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质疑传统,但不够颠覆

2018-04-12 01:36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贾科梅雕塑家罗丹

艾美丽·斯密耶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罗丹的助手和贾科梅蒂的老师,为什么布德尔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并不很高?

艾美丽·斯密耶:我首先要说的是,布德尔现在在学术领域已经有了很高地位,对雕塑家、学者、雕塑史研究者们而言,他很有名,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我去年底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加本次展览的开幕式,很多中国艺术院校老师和我谈起布德尔都很激动,他们对巴黎的布德尔博物馆如数家珍。每次我出差来中国,与中国的博物馆同行见面,都發现他们很了解布德尔的作品,另外布德尔论艺术的随笔也早在近20年前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但你说的没错,对于公众来说,布德尔没有罗丹有名。

这涉及一名艺术家如何获得自己声誉,以及艺术史品位这两方面的问题。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史被视为一部记录现代性的历史,代表性艺术家们通过与传统不断地决裂达到现代性。尤其在绘画领域,这种激进的方式被艺术评论认可,进而发展壮大。罗丹和贾科梅蒂都在著名艺术评论领域收获了很高认可,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对古典传统的某种颠覆,他们也因此被写进了现代艺术史。随后收藏他们作品的机构以及艺术市场进而放大这种现代性。布德尔则是一位过渡时期的艺术家,他正好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他刚刚从19世纪末写实主义雕塑中解放出来,但依然保留着形象语言。因此他的情况很复杂,他在不断质疑传统,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可他的尝试不够颠覆。

三联生活周刊:为何他在公众眼里名气不如罗丹和贾科梅蒂大?

艾美丽·斯密耶:其实西方公众对雕塑史不甚了解,一般大家只对绘画史,尤其是19世纪至20世纪的绘画史比较熟悉。如今你要是在法国大街上让一名路人说出几位雕塑家的名字,他很可能会说米开朗琪罗和罗丹,再问,他还会说贾科梅蒂和杰夫·昆斯(Jeff Koons)。

罗丹、布德尔、贾科梅蒂,都是在40岁之后才逐渐进入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时期。1917年罗丹去世后,布德尔就成为当时法国最有名的雕塑家,直到1929年去世。根据1930年的媒体报道我们得知,那时罗丹已经被人们广泛淡忘,他在巴黎的博物馆无人问津。要等到70年代,美国大学重新发现了他,尤其是斯坦福大学的坎托艺术中心(Cantor Arts Center)收藏了一批罗丹的作品并在80年代进行展览,由此罗丹才重新回到雕塑史的重要位置。

此外相比于罗丹和贾科梅蒂,布德尔的作品辨识度相对弱。罗丹的《吻》主题鲜明,容易理解,《巴尔扎克》表面起伏的处理方法成了经典,贾科梅蒂《行走的人》同样成了艺术家的标签。尽管《弓箭手赫拉克勒斯》也成了布德尔的标签,尤其在法国,但别忘了他同时期还在构思《珀涅罗珀》和《果实》,后两件作品用了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因此可以说布德尔的风格并非固定不变,也使得他的辨识度不够强。

三联生活周刊:布德尔这种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建筑性、纪念碑式雕塑风格很独特,其在后来的艺术史上有继承者吗?

艾美丽·斯密耶: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雕塑家,以及50年代至60年代苏联国家的雕塑家,都延续了布德尔建筑性、纪念碑式的雕塑风格,从古典主义汲取灵感,运用于简化的现代雕塑。这种建筑风格的延续也同样有赖于政府建设公共建筑的订单。在巴黎,最后一批类似风格的雕塑是1937年由艾尔弗雷德·让尼尔(Alfred Janniot)主持兴建的特罗卡德罗广场(Place du Trocadéro)及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配套雕塑。

而在外国,历史上延续这种风格的雕塑师往往就是布德尔的学生。瑞典雕塑家布鲁·豪斯(Bror Hjorth)回国后谨遵布德尔的教导,不去复制老师的作品,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寻找现代性,他后来的作品灵感并非来源于古希腊神话,而是瑞典本国的传统木雕。曾师从布德尔的薇拉·穆希娜(Vera Mukhina)回国后则成为苏联时期最著名的女雕塑家。她1937年为巴黎博览会创作的大型纪念雕塑《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成为苏联的标签之一,其诸多作品中刚硬、坚强、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对布德尔作品一个侧面的某种强化。

三联生活周刊:布德尔这种纪念碑式的雕塑风格是否影响了中国?

艾美丽·斯密耶:为了布德尔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我们还专门做了功课,在现存的档案库中寻找布德尔与中国的联系。我们发现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留法艺术家群体确实与布德尔产生过关系。后来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刘海粟在其《欧游随笔》中描述布德尔的开放艺术风格和其在教育方面的意义,还评价说:“布德尔受了种种不同的影响,但到处有他自己的面目。他自罗马、希腊、巴比伦、埃及得来的形式,都依他自己的心灵改造过了。”

如今这一时期的留法艺术家群体已经成为当下艺术史中的一个热门研究对象,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法国。法国学者埃里克·勒菲弗尔(Eric Lefebvre)近几年的研究则显示庞薰琹在1927年至1929年间经常光顾大茅屋艺术学院。此外常玉、潘玉良、吴大羽在20年代也是大茅屋艺术学院的学生。

1929年布德尔去世后,他的家人就开始于全球组织展览,从美国到俄罗斯,再到瑞典和南非,并将巴黎的工作室改为博物馆赠予巴黎市。但由于当时中国市场并未开放,因此要等到这次才是布德尔作品首次来中国展出。尽管如此,我认为布德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其纪念碑式的风格,在中国当代雕塑领域都产生了很明显的回响,无论是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当代雕塑,还是中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之下的城市雕塑。

猜你喜欢
贾科梅雕塑家罗丹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中外研究综述
贾科梅蒂的雕塑世界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雕塑家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论贾科梅蒂的具象艺术与超越之维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