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托万·布德尔,罗丹之后,贾科梅蒂之前

2018-04-12 01:36张星云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贾科梅茅屋雕塑家

张星云

布德尔与他的学生们在大茅屋艺术学院

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将持续到4月30日,这是20世纪初法国雕塑家安托万·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e)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展品包括38件原尺寸青铜雕塑,以及油画、水彩、素描和诸多历史照片。观众们可以最近距离地感受那些比人还高的经典作品——《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珀涅罗珀》《垂死的人马,无胡须版本》——带来的雄伟感,也可以借助射灯移动视角,仔细观察《帕拉斯的躯干》和《果实》等其他青铜雕塑,发现隐藏的细节。

本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江东说,展览自去年底开幕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和雕塑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组织过几次雕塑公开课,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会来临摹展品,有中央美院、天津美院,也有四川美院的。基本国内艺术院校的老师们都来看了展览,因为雕塑一定要近距离现场看,与看画册完全是两码事。”

活跃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布德尔,作为罗丹的学徒和助手曾在其工作室工作了15年,后来自立门户,培养出了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和热尔梅娜·里希埃(Germaine Richier)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罗丹在艺术史上地位极高,是公认最杰出的雕塑家之一、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承启者。贾科梅蒂则被视为彻底跨入现代主义的雕塑家,在艺术市场也颇受认可,已然成为作品拍卖价格最贵的雕塑家。而夹在两人中间的过渡人物布德尔,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卖点,都正好落入了被公众忽略的地带,未能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罗丹的助手

可以说,布德尔能够走上雕塑家这条职业道路,仰仗于罗丹。

出生于南法的布德尔15岁便获得奖学金进入图卢兹美术学校,八年后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然而,布德尔因受不了墨守成规的学院教学而退学。潦倒的他1893年经雕塑家达鲁介绍认识了罗丹,那年他已经32岁。

此后15年间,他是罗丹的雕塑工人,罗丹的石膏作品会送到布德尔的工作室用大理石翻制。两人来往密切,布德尔为自己的导师制作绘画和雕塑肖像,罗丹也不遗余力地支持这个年轻人的事业。1895年,布德尔获得了创作他雕塑生涯第一座大型公共纪念碑的机会:《1870年蒙托邦战争纪念碑》,罗丹在背后的支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为罗丹工作过一个月的著名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评价布德尔:“他的作品气场强大,但在大树阴凉之下很难成长。”长期受到老师的影响,布德尔最初也借鉴了诸多罗丹作品的特点:表现主义处理手法、雕塑表面不完整、破碎的效果,在作品上刻意保留雕塑家创作的痕迹。但布德尔也很快意识到了局限,1905年,布德尔曾总结这段师徒关系,他写道:“我为他工作,我经常见他,我从心底钦佩他。但所有跟随别人的人,都只能在别人身后。”

罗丹和布德尔之间的争吵也是由此开始的,争论的结果,是他们在艺术上的分道扬镳。布德尔像罗丹的另一位弟子马约尔(Aristide Mailllol)一样,一方面对已经形成的传统和权威取分析态度,另一方面,对过分激进的创新保持冷静观望。1909年,作品《战斗中的阿波罗》标志着他艺术风格转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欧洲艺术大变革时期,印象派之后,艺术界迎来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传统被颠覆。然而,还是有一些艺术家逆流而上地选择了对古典艺术的探求,布德尔就是其中之一。

此后布德尔创作了一批古希腊神话题材的雕塑作品,如《帕拉斯的躯干》《果实》《珀涅罗珀》等,并于1909年离开罗丹工作室之后,创作了兼具古典性与现代性的成名作《弓箭手赫拉克勒斯》。有别于富有感性特征、强调动感、醉心于表现流动光线的罗丹,布德尔在雕塑创作中首先注意严格的构架,讲究层次分明的结构,强调节奏的力和轮廓的美,他不把形似表现到极致,故意保留原始的稚拙和质朴,给欣赏者留有更多的想象余地。罗丹后来评价道:“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起伏的表面,而对布德尔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建造。我把情绪封存在肌肉中,而他让它们以某种风格发散出来。”

作为回应,布德尔对自己的学生说:“起伏的表面是去破坏,而建造是去创新。”

展览中的《垂死的人马》(无胡须版本)

展览中的《珀涅罗珀》(原始尺寸)

布德尔1911年为香榭丽舍剧院外立面设计的浅浮雕《建筑与雕塑》

贾科梅蒂的导师

罗丹1917年去世,此时布德尔已经成为雕塑大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布德尔接替罗丹获得了大量公共雕塑订单,诸多国家政府都请他来做公共纪念碑。他相继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广场设计了阿根廷共和国奠基者的纪念碑雕塑《阿尔韦阿尔将军纪念碑》,为波兰爱国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設计纪念碑,而他为巴黎香榭丽舍剧院设计的装饰雕塑,则是他雕塑与建筑的一次彻底结合。

此时的布德尔纵情于建筑性和纪念碑式的雕塑风格,彻底摆脱了罗丹的影响。

布德尔晚年很喜欢教课。他周边所有的人,无论家人、学生、朋友还是熟知他的记者,都记得他教课时流露的愉悦。其实早在1900年,布德尔就曾和罗丹一起创办罗丹学院,但最终计划流产,后来他被大茅屋艺术学院(Grand Chaumière)聘为教师。大茅屋有别于正规的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更像是一个开放空间,收费很低,学生们来去自由。1909年,布德尔在大茅屋开课,每周一次,持续了20年没有间断过,直到1929年他去世。

根据布德尔博物馆保存的一封他女儿罗地娅·布德尔(Rhodia Bourdelle)写于1909年的信件所做记述。“每周在大茅屋艺术学院听布德尔讲课的学生有上百名,但只有很少的学生能踏入他的私人工作室,也就是离大茅屋不远他的家里。”如今在巴黎蒙帕纳斯的布德尔博物馆,就是其工作室改成的。

当时极少数来布德尔工作室上课的学生中包括三名瑞士人,其中一位就是贾科梅蒂。1922年至1926年,21岁的贾科梅蒂被父亲送到大茅屋上课,也正是在这四年间,贾科梅蒂得以步入布德尔的私人工作室。

不过相比于另一位学生里希埃对布德尔的推崇备至,贾科梅蒂对布德尔的评价似乎并不高。1962年在接受法国《艺术》周刊主编安德烈·帕里诺(André Parinaud)采访时,贾科梅蒂曾说:“布德尔教的课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帮助,只是按照模特创作全身人体雕塑。当时我觉得自己对雕塑的理解每天都在变化。”这段著名的采访,使得后来的艺术史学者们倾向于否定布德尔对贾科梅蒂的影响,也将两人分立为雕塑史中的两个发展方向。

当时布德尔接受了大量委托订单,为公共机构制作纪念主题的大型室外雕塑,从古典神话中寻找灵感。而同样居于蒙帕纳斯的贾科梅蒂则穷困潦倒,他制作的雕塑体积都很小,一度积极投入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贾科梅蒂似乎成了一个与布德尔完全相反的艺术家。

法国雕塑史专家艾美丽·斯密耶(Amélie Simier)曾任巴黎美术博物馆雕塑部主任,现在是巴黎布德尔博物馆馆长。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她认为,布德尔生前享有盛名而在去世后逐渐被公众淡忘,其重要原因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史关注于现代性,而布德尔这种从古典向现代过渡的藝术家,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可。

猜你喜欢
贾科梅茅屋雕塑家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中外研究综述
贾科梅蒂的雕塑世界
茅屋
茅屋
雕塑家
论贾科梅蒂的具象艺术与超越之维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