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与益

2018-04-09 02:27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荀子理政圣人

叶春雷

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将“为学”与“为道”区分开,这显示出老子辩证思维的高妙。

本文分“为学”与“为道”,来谈谈损与益的问题。

“为学”的“学”,今天指学问,古人指修身。荀子有篇《劝学》,可以看得很清楚。孔子不也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指的就是修身。老子说,“为学日益”,这就是在强调进德修业,要在一个“益”字,也就是荀子在《劝学》中所谓“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但从辩证的观点看,“益”中又要包含“损”,也就是说,美德要“益”,恶德自然要“损”。所以孔子才会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为学日益”,在《周易·系辞下》中有很清晰的阐释。在分析益卦和损卦时,文中说:“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荀爽解释说:“惩忿窒欲,所以修德。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德之优裕也。”文中接着说:“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惩忿窒欲”不是件容易事,所以先难,但正如马振彪先生的说法,“难克而能克之,则复礼自易”。孔子不就是强调“克己复礼”吗?这“克己复礼”的功夫,是先难而后易呀!所谓“长裕而不设”,是说不断增加自己的德行而不虚设。人能先“损”,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和贪婪之心,不乱发脾气,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会后“益”,“長裕而不设”。所以在《周易·系辞下》中,关于损益,结论性的句子是:“损以远害,益以兴利。”

荀子非常强调一个“积”字,这其实就是老子所谓“为学日益”的那个“益”字。荀子在《儒效》中言:“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一点一滴积累自己的德行,远离邪恶与贪欲,也就自然可以如李贽所言,满街都是圣人了。

说完了“为学”,下面说说“为道”。

老子说,“为道日损”,是为他的“无为”思想铺路奠基的。《老子》第二十二章中言:“少则得,多则惑”,也正是这个思想。“无为”不能看成消极,因为老子说“无为”的时候,是在强调“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说的是天地的无私,也说的是天地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更进一步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老庄之道,比较玄奥也因此比较高妙的地方,就是在强调“损”,而不是强调“益”。譬如老子说:“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譬如他说:“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立身处世,越是厚人薄己,自己得到的也越多。正因此,老子才会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道理,平常人解不开,结果是,“多藏必厚亡”,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于人于己,都无好处。

按照老子的逻辑,“为道”高于“为学”,所以“损”的价值,自然高于“益”。这是老子超出常人的地方,也是他特立独行的所在。我们在继承老子的这一思想时,不妨兼收并蓄,将“损”与“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德修业,自然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所以要强调那个“益”字;治国理政,恰若老子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自然以少扰民为妙,所以强调一个“损”字,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当然,万事万物,相辅相成,所以,进德修业,以“益”为重,但“益”中自然就包含“损”。缺点“损”了,过错“损”了,人的贪欲“损”了;治国理政,以“损”为重,“损”中自然包含“益”。老百姓的获得感增加了,心情舒畅了,感觉天地都变宽了。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将损与益的道理悟透了,为人处世,就可以举重若轻,真的是如庄子所言,“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编辑 之之)

猜你喜欢
荀子理政圣人
灯塔颂歌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非暴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