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浅议

2018-04-08 07:08包玲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基层

包玲琍

(肥西县文化馆,安徽 合肥 2312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协调推进“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由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遇到诸多困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做好基层保护工作应了解非遗的几个特点

要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了解基层非遗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自身工作。

(一)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们以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人们劳动智慧的象征,又是劳动实践的结晶。例如:民间手工技艺,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凝结了人们的劳动汗水,并且在本地具有深刻的民间影响的手工艺术形式。因而极受群众欢迎,才会自古至今,不断积累和完善,以技艺的形式代代相传下来。

(二)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是指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只存在某个地域的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体现某个地方独有的审美特点和文化习俗。这种文化地域性一般体现在民俗节日上,同样的民俗节日,和其他地区的过法就不一样,再就是体现在戏曲和地方小调上,还有体现在一般的待人接物的习俗上,比如如何招待客人啊等等等等。

(三)濒危性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损害和破坏,有的濒临失传甚至灭绝。大部分非遗项目市场化水平较低,不能作为谋生获利手段,“学而无用”导致学习意愿不强,即使是部分市场效益好的非遗项目,则受学习周期长、培养难度大和传承人“艺不外传”等老旧思想影响,导致非遗保护整体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

非遗的三个特点,说明了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必要性、专门性和紧迫性。

二、基层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足,保护不够

目前社会上对非遗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齐抓共管的合力还没有形成。一是群众对非遗知识了解甚少,对非遗涵盖的内容也无从谈起。二是非遗工作的宣传氛围还欠浓,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演艺、节庆活动和各类比赛中,较少见到非遗类项目的表演和展示。三是在非遗申报与保护的关系上,认为非遗保护工作是文化部门一家的事情,而非遗项目涉及面广,文化部门因受职权所限,只能在戏剧、曲艺等方面倾力而为,大多非遗项目传承方面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停留于一般程序性的保护。四是有的传承人或传承基地,项目申报只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行业或企业利润,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申报、重牌子,轻保护、轻实质的现象。

(二)投入不足,经费紧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目前许多地方还没有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也没有对传承人进行经济扶助,致使非遗的普查、发掘、整理、评审、保护、利用等工作很难顺利实施;一些重大项目传承因缺少资金扶持而面临断层;许多民间老艺人生活窘迫,无法带徒授艺;非遗的展示展演因缺少必要的经费而不能经常性开展等。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三)机构不全,人才匮乏

目前,基层非遗保护机构不够健全,仅有一两名兼职人员,多头兼顾,难以潜心从事非遗保护工作。根据非遗属地管理保护原则,在县级范围内的非遗传承个人及保护单位的申报、日常管理工作,都由县文化馆负责,相对于这些量大面宽、专业性强的普查保护工作而言,力量显得很单薄,难以适应非遗保护工作综合性、专业性、长期性的要求。另外,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属当地政府主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长年从事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业务工作开展得较少,很难专心从事非遗保护工作。

(四)缺乏规划,载体建设有待完善

一是基层缺乏非遗保护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二是非遗产业化集聚度和市场化开发较低,难以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应。这些传承个体以传统技艺项目居多,人员少、资金少、平台小,极大地束缚了项目的传承发展空间,使生产性保护目的难以实现。三是非遗资源与旅游资源未能紧密结合。这些非遗项目在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方面未能得到很好利用。

(五)传承乏力,前景堪忧

传承人的问题,是非遗保护项目传承发展的关键问题。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传承人多,大部分年富力强。经济效益不突出的项目即使有传承人,传承人也屈指可数且年龄老化,缺乏新一代传承接班人,传承难度将不断加大。三是部分不以赢利为目的项目,在中老年人中还有一定影响,而年轻一代普遍不感兴趣,缺乏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受众群体出现断层,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四是民间手工技艺,大多为家庭作坊式运作经营,由民间自发传承,在当前科技发展的情况下,这些手工技艺已很难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后继乏人,整个业界面临消亡。

三、对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经费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非遗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缓解“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正常顺利开展,切实做好申报、挖掘、保护、传承等工作。设立非遗项目发展奖励资金,对取得成果的项目采取奖励办法,施行以奖代补。

(二)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工作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非遗保护工作队伍是关键。应充实基层非遗保护机构的专业人员,特别是要充实摄录、文字、音乐、美术等专业工作人员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

(三)加强考核机制,实行非遗保护目标责任制

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年终工作考核管理目标,建立目标明确的保护工作职责,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对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人才培养,壮大保护传承力量

文化、教育等部门应合编乡土文化地方教材,以校本课程形式,在音乐、舞蹈、美术课堂上普及本地民间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交流学习,创新传承方式,定期召开非遗保护研讨会,创办相关刊物,撰写学术论文,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研讨,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进一步宣传非遗保护工作。

(五)加强载体创新,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利用

运用文字、录音、摄影、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等,不断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并将收集整理的资料出版,将这些资料归类陈列,供群众参观学习,做好宣传、保护及传承。对有条件传承的,则在传承上下功夫;对无法传承的,则应建立档案。

(六)加强综合利用,推动文旅深度结合

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注意做好非遗项目与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美好乡村建设三个方面的对接:

一要注重与旅游业发展的对接。旅游部门和各旅游点,应积极开拓非遗项目的旅游,把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美食等整体包装,集聚非遗项目,做大做强宣传和营销声势,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二要注重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对接。鼓励非遗项目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使非遗项目知识产权和著作权得到有效的保护,也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

三要注重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对接。注重规划引领、资源整合,使乡村非遗保护利用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基层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