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计、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2018-04-08 01:17苏三妹
消费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二者盈余会计准则

苏三妹

摘要:本文主要对盈余管理的两种手段——应计、真实盈余管理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意见以進一步规范两种手段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是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及政府都非常关注的指标,因而有必要对盈余管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于盈余管理,以往偏重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但对真实盈余管理却较少涉及,研究方向单一。国外研究发现,随着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很多企业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我国也有研究表明,随着法律制度与会计准则的逐渐完善,上市公司利用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愈来愈小,而实际活动对于盈余的操控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所以单方面研究盈余管理就显得较为片面,因此本文对比研究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以期对盈余管理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达到定的目的,通过会计选择或“构造”真实经济活动,蓄意调整财务报告盈余水平的过程,其可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学术界对二者关系也做了相关的研究,李彬,张俊瑞,曾振(2011)通过实证得出在会计弹性作用下,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存在着互为替代的关系。朱朝辉(2012)通过对二者的动因成本分析,得出二者是互为替代关系,在新准则实施后,管理层更偏向于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但是我国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二者是互为补充关系,如林芳(2012)基于管理层权力的视角,提出两种盈余管理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刘启亮等(2011)通过研究发现,公司为了达到盈余管理的不同目的,会协调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使用以实现利润调节。王良成(2014)采用2001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二者替代和互补的“二元”关系。

三、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二者差异分析

1.基本含义。应计盈余管理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对盈余数字进行调节,如调整非经常性损益、改变会计政策、调节收入、费用等手段来实现,其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而没有直接的现金流量影响。真实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通过构造真实的经济活动以达到特定方向的盈余管理,从而实现一定目的。和应计盈余管理不同,真实盈余管理贯穿于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活动,会产生现实的现金流,使企业做出次优的经营决策。

2.应计盈余管理的动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阻力。应计盈余管理通常是在年末进行,管理层对盈余的操控不管在时间还是范围上都明确,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很难在年末进行,也很难确定实际盈余与目标盈余有多少差距,操控起来具有盲目性;应计盈余管理不影响现金流,只影响应计利润,实施起来成本低,而真实盈余管理是以构造真实经济活动的方式来实现,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甚至可能给企业价值带来损失。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因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束缚,较难通过构造实际经济活动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3.真实盈余管理的动力与应计盈余管理的阻力。真实盈余管理操作隐蔽,实施手段多样,时间灵活,可以发生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其不像应计盈余管理那样易受会计准则的限制,因此审查和诉讼风险低,而应计盈余管理受到投资者和监管者审查的风险更大。

(二)二者联系分析

在我国学者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应计、真实盈余管理呈现“二元”关系,即既为互相替代,又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具有隐蔽性,真实性,风险更低,操控手段多样等特点,在会计准则与审计更加严格的条件下,公司管理层会更愿意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二者呈替代关系;但是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真实经济活动来对盈余进行调整,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中,要进行真实盈余管理,需要多部门,多个公司合作,因此实施起来更复杂,成本更高,公司为了满足各种盈余管理的需求,管理层会同时灵活使用两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二者呈互补关系。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采取的盈余管理的组合方式,二者关系不单一,呈既互相替代又互相补充的“二元”关系。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盈余管理的两种手段。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方式灵活多样,既会通过调整应计项目来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也会通过构造经济活动来实现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以会计政策的选择等手段来进行,通常都是在年末进行;而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真实交易进行,因此实施起来更为隐蔽,风险小。在不断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和外部监管环境下,应计盈余管理并未消失,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呈既相互替代又相互补充的“二元”关系。

本文的研究启示在于:对于盈余管理的治理应该要做到对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治理双管齐下。一方面应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和外部审计质量,同时要加强监管指标的灵活性与多元性,不应以ROE作为资本市场监管的唯一指标。另一方面从内部来讲,企业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等的职责,形成相互监督与制约关系;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操守,培养管理者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意识形态上减少盈余管理的内在驱动。

猜你喜欢
二者盈余会计准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