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8-04-10 06:23陈丽丽虞依娜唐松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毕业生旅游

陈丽丽 虞依娜 唐松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广东省内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等企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愈加强烈,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然而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专业流失度高、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工作岗位适应力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起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模式,成为旅游专业教育亟待思考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旅游教育的发展,目前仅美国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旅游系的就有200余所。各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纵观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应用,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国外旅游本科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方案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另外,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春夏或夏秋)。瑞士酒店管理集团(Swiss Education Group)旗下有五家高星级酒店为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实践机会,并与全球超过120个国际酒店集团、航空公司、奢侈品牌达成人才合作计划,每年为学生举办两次瑞士最大型的国际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全球就业实习机会。

我国的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旅游经济管理及旅游规划等学科基础和理论功底,主要为后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做准备;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旅游管理知识的应用和学生的就业。在以应用型为主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许多高校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以国际旅游管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国际游客旅游接待能力的培养;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生态旅游管理人才,学生在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园旅游开发、探险野外生存旅游项目中都具有独特竞争力;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开展国际办学,并结合华南地区会展行业蓬勃发展的情况,培养的专业会展旅游人才受到行业的欢迎。总体来看,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为主,很少有学校为学生提供六个月以上的实习工作机会。

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旅游管理教育现状进行对比,发现我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错位。一方面,旅游企业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眼高手低问题,特别是新入职的员工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旅行社计调、酒店前台、景区策划等实操性较强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的职业晋升需要较长时间市场经验的积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所在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致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

二、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研究

课题组于2017年5月至8月走访了广东省中国旅行社、广州花园酒店、长隆欢乐世界、广州增城万达酒店等十余家旅游企业,与旅行社人力资源部总监、酒店招聘专员、景区接待部经理等进行了深入交谈,发现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企业以往的员工招聘主要面向职业院校及社会人员,近年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成为企业人才重要来源。为了适应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旅行社、旅游酒店还是旅游景区,对员工外语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要求都在提升。由于本科毕业生接受过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教育,对旅游行业有一定了解和认识,综合素质较高,从而受到企业的青睐。二是本科生动手能力不足,在继续教育上投入较大。相较于职业院校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综合素质较高,但动手能力较低。旅游企业岗位实操性强,本科毕业生入职后往往不能马上适应,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短则3~6个月,长则1年的岗位实习,对员工的继续教育投入增大。三是人才流失严重。旅游企业招聘的本科毕业生通常作为后备管理人员进行培养,入职后需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轮岗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旅行社计调部门、酒店及景区接待部门等岗位的工作内容复杂、工作压力大,许多新员工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而选择离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约有30%的本科层次新员工在两年内选择离职,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也导致企业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进行较大的投入。四是校企合作意愿强烈。旅游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特别是旅游旺季的定岗实习非常欢迎。但为了企业经营的稳定,一般要求顶岗实习时间在半年以上。调研发现,省内各高校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基本没有设置半年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如何对应企业的需求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三、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比较研究及市场调研结果,根据广东省作为旅游大省和重要国际旅游口岸的特征,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近十年的办学经验,课题组对该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实践,提出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市场导向”及“应用型”特征,并提出以下两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构建应用型导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

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导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以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三大类别企业的市场需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准则,以应用能力作为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实践教育组成的课程体系,搭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特色拓展、创新实践四个平台,系统地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设计。特别是对创新实践平台的改革成为本课题的重点,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均设置了两周的实践实习环节,通过见习、短期实习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另外,通过对课程实习的整合,建立与企业的互利互惠机制,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第七学期设为时长半年的毕业实习环节,通过企业到校宣讲招聘及双向选择,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实习协议,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实习使学生在得到经验积累与能力提升的同时,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到“员工”的迅速转变。

(二)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建立“ 市场需求——应用能力——培养模式”之间的有机关联,把专业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贯穿到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形成“知识理论教学(理论课程)——课程综合应用(课程设计)—-应用能力培养(实习实践、专业竞赛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导游模拟实训室、客房管理实训室、旅游市场营销沙盘的建立,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内容的了解,并掌握操作流程。另外,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每学期对合作企業进行走访,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企业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进行定期调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动态调整,根据企业需求修订培养方案。如携程网、去哪儿网等线上旅游企业的兴起,则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旅游信息化、电子商务等课程内容。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猜你喜欢
应用型毕业生旅游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