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2018-04-08 02:35段良霞景晓芬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回归系数状况显著性

段良霞 景晓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根据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77余亿,其中不在户籍登记处的有1.6千万余人,占老年人人口总数的10%左右〔1〕。中国老年人口流动主要以家庭团聚为目的,与子女团聚、为子女照料家务是老年人口流动的首因〔2〕。文仁兴等〔3〕认为外省随迁老人在城市融入时存在缺乏归属感和心理认同问题。罗万艳〔4〕认为随迁老人在新环境中归属感弱,易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和孤独感。郭少东等〔5〕认为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往往遭遇经济生活习惯、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层面的融入困境。和莎莎等〔6〕认为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家庭关系不和谐、社会政策不完善是阻碍其城市融入的主要原因。而对影响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具体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影响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具体影响因素。

1 研究假设与方法

1.1研究假设假设1.人口学相关因素对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有影响。(1)女性比男性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状况更好。由于女性在孩子照料、家务料理中比男性更有优势,更能适应从社会角色到家庭角色的转变,因此,女性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状况可能更好。(2)年龄越高,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状况越好。老年人面临的压力、困扰基本上是持久性的。在面对持久性的困扰时,老年人能够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来预测将要发生的问题并消减其负面影响〔7〕。这就是老年人的年龄成熟效应。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会受年龄成熟效应的影响,随着随迁老人年龄的增加其城市融入状况越好。(3)教育程度越高的随迁老人城市融入越好。教育程度是影响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8〕。(4)城市户籍的随迁老人比小城镇与农村户籍的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状况更好。原来生活在农村与小城镇的随迁老人比原来生活在城市中的随迁老人在迁移后所面临的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的差异更大。

假设2.与子代的关系影响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1)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满意度越高的随移老人城市融入状况就越好。随迁老人随子女迁移后,在以子女为主的家庭关系中,子女的家庭地位上升,而随迁老人的权威地位逐渐下降,家庭地位降低。家庭地位的降低可能会影响随迁老人心理产生自卑感,影响其心理层面的城市融入。(2)对自己与子女观念的差异越满意的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状况越好。子女与父母作为两代人,他们之间的观念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消费观念上。不同观念的差异可能会引起随迁老人与子女的冲突与摩擦,不利于城市融入。(3)对自己与子女的关系越满意的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状况越好。随迁老人群体在城市适应的过程中,其原先基于血缘地缘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破碎,而由于语言障碍等,其在城市新的人际关系网络难以重新构建,所以其主要的精神与经历都在子代上〔9〕。与子代的关系就成为影响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子代关系有利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

假设3.随迁老人在城市中的社会交往影响其城市融入状况。随迁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但是背井离乡,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他们要了解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进行再社会化〔10〕。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社会中与其他人交往了解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不断发展自我的性格与行为规范。在随迁老人的“再社会化”过程中,与他人的交往十分重要。(1)与社区老人的交往越频繁,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越好。社区中的老人是随迁老人的同辈群体,与社区老人交往有利于随迁老人获得精神支持,习得新知识,更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环境,融入城市生活。(2)与社区其他居民的交往越频繁,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越好。在社区中,青年人群体居于内核,是把持文化表达的内局群体,而老人群体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外局群体〔11〕。随迁老人在社区中除了与其他老人群体交往,与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局群体的交往,更有利于城市融入。(3)与社区外朋友的交往越频繁,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越好。虽然随迁老人的主要活动空间在社区中,但随迁老人如果能突破社区的界限,与社区外的居民进行交往,可以更大限度拓展随迁老人的视野,接触更加多样的城市文化,从而促进城市融入。

2 结 果

2.1因变量描述在因变量随迁老人城市融入情况中,“完全没有融入”78人(18.4%),“有一点融入”89人(20.9%),“一般”121人(28.5%),“融入大部分”99人(23.3%),“完全融入”38人(8.9%)。

2.2自变量描述在人口学特征相关因素中,女235人,男190人;年龄60~65岁177人(41.6%),66~75岁197人(46.4%),>75岁51人(12.0%);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112人(26.4%),高中以下313人(73.6%);户籍为农村227人(53.4%),小城镇96人(22.6%),户籍为城市102人(24.0%)。

在与子代关系的相关变量中。“与子女观念的差异是否满意?”中,1人很不满意,31人不满意,119人一般,203人满意,71人很满意。“与子女的关系是否满意?”中,4人很不满意,19人不太满意,89人一般,226人满意,87人很满意。“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否满意?”中,3人很不满意,6人不满意,73人一般,234人满意,109人很满意。上述3个变量的设置采用的都是自评满意度的方式,这种问题的设置可能会导致数据出现一定的偏态。

在与随迁老人社会交往的相关变量中。“与小区老人的交往频率?”中,16人从不来往,73人很少来往,167人一般,151人来往较多,18人来往非常多。“与社区其他居民交往频率?”中,25人从不来往,128人很少来往,183人一般,有81人来往较多,8人来往非常多。“与社区外朋友的交往频率?”中,88人从不来往,160人很少来往,127人一般,45人来往较多,5人来往非常多。

