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相衔接的汽车类专业体系构建

2018-04-09 08:18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马春阳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设置领域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马春阳

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4类。目前国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分为中职和高职2个层次。汽车专业是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基础专业学科,如何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实现学生知识的递进和技能的进一步培养?本文就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中高职相衔接的汽车类专业体系进行相关探讨。

表1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类专业设置情况

1 中高职汽车类专业的现状

由于目前国内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工作还没有深入展开,大多数中职学校还是以就业性终结教育为主,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而高职院校也主要从普通高中招生新生,从零开始进行相关职业教育。因此,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虽然都遵循从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但相互之间缺乏整体意识,基本上是各成体系。

就汽车类专业而言,在教育部目前统一颁发及批准备案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招生目录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招生目录中,均涉及有汽车类的相关专业,但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和错位,相关性和整体性还没有达到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需要。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汽车类专业主要分属加工制造类和交通运输类,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和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等(表1)。

续表1

而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汽车类专业分属公路运输类和汽车类,主要包括教育部指导性专业目录内的7个专业和目录外但批准招生的11个专业(表2)。

从上述情况看,目前中职和高职所设置的汽车类相关专业主要存在着部分专业定位模糊,专业重复度较高等问题,使中高职之间的专业衔接关系错综复杂。

2 中高职相衔接的汽车类专业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相对完善、科学合理的中高职沟通衔接的汽车类专业体系,要坚持“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遵循规律、科学布局”的基本原则。

2.1 依据行业需求划分基本专业类别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直接服务于当地企业和所属行业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需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要按照职业分工与职业岗位群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而设置,强调职业性,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意基础性和就业的适应性。

中高职教育专业有效衔接的一个关键就是各自设置的专业之间要有较强的对应性,这种对应就要求专业的设置不能过多、过散,否则这种对应关系就会过于复杂,甚至失去对应。因此,构建中高职相衔接的专业体系,要依据行业需求划分基本的专业类别。

根据汽车类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和目前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的开设情况,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主要分属3个领域:汽车制造、汽车销售和汽车售后服务。其中汽车制造和汽车销售领域涉及的工作岗位和技能相对单一,但汽车售后服务领域涉及的工作岗位和技能多而杂,具体可以分为机电维修、车身修复和服务管理3个子领域。

因此,在汽车类职业教育中,可以划分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机电维修、车身修复和服务管理5个基本专业类别,以指导、规范中职和高职进行具体专业的设置。

2.2 依据教育层次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2个层次,在培养目标上要体现层次的差别。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异,即中职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与劳动者,高职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明确中职与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偏高或偏低造成衔接的脱节和重叠。

具体来讲,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上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规范、具体操作技能,以标准、规范和熟练为主要目的;而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上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创造革新、应急应变能力。

就汽车类专业的5个基本专业类别来说,在汽车制造专业类别,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汽车总体装配、组装的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则要培养学生检验、调试的能力;在汽车销售专业类别,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客户接待、车辆介绍、试乘试驾、购车手续办理等汽车销售的基本流程,而高等职业教育则要培养学生的客户异议处理、营销方案策划的能力;在汽车机电维修专业类别,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车辆使用、维护、保养和具体的故障排除操作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汽车护士,而高等职业教育则要培养学生的性能检验、故障诊断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汽车医生;在车身修复专业领域,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清洁美容与装饰、碰撞车辆外形和漆面恢复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则要培养学生的车辆改装、电气改造能力;服务管理专业领域,主要培养学生的汽车售后相关服务及管理的能力,需要学生(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该专业领域只适应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开设。

2.3 合理进行专业的拓展和深化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紧跟行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效益最大化原则。因此,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的设置,应以上述的5个基本专业类别为基础,但也应进行合理拓展和深化。

所谓拓展,是可以在原有汽车类专业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相关行业特点,进行横向的拓展。比如在农业经济区域设置农业机械化专业,在矿业发达地区设置工程机械专业,在摩托车生产基地区域设置摩托车制造专业等。

所谓深化,是要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进步,汽车产业的升级,在相关领域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或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持续发展需要,在某一专业技能领域进一步提升其技能等级,可通过专门化的方式来实现。比如在汽车技术发展较快的电气领域,深化开设车载电脑维修方向、汽车车身电路检修方向等。

专业的拓展与深化,也包括既有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拓展和深化问题。从行业、社会的需求看,企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从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看,受教育者越来越需要自己有更高的提升潜能和更广的发展空间。这些都需要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时,不断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变化不断进行拓展和深化。

2.4 多形式全方位实现无缝衔接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形式很多,可以进行“相近对接”“拓展对接”或“宽口径对接”。所谓“相近对接”就是属于同一基本专业类别的专业进行对接,如可在中高职均开设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机电维修、车身修复几个基本专业类别,同专业类别之间实现对接。所谓“拓展对接”就是通过高职的专门化方向或相关专业,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进行拓展,通过拓展,来扩大学生技能和就业岗位的覆盖面,如可在高职开设汽车改装技术专业来衔接中职的机电维修或车身修复专业,开设汽车服务与管理专业来衔接中职的汽车营销专业等。所谓“宽口径对接”就是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如制造领域群之间对接、销售领域群之间对接和维修领域群之间对接。

专业的衔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按照层次理论和螺旋式上升理论,对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中高职的课程设置、中高职的教学时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和需要取得的技能证书等方面进行衔接。

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真正实现中高职之间的无缝衔接。

3 中高职相衔接的汽车类专业体系的基本设计

中高职之间的衔接需要逐步平稳推进,在进行对接专业体系的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到专业设置的连续性。为保持专业设置的连续性,中高职各自汽车类专业的设置基本沿用目录现有的专业;为使衔接更宜进行,更为科学合理,建议修改、撤并部分专业,并为顺应行业发展及时设置新专业预留一定的空间。

中职部分将汽车运用与维修改为汽车运用与维护,突出其教育层次;将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改为汽车销售与服务管理,增加售后服务相关技能的培养;将汽车制造与检修改为汽车制造与装配,避免制造领域与维修领域之间的交叉;淡化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维修领域该专业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较高的理论知识,不宜在中职层次开设。

图1 中高职汽车类专业衔接对应关系

高职部分可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改为汽车总装与调试,与中职汽车制造与装配对应;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运用技术合并到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合并到汽车服务与管理,汽车造型技术、汽车整形技术合并到汽车改装技术,以减少专业之间的过度重叠,如果确实需要,可通过专门化来实现;淡化汽车营销与修理专业,营销和修理分属不同领域,所需综合素质有着较大不同;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并入摩托车制造与维修,摩托车制造与维修领域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不宜分得过细。

如图1所示,通过专业的归并组合,可以形成汽车类各个专业的对应关系,通过图1所示的对应衔接,可以在保证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前提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汽车类专业体系。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设置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