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豆科一个新纪录种——花木蓝

2018-04-09 06:47王明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豆科无毛新纪录

摘要:在湖北省首次报道了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owicz ex Palibin),[系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Faboideae)木蓝属(Indigofera L.)]新纪录种及其在湖北省及大别山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豆科;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owicz ex Palibin);新纪录种

中图分类号:Q949.7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04-0096-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4.025

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owicz ex Palibin——A New Record Species of Leguminosae in Hubei Province

WANG Ming-hui

(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owicz ex Palibin, belonging to Indigofera L. of Faboideae, Leguminosae is firstly reported in Hubei provinc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Dabie Mountain area as well as in Hubei province was described.

Key words: Leguminosae; 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owicz ex Palibin; new record species

2017年4月,笔者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调查野生植物资源时,采集到一种植物,经鉴定,确认为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Faboideae)木蓝属(Indigofera L.)植物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owicz ex Palibin),其别名吉氏木蓝,山豆根,小葛花,朝鲜庭藤,山花子,山扫帚。查阅文献[1-5]后得知,花木蓝在湖北省还无记载,系湖北省新纪录植物,故予以报道。凭证标本现由笔者王明辉收存。

1 形态特征

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 ex Palibin in Act. Hort. Petrop. 17:62. t. 4. 1898;Craib in Not. Bot. Gard. Edinb. 8:66. 1913;Rehd. in Journ. Arn. Arb.7:159. 1926;Chien in Contrib. Boil. Lab. Sci. Soc. China 3:55. 1927;Kitagawa, Lineam. Fl. Mansh. 296. 1939;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238. 图224. 1955.——I. macrostachya Bunge in Mem. Acad. Sci. St. Petersb. Sav. Etrang. 9:470. 1859;Forb. et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157. 1886;Harms in Bot.Jahrb. 29:411. 1900. ——I. kirilowii Maxim. ex Palibin var. alba Q. Z. Han in Bull. Bot. Lab. North.-East. Forest Inst. 8:103. 1980. syn. nov.

花木蓝为小灌木,高30~100 cm。茎圆柱状,幼枝有棱,有稀疏贴生2束丁字毛,近光滑。托叶披针形,4~6 mm,早落。叶6~11 cm,小叶7~11;叶柄和叶辐略扁平,有浅槽,无毛或具贴生丁字毛,叶柄0.1~2.5 cm,密被毛;小托叶钻形,2~3 mm,宿存;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宽卵形,菱状卵形或椭圆形,长1.5~4.0 cm,宽1.0~2.3 cm,薄纸质,两面散生白色丁字毛,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先端圆钝或急尖,具长的小尖头,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侧脉两面明显,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尖端圆形至急尖。总状花序长5~12 cm,花序轴有棱,疏生白色丁字毛;苞片线状披针形,2~5 mm。花梗长3~5 mm,无毛。花萼杯状,长约2.5~4.0 mm,无毛;萼筒长约1.5 mm,萼齿三角形,短于或等于萼筒,最下萼齿长达2 mm,有缘毛;花冠淡红色,稀白色;旗瓣椭圆形,长1.2~1.4 cm,宽约0.8 cm,外面无毛,边缘有短毛,先端钝;翼瓣边缘有毛;花药阔卵形,两端有髯毛;子房无毛。荚果棕褐色, 圆柱形,长3.5~7.0 cm,径约5 mm,无毛,内果皮有紫色斑点,有种子10余粒;果梗平展;种子赤褐色,长圆形,长约5 mm,径约2.5 mm。花期4-5月,果期6-9月。

2 分布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湖北省境内的大别山区以黄冈市辖区县为主。笔者多年来在该地调查,咨询常年来一直在大别山从事植物分类及植物资源调查人士,结合资料查阅等研究方式,现已基本查明,花木蓝在湖北省仅分布在神农架林区、武汉市、黄州区火车站附近;而同为黄冈市的罗田县和英山县确定无分布,除黄州區外,其他县市还没有调查到有分布。通过查阅地方植物志,河南省境内的大别山有分布[6],安徽省境内的大别山无分布[7-9]。结合调查与查阅各地植物志及文献资料,确定花木蓝生于海拔100~1 800 m的山坡灌丛及疏林内或岩缝中,花期4-7月,果期7-10月。分布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吉林省东南部、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北省等地[10-20]。虽然多地植物志记载江苏、浙江省有分布,但查阅该区域植物志及新纪录种文献[21-23]后确认,均无花木蓝分布记载。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385.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四十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64-265.

[3] WU Z Y,RAVEN P H,HONG D Y,et al. Flora of China Volume 10[M].Beijing:Science Press & St. Louis:Missi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2013.146.

[4] 傅立国,陈潭清,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 第七卷[M].修订版.山东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134.

[5] 傅书避.湖北植物志2[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59-361.

[6] 丁宝章,王逐义.河南植物志 第二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50-351.

[7]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 第三册[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173-178.

[8] 訾兴中,张定成.大别山植物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609-611.

[9] 张恒辉.《安徽植物志》新增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09-8311.

[10] 贺士元,邢其华,尹祖堂.北京植物志[M].修订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436.

[11] 刘家宜.天津植物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90-291.

[12]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河北植物志 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14.

[13] 周以良.黑龙江植物志 第六卷[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265.

[14] 刘书心.辽宁植物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911-912.

[15] 内蒙古植物志编写组.内蒙古植物志 第三册[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158-159.

[16] 刘媖心.中国沙漠植物志 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04.

[17] 陈汉斌,郑亦峰,李法曾.山东植物志 下卷[M].山东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452.

[18] 刘天慰.山西植物志 第二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42.

[19]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 第一卷 种子植物(第三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5.

[20] 傅坤俊.黄土高原植物志 第二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352.

[2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 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59-361.

[22] 浙江植物志編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 第三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28-335.

[23] 丁炳扬,陈征海.天目山植物志 第二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5-188.

猜你喜欢
豆科无毛新纪录
基因编辑帮助无毛小鼠长出头发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科学家破解豆科植物幸存“密码”
系4. 心叶翠雀花系 Ser. Calthifolia
贵州杜鹃花科植物黔中杜鹃的补充描述
孪生素数新纪录
红壤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后土壤酸度变化特征
一箭20星,中国创亚洲新纪录
新纪录诞生!我国5000万建成亚洲最大LED屏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筛选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