3 讨 论

3.1假设1得到部分验证(1)性别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回归模型1、2、3中,性别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719、0.945、0.784,性别变量对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随迁老人年龄越大,城市融入状况越好。在回归模型1、2、3中,教育程度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1,回归系数分别为0.544、0.563、0.607,说明教育程度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呈较强的正相关。进一步验证了随迁老年的年龄成熟效应对其城市融入状况的正向影响。(3)变量教育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教育程度越高的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越好。在回归模型1、2、3中,教育程度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9、0.012、0.037。在回归模型1、2、3中,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274、0.276、0.249,说明教育程度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呈弱正相关。(4)变量户籍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虚假相关。在回归模型1中,户籍的显著性分别为0.017,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354,说明户籍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呈弱正相关。但户籍变量在回归方程2、3中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65、0.409,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3.2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1)变量对家庭地位的满意度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之间的相关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一种虚假相关。在回归模型2中,对家庭地位满意度的显著性为0.015,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829,说明家庭地位对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有很强的正相关,对自己在子女家庭中的地位满意度越高的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程度越高。但在回归模型3中,其回归系数显著下降为0.246,显著性水平也增为0.202,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变量对家庭地位的满意度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的关系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呈现一种虚假相关。(2)变量与子女观念差异的满意度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之间的相关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一种虚假相关。在回归模型2中,变量与子女的观念差异的满意度显著性为0.046,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365,说明与子女观念的差异对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程度有一定正向影响,随迁老人对自己与子女观念的差异越满意,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越好。但在回归模型3中,其回归系数下降为0.153,显著性水平升为0.467。说明变量与子女观念的满意度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呈现一种虚假相关。(3)在模型3中,变量与子女关系的满意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随迁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越好,城市融入状况越好。在回归模型2中,变量与子女关系的满意度显著性为0.302,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加入随迁老人社会交往的相关变量后,在回归模型3中,显著性水平也变为0.02,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显著增大为0.839,说明其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呈正相关。

3.3假设3得到部分验证(1)变量与社区其他老人的交往通过显著性检验,随迁老人与社区老人交往越频繁,城市融入状况越好。变量与社区老人的交往在回归模型中3的显著性水平为0.002,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667,与社区老人的交往频率与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呈较强的正相关。(2)变量与社区其他居民的交往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社区其他居民的交往进入回归模型3中,显著性水平为0.396,与社区其他居民的交往对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3)变量与社区外朋友的交往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社区外朋友的交往进入回归模型3中,显著性水平为0.074,与社区外朋友的交往对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

本研究从西安的实际调查出发,分析了影响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因素,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不太乐观。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的比例远少于没有融入城市的比例,有许多随迁老人表示未融入城市,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不乐观。与子女的关系是影响随迁老人城市融入最主要的因素,其对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影响随着新变量的加入逐渐显现,并成为首要因素。随迁老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帮子女照顾下一代,其主要的活动空间在家庭中,其主要的人际交往是与家人之间的交往。与子女良好的关系,可以为在陌生环境中的随迁老人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持,增强其心理归属感。通过子女与随迁老人的沟通交流,可以向老年人传递新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增强随迁老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子女还可以向随迁老人传授新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随迁老人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与子女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弥合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减少因观念差异引起的代际冲突。与子女良好的关系还有利于减轻随迁老人因为家庭权威感降低而导致的不适应。家庭是帮助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基本场所,融入家庭是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的第一步,而与子女的关系的和谐是随迁老人融入家庭的第一步。如果代际关系不和谐,随迁老人选择离开子女所在的城市,非常可能中断适应过程。与社区中其他老人的交往也是影响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状况的重要因素,与社区中的老人交往越频繁,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越好。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的过程就是他们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重新学习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再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辈群体是影响其再社会化的重要群体。通过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可以增加随迁老人的社会支持,增加情感支持,相互习得新的知识,从而促进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挥年龄的成熟效应,发展出一套应对问题的策略。对迁移老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年龄的成熟效应会发挥作用,使随迁老人越来越适应新的环境,越来越融入城市。教育程度较高的随迁老人学习能力较强,进入新城市后能较快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更好地融入城市。一般来说,教育程度较高的随迁老人经济水平较好,而且大多数教育程度较高的随迁老人生活在城市中,这些也有利于随迁老人尽快在新环境中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融入城市。

对随迁老人自身来说要增强主动性,要主动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主动学习新的生活方式,主动与其他居民交往,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增强对新环境的归属感,尽快融入新环境。对子女来说,要发挥子女的反哺作用,促进迁移老人的再社会化。迁移老人放弃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支持,选择迁移到子女所在的城市。在城市中,这些迁移老人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子女,活动也以子女的家庭为中心。因此,子女要发挥在新知识、新观念上的反哺作用,弥合两代人之间的巨大差异,使迁移老人顺利实现再社会化,尽快融入新环境。对社区来说,要发挥其作用,增加迁移老人社区支持。迁移老人受自身的身心状况约束,普遍活动半径比较小,除了子女的家庭外,社区是迁移老人的另一个活动的主要区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区活动,为迁移老人提供认识新同辈群体,建立新的社区支持网络的机会。通过社区服务解决迁移老人的社区融入与就近就医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增加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1.

2翁敏.“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J〕.新西部(中旬·理论版),2016;(5):18,21.

3文仁兴,赫艳杰.社会治理视角下外省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研究——以泸州市B社区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6;(26):183-4.

4罗万艳.随迁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及建议〔J〕.才智,2016;(9):237.

5郭少东,魏三珊.适者生存:广西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现状与困境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5):26-30.

6和莎莎,李资成,庞梦溪.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及建议〔J〕.才智,2014;(17):298.

7Field D,Millsap RE.Personality in advanced old age:continuity or change〔J〕?J Gerontol,1991;46(6):299-308.

8李珊.农村移居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8107-8.

9何惠亭.代际关系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研究〔J〕.前沿,2014;(Z9):157-61.

10孙远阳.“老漂族”再社会化情况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8):11-2.

11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4.

猜你喜欢
回归系数状况显著性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多元线性回归的估值漂移及其判定方法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因素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