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思量

2018-04-11 16:09徐平
博览群书 2018年2期
关键词:梁家知青陕北

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从2017年初开始,用26个专版连载了习近平陕北下乡七年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一大批读者。该编辑部记者,追踪采访习近平陕北下乡时的当事人,以采访实录的形式,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我非常认真地跟读了一遍,深受感动。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更何况身为共产党总书记的习近平,年轻时的磨炼,奠定他成长的坚实基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考验,我们熟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血雨腥风的故事,新一代共产党人同样需要百炼成钢;每一代人都有各自成长的机遇,关键是你的定力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句话朴实而客观。习近平年轻时的故事,对每一个人都可以树起一面镜子,对年轻人的成长,更是真实可信、催人奋进的榜样。2017年8月,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已经热卖几百万册,热度依然不减,可见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我自己又阅读了一遍纸质版,一遍电子版,时不时还要翻检相关内容,经常掩卷深思,反省对比。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真实感受过那个时代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乏。知青来到我们山乡时,那种敲锣打鼓的火热场景着实让人激动,他们带来了手风琴、口琴、书箱和外面世界的消息,给闭塞的山村送来了新文明新风尚。热闹过后是城乡差距的严酷对比,就像习近平回忆的那样,要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感情关”。第一关很现实,只有被农村的跳蚤、蚊子、臭虫咬得彻夜难眠、浑身痒痛的人才有真实的体会,其实还有无处不在的苍蝇、飞虫、爬虫无时不有的骚扰;第二关很真切,就像习近平用玉米面窝头换农民的糠团子吃,发现不经饱,更发现妇女们要把好粮留给干重活的男人和成长的孩子,到春天就成群结队出去要饭;第三关很无奈,一群城市里长大的半大孩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面对的是严酷而持久的体力劳动,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栉风沐雨起早摸黑,哪有半点浪漫?盼的是早收工吃个饱饭,晚上能看场坝坝电影,再幸福不过了。但习近平所在的梁家河,连电灯都没有,烧柴也不够,比我生长的民族地区都不如。其实最难过的是感情关,知识青年们轰轰烈烈地来,仅一个月就有人退缩,三个月就开始撤离,半年就有人逃跑,一年后许多人已千方百计离开农村。我亲眼见过嫁给当地农民的女知青,被家暴打得浑身青肿,也看到过偷鸡摸狗的知青,被民兵捆个结结实实,推到台上批斗。

习近平当时只有15岁,在全国知青里都算是最小的那批。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习近平是老初一学生,是靠母校十一学校帮助才加入知青队伍。因为作为高干子弟的他,父亲习仲勋从1962年就蒙冤受屈,被关押审查长达16年之久。这期间,母亲齐心带着尚未成年的小儿子习远平在河南省黄泛区的一个农场劳动,两个姐姐被下放到生产建设兵团,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离。习近平作为“黑帮子弟”饱受歧视,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虽然只有15岁,反而下乡成为他当时最好的选择。所以当北京出发的知青专列开动时,别人大多在哭,而他在笑。在当年400万“老三届”知青中,他不仅年龄最小,而且政治负担最重,如果说别人去农村当农民是人生归零的话,他便是负数出发。去插队的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当地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可以说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

习近平是不幸的,一个在北京长大、曾经的高干子弟,年仅15岁就只身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坡,有多少困难、多少委屈、多少孤独需要独自应对。习近平曾经回忆道: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 几乎没有歇过。从过去不会干活也干不动活,到后来扛上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他不是没有动摇过,也像其他知青一样受不了陕北的穷和当农民的苦,也曾经想要逃离穷困的生活。这时候“根红苗正”的红色基因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的父母,都是13岁就参加革命,任何考验面前不改初衷,为他树立了人生榜样。同样是老革命的姨和姨父,在他动摇和迷茫的时候,以他们在太行山抗日斗争中的亲身经历,告诉他共产党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依靠群众,扎到群众堆里才能成长壮大,没有理由抱怨农村苦、农民穷、环境差。感情关是最难过的关,当习近平站在新的思想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命运时,所有的困难就成了磨刀石,让一个懵懂少年,在体质上和精神上迅速成长。

這个意义上,习近平是幸运的。到1974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其中许多人已经以招工、招干、招生等各种途径走出农村,只有少数像习近平那样“负数”在身的人还留在乡村当农民。在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共有插队知青15人,到1974年就剩下习近平和雷平生两人,雷平生也于1974年10月被推荐上了延安大学,整个大队就只剩他一个知青。知青院子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冰房冷灶,但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到农民家搭伙生活,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他写了八次入团申请书,十次入党申请书,矢志不移地追求政治进步,在赵家河大队的“整队”中锻炼提高自己,最后还当上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真是“铆足劲扎根干”,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他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去陕北插队的时候,习近平不多的行李中,却带去了一箱书,还让接他的老乡误认为可能装了黄金。虽然梁家河的劳动是艰苦的,生活也是艰难的,但习近平始终保持着看书学习的习惯。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有空就看书。每天傍晚下工后,吃完饭就紧靠着油灯读书,享受着“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学习时光,甚至让油灯熏黑了半张脸也全然不知。他不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也对中外历史、文化、科技书箱爱不释手,特别是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史记选》《汉书选》《后汉书选》《三国志》,他都曾花功夫认真研读过。习近平读书,喜欢将不同书籍对比着看,从而扩拓知识加深理解,在分析比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习近平看完自己带的书,又交换附近知青的书,甚至为借一本好书不惜翻山越岭。六年在一起生活的雷平生回忆道:“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这同他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他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同甘共苦,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书里被采访的老乡,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这七年使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也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他15岁来到黄土地时,也曾经迷茫、彷徨;22岁离开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正是黄土高原的高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般的人生境界。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走出黄土地的习近平,清华大学毕业后,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从部队转业时,他没有选择那个时代时兴的下海经商、出国留学,而是再次选择回到农村。七年知青岁月“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独特经历,让他决心给人民多做些实事。1982年3月,习近平从军委办公厅到河北正定,开始全面执掌一方,用他自己的话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接下来,他离开正定南下福建,一干就是17年多,他的现代治理能力得到全面历练、展示和提升。到今天福建各地还认真贯彻他定下的“马上就办”规矩,大大提升各级政府办事效率。再接下来他主政浙江,提出在“騰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实施著名的“八八战略”,把浙江带上了发展快车道,这期间他写的《之江新语》一书,短则三五百字,长则一二千字,贯穿了直指问题、简短明了的习氏文风,对改进我们的文风、学风甚至政风都大有教益。再经过2007年七个月的上海市工作经历,习近平最终被历史推上了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位置。前后两卷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地收录了他十年来的基本思想。要想了解今天的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当然更要领会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思想,因而该书自然就成为国内外畅销的热门书,外国人在读,中国人更要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今天的青年人提出了厚望。因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活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今天独生子女一代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必须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因而“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要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最重要的就是“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年轻时的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成长,为我们树立了人生榜样。生活在今天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当做得更好。十九大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目标,那就是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蓝图,将在未来33年绘就。那时,我们每个人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如何面对下一代的诘问?习近平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思量。

(作者简介:徐平,中央党校文史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师大兼职教授,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西藏智库专家。)

猜你喜欢
梁家知青陕北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梁家河,我心中的歌
听故事的人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