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内在属性与价值

2018-04-08 07:08王志翔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人画国画文人

王志翔

(湘潭市群众艺术馆,湖南 湘潭 411100)

中国画在被命名为“中国画”之前,只是“画”,或称“国画”,自放到全球艺术视野之后,为了区分各个国家的画种,便称之为“中国画”了。其他画种,大多以材质为之命名,而“国画”却是用中国国家名称来命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画”除了具有笔墨纸砚材质之外,古人留下的诗词文赋、风雅气韵等文化基因,都很鲜明地融入画卷之内,潜于布局之中。

为什么当代有些人很喜欢日本的绘画和书法,夸赞其匠人精神,说他们传承得更好?或许因为有许多日本人,的确把对中国文化的向往融入了生活,或者说把中国文化很好地融入了他们民族的思想,并且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所体现。

而我却依然认为,“中国画”只有在中国,才能最自然地表达中国人真善美的道德与情感,才能最准确地传达中国厚重的文化和博大的思想,因为在中国文脉的本土,我们有属于中国的生活,有属于自己的情怀,有属于这里的信仰,有属于这里的法则,比如耕读持家,琴棋书画,比如侠肝义胆,古道热肠,比如坚贞不屈,矢志不渝,比如破釜沉舟,赴汤蹈火等等,各种文字所记载或文物所证明的历史,都在彰显中国人那些优良的品德。虽然有人说美德越来越少,赞歌越来越多,其实不然。回顾辉煌,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正视不足,是为了保持艺术警醒。身处当代的我们,不要只见弊端,而不见希望。与其抱怨,不如先修其心;与其责怪,不如日省吾身。

如今提倡的“匠心”精神,就是古人以为人人应有的品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为人之道。而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处世规则,都是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甚至有些地域性的古老文化,不管我们是否学习过的,还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尽管因为历史变革和更替,流失了很多正统传承,但这些优质文化的核心,都是通过我们平日的做人准则和日常习惯得以充分体现的。

所以,我在祖国的这块热土上,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不论是上过大学,或是没有进过大学,个人的经历和经验,造就了每一个人对世界或对事物的态度,不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有他们各自所奉行的道理,其中大部分的道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只不过文人接续的是风骨,百姓接续的是地气。当人们在做内化国学的中国人时,做的不论是音乐或文学,还是绘画或书法,都有一种自然流淌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中国精神,就是中国特色,就是中国气派,就是中国风骨,这些中国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进而形成了“中国风”,而“中国风”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外化展现,“中国画”便是文人画家思想感情和传统文化的艺术传达。

总有人问:“中国画”为什么总是这么陈旧古板?为什么没有创新性?孰不知,再大的改变,也脱离不了传统。当代水墨画,也曾试图打破传统,在形式上、手法上、画面上,也曾想创造与西方一样的视觉冲击,并想在思想上标新立异,这样是否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是否能代表“中国画”重登世界艺术舞台的中心?这些话题都是争议颇多的,但我的观点是,“当你专注于内心和笔下的时候,别人才会关注你”,“内心”对于“中国画”而言,便是中国文化和所处时代,“笔下”便是专业能力和过硬本领,而“你”,自然是“中国画”。

以上观点,是讨论“中国画的内在属性”,终究是“中国文化”。艺术虽然没有国界线,但是文化却有地域性。“中国文化”是“中国画”的内在要求,既是“中国画”根基和灵魂,也是文人修养的积淀与体现。如果不明白传统文化的深意,不能通透艺术的现象看到文化的本质,没有在深入观察社会现象之后体会自己的真心所想,没有想好如何传达或者传递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就急于追赶什么或者与什么进行对比,就会像想要表现“形似”而不懂“神似”的孩童一般,虽天真烂漫,但终觉浅显。

“中国文化”是“根”,“中国画”是“叶”;“中国文化”是“源”,中国画是“流”。根深则叶阔,源远则流长。学“中国画”,或画“中国画”,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文化是技艺的灵魂,技艺是文化的肢体。“技艺”之美是可言的,“文化”之妙是难悟的。技艺之美可以支撑文化之妙,文化之妙可以提升技艺之美。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会懂得,“文人画”之所以比一般的“中国画”为世人所钦服与器重,就是因为“文人画”中比一般的“中国画”里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所以,要使“中国画”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和提升,中国画家除了要全面掌握绘画技艺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艺术家,才有可能使自己创作的作品成为“文人画”。首先是有了文人参与中国画队伍,才有了“文人画”,“中国画”的内在属性与价值,或许就在于此。

猜你喜欢
文人画国画文人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国画欣赏
宋代文人爱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