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普罗帕酮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18-04-08 02:35郝春颖黄园园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帕酮普罗胺碘酮

郝春颖 黄园园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吉林 长春 130021)

心律失常可单独发病,也可伴随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生,患者主要有心室颤动、心房颤动、心动过缓或过速等临床表现,在疾病加重时,患者心功能可出现严重异常,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发生心源性猝死〔1〕,致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于老年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时,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是关键性问题〔2〕。已有研究〔3〕提出,机体炎症反应和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关联,在对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衡量时,不仅要考虑患者症状的改变,同时还需关注炎症指标的变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有一定联系〔4〕。本研究以心率变异及hs-CRP改变情况为衡量指标对胺碘酮、普罗帕酮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并总结用药期间应重视的用药护理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92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60~79〔平均(68.63±4.17)〕岁;其中冠心病14例,室性心律失常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心肌炎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7例。观察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61~78〔平均(68.75±4.13)〕岁;其中冠心病14例,室性心律失常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心肌炎4例,室上性心律失常8例。两组基础资料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有胸闷、心悸等临床表现,经心电图检查符合贝政平等编制的《心血管病诊疗标准》〔5〕中相应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可随访;③精神状态、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正常;④对本研究内容完全知情,经衡量利弊后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因药物作用或电解质紊乱引发心律失常;②近3个月内有免疫抑制剂治疗史、感染史或心肌梗死病史;③有肝肾功能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并发症;④近6个月内有手术治疗史。

1.3方法在参与研究前2 w,将其他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停用。对照组每次口服普罗帕酮100 mg,每日3次,连续治疗7 d,若效果不理想可根据病情增加药物用量,到理想效果后将给药剂量降低为每日50 mg,每日1次,以此剂量维持,治疗总时间为5 w。观察组以胺碘酮治疗,用药剂量根据心率调整,心率80~100次/min且每分钟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不足10次者,胺碘酮用量为每次200 mg,每日2次;若患者心率不足80次/min且无心律失常,每次给药200 mg,每日1次,共治疗5 w。两组用药期间由同一组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护理措施(病房环境护理、病情评估、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相同。

1.4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分析心率变异(HRV)参数变化,所用指标为R-R间期标准差平均值(sSNNindex)、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24 h R-R间期标准差(SDNN)。②治疗前后于空腹状态采集3 ml静脉血,以终点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③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HRV参数比较治疗前两组SDNN、sSNNindex、rMS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SDNN、sSNNindex、rMSS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点HRV参数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2.2hs-CRP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间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1。

2.3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6.82%)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轻微眩晕1例,口干2例;观察组3例(6.25%)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轻微眩晕2例,一过性心率下降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2)。

3 讨 论

对于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护人员一致认为应尽早实施安全、高效的治疗,促使患者心脏功能尽快改善〔6〕。目前老年心律失常常用药物较多,其中胺碘酮、普罗帕酮均为心律失常目前应用较多的药物。普罗帕酮为高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将β受体予以竞争性阻断,发挥膜稳定效果,促使心肌兴奋性降低,延长有效不应期和电位时称。普罗帕酮为目前防止心动过速、室上性异位搏动、室性异位搏动的常用药物〔7〕,起效迅速、作用持久〔8〕。动物实验显示,普罗帕酮有降低心动过缓发生风险的作用〔9〕。胺碘酮为高脂溶性化合物,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且这一药物同时具备Ⅰ类、Ⅱ类与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因此抗心律失常效果更加全面有效〔10,11〕。胺碘酮电生理机制复杂,不仅可对钾离子通道阻滞,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钠离子与钙离子通道,且可发挥抗肾上腺素效果,促使外周血管与动脉有效扩张,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负荷,促使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改善〔12〕。

