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2018-04-11 03:41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验教学经济

孙 畅

(重庆工商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67)

0 引 言

经济学科是一门与社会实际紧密相关的应用学科,但目前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教学发展缓慢,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实验方法应用于经济学教学,开展经济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成为经济学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对于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利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通过创造虚拟仿真实践环境,再现、模拟社会经济活动,使学生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模拟实践,加深对经济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经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5]。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15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5〕24号)要求,我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以此深化经济实验教学改革,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围绕“专业群导航+O2O协同育人”建设理念,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虚拟中实验经济,在仿真中提升能力。

1 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经济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6]。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信息化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目标,遵循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知识积淀和能力养成规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层次培养为主线、以专题设计为导向,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O2O 操练等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1.1 能力培养为核心

经济学科培养的人才,既包括从事理论研究的研究型人才,也包括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两类人才均需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 力及创新能力[7]。遵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按照“人才需求—能力分析—项目设计—课程研发—体系构建”的思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计研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课程,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

1.2 层次培养为主线

按照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遵循从浅到深、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递进思路,构建由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竞赛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组成,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兴趣为一体的多层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体系,形成层次分明、逐级推进的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

1.3 专题设计为导向

继承性地打破现有经济类专业和课程设置限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经济类学科专业方向进行整合,按照“专题导向+专业群导航”的构建思想,组建统筹经济类专业的专业群,开发与专业群对应的经济类专题,有效解决专业融合人才培养问题,形成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见图1)。

2 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设计,既要满足从事 科学研究的能力需求,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系

图1 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

统掌握研究工具和方法,又要满足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需求,提供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因此,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应同时包括提升理论水平的基础型实验课程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实验课程,使学生尽可能的接近现实经济现象,在高度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体验与现实相同的工作流程、业务内容及业务考核方式[8-11]。

基于上述分析,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按照“专业群—专题—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思路构建体系框架(见图2)。将经济类专业统筹划分为不同的专业群,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业集群,针对每个专业群的专业特色和能力培养需求设计研发与其相对应的经济类专题,每个专题内按照能力导向原则,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多媒体和云技术等技术支撑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形成由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竞赛型等不同类型实验项目组成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体系,将实验项目整合为实验课程,最终形成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

图2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框架

3 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经济学、管理学和创新创业3个分中心,服务全校10个经济管理类学院、35个专业、14 0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心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资源集成化、实验云端化、交互可视化、管理可量化,以专业群导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以 O2O协同搭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了“资源-平台-队伍-机制”四位一体、开放共享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结合长期教学实践,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培育学生的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遵循“专题导向+专业群引领+线上线下结合”的建设思路,采用虚拟场景、虚拟要素、虚拟空间、模型仿真、过程仿真、情景仿真、角色扮演、O2O操练等虚拟仿真手段,构建了由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国际贸易与跨境电商、财税金融保险、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四个专题组成,涵盖经济学、贸易经济、金融学、统计学等19个专业、4大专业群、277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9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1 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专题

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专题主要面向经济学、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综合模拟、区域经济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3S 与区域分析综合实训、宏观经济分析虚拟仿真5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包含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仿真、旅游规划和城镇建设用地经济评价、区域出口增长极效应测算仿真、区域经济一体化评价等46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专题主要采用“虚拟场景+虚拟要素+虚拟空间+模型仿真+过程仿真+O2O操练”的虚拟仿真手段,依据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政策、经济运行数据等,通过对社会经济行为进行模拟、仿真,实现对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理论的验证、方法的检验,通过实践训练,实践与理论结合,快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熟悉社会经济运行环境。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国际贸易与跨境电商专题

国际贸易与跨境电商专题主要面向经济学、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包括报关与商检模拟、国际货运与保险实验、网络零售与支付模拟实验、网络营销实验等14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包含产品出口流程仿真、跨境网络零售交易仿真模拟、网络零售平台交易流程仿真模拟、全渠道零售创新创业仿真模拟实验等94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领导能力。

国际贸易与跨境电商专题主要采用“虚拟空间+虚拟要素+虚拟场景+情景仿真+过程仿真+角色扮演+O2O 操练”的虚拟仿真手段,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模拟、仿真,实现学生对业务的熟悉掌握,通过实践训练,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快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注重产教融合、教学与科研的融合,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使学生及时了解科研动态、社会经济运行环境,开拓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论结合实际,提升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综合能力。

3.3 财税金融保险专题

财税金融保险专题主要面向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税收学、金融工程等专业,包括保险综合仿真实验、财税综合仿真实验、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商业银行虚拟仿真等 13 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包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仿真、“渝新欧”与长江经济带物流与航运综合保险实验、制造企业经营涉税流程仿真、期货期权市场行情与报价等73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财税金融保险专题主要采用“虚拟空间+虚拟要素+虚拟场景+情景仿真+过程仿真+角色扮演+O2O 操练”的虚拟仿真手段,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高管或专业人才共同开发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指导学生实验,构建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基地,实现实验课堂与社会需求的高效融合。

3.4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专题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专题主要面向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等专业,包括统计建模实验、统计专业综合虚拟仿真、抽样调查技术实验、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实验等7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包含社会调查综合模拟、上市公司行业间经营绩效检验、基于大数据的银行客户信用分类、航班延误问题模型等64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统计工具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专题主要采用“虚拟要素+虚拟空间+虚拟场景+模型仿真+过程仿真+角色扮演+O2O 操练”的虚拟仿真手段,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实验项目,让学生参与地方经济社会焦点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

4 建设成效

为了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从实验项目、课程体系、实验平台、教学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12]。近年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采集整理客观真实数据、案例,按照虚拟场景、虚拟要素、虚拟空间等虚拟仿真的特色要求,以“专题导向+专业群导航”的创新思路,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以专业群为引领,O2O协同的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目前已形成了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国际贸易与跨境电商、财税金融保险、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四大专题,涵盖了经济学、贸易经济、金融学、统计学等19个经济类专业、39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277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了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了经济学科多专业融合培养,有效提升了经济类专业教学水平。

5 结 语

实验教学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引入经济实验教学,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经济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趋势[13-15]。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作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构建直接影响着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完善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能够切实强化和提升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傅强,黄文武.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62-64.

[2]张勤,毛志山.应用型院校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探索——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6(1):124-126.

[3]裴潇,骆琪君,覃发兵.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时代金融,2016(32):296-297.

[4]刘谦.论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要点[J].时代教育,2016(1):215.

[5]任伟杰,靳春华.仿真实验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的作用[J].实验室科学,2010,13(2):109-111.

[5]张丽娟,武宝瑞.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支撑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162-164.

[7]张伯伟,华均.经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5-7.

[8]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9]李平,吴扬,王佳楠,等.建设特色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4,17(2):1-2,7.

[10]王晓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八项关系的理解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9-11.

[11]李平,高东锋,徐进,等.推动大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1-5.

[12]李虹.经管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6):139-142.

[13]房成鑫.关于高等院校实验资源共享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60-262.

[14]张晓燕,张浩.虚拟仿真教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商洛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20-21.

[15]郑双,吴海东,陈朝晖,等.企业经济活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3-16.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实验教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