其实,“语文教学也是人学”。自己经常私下里如此暗示,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从人本身的情感出发,扣住教材里各类形象,用隽美来烛照语文课堂,让学生总是处于主动学习地位,才能使语文教学前进的步履更为坚实更为有力,才会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体味到语文的隽美魅力,有的放矢地予以教和学。

猜你喜欢
意蕴文学作品美的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