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思维与理解深度的教学技巧

2018-04-12 09:20楼春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理解数学教学深度

楼春玲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是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要根據文本的含义掌握审题技巧;要学会分析思路,提高解题技能;要注重练习设计,活化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理解;深度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一直是以让学生做题为主,教师辅导作为补充。但是新课改却摒弃了对“应用题”的说法,将之改为“解决问题”,这一说法不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不断寻找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

一、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进入校园时,学习经验往往是不具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当教师在讲解问题时,往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以学生为主体,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起点,这样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变得轻松,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教学,如小红的妈妈给了小红零花钱,小红在来的路上花了2元钱买了2个本子,在学校花了1.5元钱买了零食,小红包里还剩下1元钱,问妈妈给了小红多少钱?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这样的题目,往往会列出错误的算式,所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零用钱几乎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这道题目进行演算,让学生先拿出花掉的2元钱,接着又拿出1.5元钱,最后把剩下的1元钱也拿出来,这样学生便明白了这道题目要用加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弄懂了这道题目,而且也使得学生在解决这类题目时变得更加容易了。

因此,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能让问题变得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也能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找好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契合点,让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二、培养审题技巧,思考文本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学,更要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解决,这才是教学的重点。

1. 查找阅读重点词句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我们都要学会查找重点词句,这样会让我们解决问题时变得更加容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查找重点词句,要求学生在审题时把一些重点的词句用红笔或者是用比较醒目的方法标出来,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例如,一个班有34人,一次考试中语文合格的有12人,数学合格的10人,双科不合格的有4人,问双科合格的有多少人?这道题目中要重点理解的是单科和双科,所以学生在审题时要特别对这几个字进行标记,理解题目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2. 筛选提取相关信息

在小学中高段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题目中相关信息的提取也是似懂非懂的,特别是遇到一些关于数量关系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找不着方向。因此,培养学生在审题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摒弃无关的信息,筛选出解题的关键信息,这样就能找准解题的方向。

例如,有三个人甲、乙、丙,甲比乙大3岁,丙比甲小1岁,丙比乙大两岁,问谁最大,谁最小?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学生在解决时要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中得出相关信息,解决这个题目。当学生在遇到相同的题目时就会自觉地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适时借助示意图

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最能被学生接受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容易理解题目中复杂的关系,同时这样的方式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表象,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体育课上做游戏,小明站在从前往后数的第3个,从后往前数的第5个,问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学生在初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思路是比较乱的,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种题目时,往往以示意图的方法去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先画出小明的位置,然后“在小明的前面有两个人,在小明的后面有4个人”,这样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学生解决这个题目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同时这也教会了学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的解题思路。

三、学会分析思路,提高解题技能

解决数学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有明确的解题思路,而寻求思路的关键在于找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分析思路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1. 在转化中理解把握题意

有人说数学难,无非是难在数学的转化上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问题和信息进行转化,达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步的目的,使题目中的关系清晰化。

例如,五年级有学生99人,是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倍,问四年级和五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这就是一道在题干中寻找转化思路的题目,学生只要把题目中“四年级”这一信息进行转化,就能解决题目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转化思维进行训练,这样他们在解决题目时就变得容易了。

2. 在分析中渗透数量关系

数学学习中往往是关于“数”与“量”的转化关系,而不仅仅只是数或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数与量搭配在一起进行学习的。在对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去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数量化,为学生打好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解由圆周率推算圆面积时,往往会用数量关系来进行讲解,教师先告诉我们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它通常的取值是3.14。但是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懂,此时教师便在多媒体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份,进而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它们的长刚好是圆周长的一半,所以由此可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把简单的数量关系进行转换,也学会在分析中去渗透数量关系。

3. 在思辨中理清解题思路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有模棱两可的状况,当教师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数量关系讲解得不是很透彻时,学生会找不到解题思路,所以此时教师往往会采取举反例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一项工作,小黄单独完成要1/2小时,小华单独完成要1/3小时,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在对这道题目进行解答时,学生往往会列出1/2+1/3这样的等式,在得出这个算式后,教师就会提问“为什么两人合作的时间比一人工作的时间还要长”,这显然是不对的,所以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工作量+工作时间之和=合作的工作的工作時间,当然这也不对,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合作时间”。教师通过对题目进行反问,帮助学生理清了题目中的解题思路,并且教会学生运用举反例来帮助自己解题。

四、注重练习设计,活化解题思路

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通过类比法进行教学的,而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定式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活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打破定式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融合,活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1. 设计对比练习

在小学数学中,许多题目在形式上是差不多的,学生容易产生错觉,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设计一些对比练习来帮助学生,使他们在比较中区分题目,帮助他们真正理解题目,并且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类似的题目:一堆化肥重4吨,用去了四分之三,还剩下多少吨?(对比)一堆化肥重4吨,用去了四分之三吨,还剩下多少吨?

这两道题目虽然从表面上看只相差一个字,但是在审题时却要十分小心,必须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很好地解答此题。

2. 设计开放练习

开放练习是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针对开放练习的弹性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开放练习的训练效果不一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乐学、好学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养成。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出题目中一些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进行自我提问并解答。

“公园里有3种鹤,其中白鹤有12只,灰鹤有6只,红鹤有3只”,这是教师给出的信息,下面就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提问,并且给出自己的答案。(要求学生上交作业)

下面是学生的一些作业:

(1)白鹤比灰鹤多多少只,红鹤比灰鹤少多少只?

(2)白鹤是灰鹤的多少倍,如果灰鹤比红鹤多5只,那么红鹤有多少只?

(3)红鹤的数目是灰鹤的多少倍,如果白鹤飞走了3只,那灰鹤比白鹤少多少只?

……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同时也掌握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理解的宽度进行聚焦,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海洋中越行越远,促进了他们数学思维的培养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并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猜你喜欢
理解数学教学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