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8-04-12 16:45闫兆强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学分制高校

闫兆强

摘 要:推行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坚持遵循“学生至上,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宗旨和管理理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学生管理工作

一、学分制的内涵特点及现实意义

学分制是指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来衡量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取得最低要求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区别于学年制既定的学习时限和课程设置,以选课制为基础,以自主选择为核心,具有学习时限灵活性、学习内容多样性、培养过程针对性、学习过程主体性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学分制尊重和承认个体差异,注重满足共性和个性的需求差异,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和因材施教原则,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重大现实意义可以用五个“有利于”概括:(1)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2)有利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3)有利于落实“学生至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提高办学质量和治学效率;(5)有利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向前发展。推广普及学分制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

二、学分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学分制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上课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再统一固定,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行政班级的作用和职能被极大弱化,给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工作增加了难度,原有学年制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思路以及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行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也势必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和严峻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受学分制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1)学生管理理念的影响。学分制使得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丧失了必要的工作载体和空间,学生培养模式也由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向个性化、多样化、复合型方向发展,“一竿子插到底”的保姆式管理模式必须转变。

(2)学生管理主体的影响。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显性、硬性管理会逐步转向参与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软性管理,学生管理局面会逐步由“他律”转为“自律”,由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集体式教育引导转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顯,学生成为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实质性转变的关键环节。

(3)学生管理事务的影响。传统的日常管理有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行为管理、安全管理等,学分制下按班级为单位搜集原始数据、统一评价标准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基础数据采集途径、综评成绩计算方法、评优评先的标准办法等都需要重新设计。

(4)学生管理内容的影响。学分制实施后,学生管理内容由先前的教育管理为主变为对学生的咨询指导、服务保障为重点,学生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管理工作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和目标。

学分制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难题。学分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研究并建立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意义深远。

三、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

(一)突破传统定式,革新教育理念

学分制倡导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实现个人价值,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和“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而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从兴办之初就采用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加之长期奉行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和上行下达的行政管理体制,参与学生工作的各级人员在日常事务管理及服务育人过程中一直处于支配主导地位,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服从,因而极易滋生官僚主义作风和本位主义思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发展和主体诉求,不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的形成。

为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推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尤其是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必须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破传统观念,改革管理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2)勤于善于换位思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行学生之所需,关爱学生切身利益,始终把学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摆在首要位置;(3)摒弃居高临下、权威压服的工作态度和处事方式。从事学生管理的各级工作人员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倾听学生内心真实声音,坚持把服务引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4)必须重新设计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及奖惩办法,以适应学分制下按照班级或寝室为基本单位采集信息数据、统一评价标准的困难局面;(5)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学籍管理为重点、日常事务管理为辅助的管理体制,由目标管理替代过程管理,逐步实现由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的改革目标。

(二)推进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以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除了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在闲暇之余理应主动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强化理论对学生管理的指导作用及实践意义,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积极申报参与科研工作任务,对学校管理现状和现行体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矛盾隐患,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坚持要求他们每学年参加一定课时数的岗位知识及技能培训课程,或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调研进修,将培养考核结果作为聘用评先、提干晋升的硬性指标。在公开招聘时,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比例,入校后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优势,安排教学科研任务,鼓励引导其他管理人员积极配合、共同参与,激发一批政工干部攻读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的决心与信心,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在校内开设学生事务管理专业,专为国内高校学工队伍培养和输送相关专业人才。此外,学校在政策和待遇方面应给予学生工作队伍一定的倾斜,凝聚团队人心,保持人员稳定性和延续性,真正实现权、责、利协调统一。

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生推出量多质优的选修课,是实行学分制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学校领导干部要主推狠抓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增强师资力量配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成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所占比重,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教学上来,改变长期以来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病态现状,引导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以科研促教学,从而增加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导师责任制,人选配备由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共同商定,对导师的选拔、聘任、培养、考核形成一系列较为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对学生选课学习、知识体系构建、未来职业规划的有效指导和帮助。

学校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类先进技术手段和平台,勇于尝试,大胆革新,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学校教务部门在牵头制定管理制度、安排教学计划、设置课时标准时应主动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代表、院系代表、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在全面了解实际教学情况和广泛征求基层院系意见的前提下,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创新管理模式,拓展工作载体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一直都是“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导,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奖惩标准的学生管理模式。学分制在运行过程中势必会对现行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和方法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分制内涵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当前学生工作的实际,勇敢创新,大胆实践,主动寻找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学分制特点和要求的学生管理的新办法、新模式、新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好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出现的困境和难题。经过初步调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学生管理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创新:

(1) 导师辅导员化,辅导员导师化。导师需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应的,辅导员要积极与导师、教务人员联系沟通,全面了解和掌握所带学生修读专业的基本概况、课程设置、知识架构及发展趋势,成为学生选课、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与导师一同直至独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完成职业规划,最终形成导师和辅导员角色融合、职能互补、齐抓共管的双赢局面,二者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

(2)专业班级或课程班级管理。破除传统行政班级形式的束缚,根据学生学习计划和课程选择实际情况,按专业、年级、课程三个类别和层次设置学生管理机构开展学籍、教学、思政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定期收集意见和建议,持续跟踪评价和总结,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为学生提供高品质、高水平、高效率的指导和服务。

(3)打造精品活动,提升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和教育实效性。学分制下传统行政班级名存实亡,集体活动频率大幅减少,统一或固定某个时间开展活动已变得十分困难。因此,院系要结合本院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致力于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活动,努力将其做强做大,不断延续创新,吸引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广泛参与进来,寓日常管理于活动管理,使二者相輔相成、互惠互利,做到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等教育工作与学生活动的有机融合。

(4)充分发挥社团管理的积极作用。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主阵地,是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监管和指导,要求各社团在规定时间、地点按计划和要求开展活动,同时要严把质量关,提升准入门槛,建立淘汰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僵尸社团”的出现,通过学生社团这个工作载体实施学生管理的部分职能。

(5) 注重运用网络交流服务平台。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自由、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立体式管理空间,高校应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平台和空间,通过微博、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发布各类公告及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学生最真实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隐患,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引导,化解矛盾冲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正常教学秩序。

(四)强化社区职能,完善服务体系

学分制模式下,传统行政班级部分管理职能被大大削弱,寝室就成为学生相对固定集中的活动场所,公寓社区为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服务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平台。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尤其是专职辅导员要充分发掘学生社区的育人潜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区寝室上来,逐步把社区公寓变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及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顺利实现社区的管理育人职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1)设置完善合理的管理机构。各院(系)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社区班级,在沿用行政班级原有学生建制和班委架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管理人员数量,平衡男女生负责人比例,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按社区长、片区长、楼层长、小组长四级工作机制配备学生干部,即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如果学生宿舍分布过于离散,可打破院系、专业限制,完全以社区公寓为管理对象,由学生处牵头统一安排分配辅导员和学生干部;(2)实行寝室分包责任制。辅导员为第一责任人,从辅导员到各级学生干部对寝室层层分包,按人均负责4~6个寝室实施管理,明确关系权责,落实责任到人,确保管理机构体系正常、高效的运转;(3)成立社区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由寝室长和学生代表组成,归辅导员统一组织管理,经合法程序和途径上报权益诉求、行驶监管权力,督促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和后勤保障部门纠正不良风气,改进不足之处,提升服务质量。

完善管理机构的同时,还应在学生社区常设相关服务机构,比如选课与学业指导中心、帮困助学协理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以及文娱体育活动之家等,安排具有一定相关工作年限和经验的政工干部、教师、辅导员长期或定期进驻,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快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还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五)整合优势资源,升级管理系统

各院系在尽心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应积极实践跨院系、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定期举办学生工作论坛,宣传彼此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抓住机遇将旗下的品牌活动、大型社团及知名学术讲座等资源平台进行融合升级,实现各单位、各部门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共赢局面,提升学生管理产品的品质和效益。其次,对于才能出众、业绩突出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采用借调交换、远程教育或访问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和利用率,开拓学生管理人员工作思路和视野,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如今,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时代要求,向着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大步迈进,学校各院系、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协作,共享信息,整合职能,凝聚力量,依托环境、政策和体制优势,在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条件基础上,共同升级打造一款稳定安全、操作便捷、功能齐全的全新学生工作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使用主体为全校教职工及全体在校生,可以是在线管理系统,也可以是PC程序或手机App,集个人信息、学籍管理、在线教育、网络办公、成绩查询、选课情况、奖助学贷、奖惩评定、综合测评、就业指导、生活服务以及毕业跟踪等多模块多功能于一体,能够按照预设需求完成数据的分析对比、调取下载等操作,为各职能部門的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改进及优化指导建议,为学生完善和发展自我提供量化参考指标,从而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等各级官方网站应与学生管理系统一同改造优化,在网站上增设大量学生服务功能模块,旨在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系统和解决常见问题,并且安排相应专职工作人员每天定时为学生在线解答遇到的各类学习、生活问题,针对共性问题统一做出回复。管理系统与各级网站互为支撑,互相补充,以保障推动学生管理系统全面推广和正常运行。

学分制教育模式是一项伟大而系统的工程,学分制教育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高校必须坚持遵循“学生至上,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宗旨和管理理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2]姜继红.积极探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2003,(1).

[3]张程.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工作学分制高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应用
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