HRV是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加以反映、对心脏交感神经核迷走神经平衡性与张力进行定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心血管疾病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同时可预测心律失常或心脏性猝死事件的发生〔13〕。一般而言,致命性心律失常和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有关,而HRV这一心率变化程度显示参数可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予以量化,HRV下降说明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这是一种不利因素;HRV增加说明副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这是一种保护因素,当HRV大幅降低时,患者病死率可明显提高〔14〕。本研究显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能促使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显著提高,患者病情得到明显缓解,且胺碘酮的效果更为明显。

hs-CRP为组织炎性反应常用标志物,为人体肝脏所合成,属于典型急性期反应蛋白,其和心房颤动负荷之间关联密切。已有研究显示,hs-CRP浓度升高时,患者心房颤动负荷随之升高,说明该炎症反应可能是造成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因素〔15〕。冯天捷等〔16〕研究发现,hs-CRP升高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见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对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展开 hs-CRP监测并对其水平予以有效控制,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 hs-CRP均显著降低,观察组降低更加明显,可见胺碘酮在控制炎症反应方面效果更理想。另外,药物安全性分析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可见两种药物均比较安全。本研究只是从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炎症反应两方面入手探讨文中药物的作用价值,而对于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药效发挥速度、药物作用机制方面,本研究未能涉及,有待于后期深入研究。

在过往治疗中,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普罗帕酮药物剂量对患者血压及心输出量有直接影响〔17〕,部分患者在治疗中对于遵医嘱用药的重视不足,在应用中有随意调整药物剂量的现象。为提高用药安全性,我院为患者加强用药护理。在确定患者参与研究后,通过集体讲座方式,由医院主治医师与资深护理人员举办疾病知识、用药知识的讲座,主要讲解内容为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用药方式、用药时间,之后由护理人员展开床边用药指导,帮助患者端水、送药,再次提醒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嘱咐照护人员辅助患者按照规定剂量用药。本研究可以发现,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引发一定不良反应,虽然不良反应较轻,但仍会对患者治疗信心造成影响。在加强不良反应观察的基础上,护理人员需在用药前提前告知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并且说明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除,无须惊慌。在展开两组患者HRV、 hs-CRP指标时,提前和患者说明指标检测的意义,约定检测时间,引导患者正确看待指标检测这一事件,在检测开始前和患者先进行3~5 min沟通与交流,避免患者因紧张情绪或过于看重检查结果,导致指标检测结果受到影响。另外,组建微信群,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在群中负责认真解答患者及家属对于用药知识的疑问(在群众不能表达某种药物治疗效果更好的任何倾向),在群中经常给予患者积极暗示,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鼓励与积极引导,提高治疗信心,增强治疗效果。

总体而言,胺碘酮能更为有效的改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减轻炎症反应,在用药中应注意加强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提供全面用药护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1梁芳,张伟,古萍,等.AMI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1;51(23):10-2.

2乔树洲,刘丽华,贾彬莉,等.老年患者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7;20(3):271-3.

3刘发娣,郭琳娟,洪葵.全身炎症反应和心律失常风险相关性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12(8):802-4.

4王智,邱林,龚艳君,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11):1104-8.

5贝政平,沈卫峰.心血管病诊疗标准〔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63.

6Jarman JWE,Wong T.Modern management of arrhythmias in the older population〔J〕.Geriatrics Aging,2005;8(9):45-50.

7李迪,黄冬岩,吴迪,等.维拉帕米、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6):134-5.

8Zhang N,Guo JH,Zhang H,etal.Comparison of intravenous ibutilide vs.propafenone for rapid termination of recent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J〕.Int J Clin Pract,2005;59(12):1395-400.

9李晶,郑霄云,周刚,等.普罗帕酮对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对快钠电流的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7):679-83.

10张文博,展瑞,张洁.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价和选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7;30(1):39-42.

11孙丽娟.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疗效观察〔D〕.青岛:山东大学,2005.

12陈明友.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J〕.山东医药,2008;48(7):108-9.

13郜玲,陈韵岱,石亚君,等.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9):1519-22.

14张文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与病死率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4;44(16):67-8.

15洪苍浩,刘晓红,汤国法.高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心房颤动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转复成功率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5):359-61.

16冯天捷,陈柯萍,任晓庆,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2):124-8.

17程征,周子华,陈玺军.普罗帕酮与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效果的Meta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6;32(7):702-6.

猜你喜欢
帕酮普罗胺碘酮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奇怪的纸盒子
国产碘克沙醇和碘普罗胺致肾功能不全患者产生肾毒性的比较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普罗帕酮对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对快钠电流的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毒患者血液中普罗帕酮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