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转”技术在课堂实施中的积极作用

2018-04-12 09:23郭颖华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作用策略

郭颖华

【摘要】“反转”原是小说、相声小品及影视类作品中常用的蓄势手段,通过“反转”手段的运用,使得情节发生突转,从而引人入胜。旨在探讨把这种“反转”手段借鉴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教师对“反转”技术的创新开发、灵活运用,以达到制造精彩纷呈的教學课堂的效果,从而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推荐艰涩的问题。

【关键词】反转课堂 策略 作用

一、什么是“反转”技术

“‘反转是微型小说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是指故事情节随着它的发展,出现预料不到的结局,而这结局与前面的故事情节刚好相反或相去甚远,即假定前面的情节单元为‘A,后面的结局则为‘B。由于这一手法既可以体现出故事构思的精巧,又能够收到惊奇的效果,也常被借鉴到电影的叙事当中。”

“反转”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课堂中实施,通过设置学生难以预料的教学环节,或出乎预料的问题答案,或逐步升华出学生较难企及的思想主题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一定程度的情绪亢奋,和“跳一跳摘苹果”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预设和结果之间反差的这种矛盾,不断推进课堂策略的实施。

二、课堂推进艰涩的主要症结

在近年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教学课堂中,教学策略的实施经常会遇到“推进艰涩”的问题。

课堂推进艰涩有各方面的原因,或因问题过于深奥,给学生造成思考困难,或因问题过于简单让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或因教学节奏没有较好把握,或因教学环节设置没有遵循学生发展特点……

据笔者听课与上课的观察,课堂推进艰涩的主因在学生。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推进较好,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推进较慢。教师往往会通过降低提问难度和任务难度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效果有时又未尽人意。

学生减少课堂参与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源于学生对课堂的“看透”。

以下将以2017.4.27交通职业学校雷老师的公开课为例,简析课堂推进艰涩的原因。

雷老师本节课讲授语文综合活动《感受名言的魅力》。本节课是一节学生展示课,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完成相关主题的名言搜集,制作成PPT。堂上,教师经过简单的导入后,由各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后,教师作简要点评。

各小组展示之后,教师都设置了请同学点评的环节,但举手者寥寥甚至没有。就算有发言,也只是简单的“A组好,因为他们不是简单地读名言,还用了自己的话来解释。而B小组只是把搜集的名言读出来。”笔者认为这种点评是无用且无效的,任何没有经过学习、训练和课前准备的孩子都能做出这样的回答。

40分钟的课堂,除了上台展示的小组代表,和寥寥的发言者,其他同学的课堂参与度是不高的,课堂气氛是不活跃的。学生呈现出疲态,听课老师亦然。

从第一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听课老师已经可以轻易判断出接下来的环节就是每个小组代表都轮流上台展示,最后老师点评。学生估计也不难猜测接下来的课程安排。

如果学生发言足够精彩,足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与思考,这堂课也不失为一节好课。可是作为汽修班的男生们,作为本来就每天对着机器比书本多,本来语言天赋就不如女生的男同学们,发言并没有很精彩,课堂陷入沉闷,推进艰涩。

课堂的一切内容尽被“看透”,毫无悬念,毫无期待,疲惫感如期而至,积极性如何提高!

三、“反转”技术的运用对改善推进艰涩的课堂有积极作用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涓生与子君同居后,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涓生对子君的感情由热烈而转淡,很大程度上是对子君身体与灵魂的“读遍”,这种“读遍”便是“看透”后的厌倦与疲惫,没有新鲜感刺激,海誓山盟的情感也似乎推进艰涩,更何况充满爱新鲜的青少年的中职课堂。

不够引人入胜的小说,我们可以合上书;不够精彩纷呈的电影,我们可以走出放映厅;“剧透”满满的课堂,学生却无法离场,手机和周公成为学生的第二选择。

“反转”技术的运用,就是呈现一种不被“看透”的课堂,让课堂的节奏、或环节、或提问、或答案、或主题都不那么容易被“看透”,让学生保持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或者是感受一下胸有成竹后的大跌眼镜。

“反转”技术就是把叙事技巧与课堂推进的策略相融合,把课堂变成一场惊喜不断的电影、一场猜不到结局的叙事、一场不睡觉不玩手机的合作探索、一场印象深刻的知识学习。

“反转”技术在大到课堂策略,小到提问技法、点评技法,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反转”技术的一些实施案例

(一)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答案的难度实现“反转”

笔者在《应用口才》的教学中,在引导同学重视学习说话技巧的时候,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赞美你好友的新女友?”

教师在提问环节故意把学生往赞美女性的形容词上引导,却又不断推翻——“美丽”有觊觎之意,“身材好”有轻薄之感,“贤惠”有和女方过于熟悉容易让好友提高警惕……不断被推翻的答案把学生热情推向高潮,学生不断举手发言。

最后老师给出最佳答案:“你真有眼光!”

一句话同时赞美两个人,既表达了女友的条件优秀,又表达了男友有眼光。

“啊?”学生们大跌眼镜,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说:“真的是这样耶!”

通过这个有趣的问题和大家无法猜到的答案,整堂课中,同学们都兴致勃勃,非常乐于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与老师互动良好,课堂有效推进。

(二)利用学生的定势思维与现实答案的差异实现反转

广东实验中学吴海波老师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讲授中,有一位同学始终趴在桌子上似听非听。吴老师在讲到“送客”一段时候,让学生齐读此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吴老师提问这位趴在桌子上的男同学。

“请问现在是你来我家里做客,你现在要告辞了,我应该怎么做?”

“送到大门外,鞠躬、说谢谢,看着客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学生照着书回答。

吴老师不置可否,微笑看着这位男生。

男生马上反应:“不对不对!您是老师,您不应该给我鞠躬,应该是我给您鞠躬。”

全班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该男生此时之后的整堂课都坐直了身子,听得很认真。全班在一种欢愉的气氛下得到了良好的推进。

吳老师就是在了解学生定势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实现了第二次答案对第一次答案的反转。吴老师自己课后反思交流说,就是因为这一次的提问,让整堂课都变得很好上,同学们的专注度也因为这一契机而提升了许多。

(三)打破传统认识实现反转

《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先渲染项羽的英雄形象,引导学生渐渐进入为英雄早逝的遗憾与悲伤气氛中。再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让学生发现项羽的失败是由于性格上的缺陷和政治上的愚蠢,英雄原来还有一些“狗熊”的特质、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特质。

通过对传统项羽“英雄”形象的质疑,学生获得了另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习得另一种思考的角度。“英雄”形象与“狗熊”形象的矛盾不断冲击学生的认识,学生必然要通过学习与思考才能取得内在认识的平衡。

课堂就在学生追求内在认识平衡的过程中,自然推进。

(四)通过“引君入瓮”实现反转

在《职业礼仪》的教学中,讲到引导礼仪。

老师提问:“如果男士陪同女士一同走楼梯上下时,男士应该走在前面还是后面?”学生通过思考,有的认为根据女士优先原则,应该男士走在后面。有的认为既然是“引导”,就应该在前面带路引导。

无论是“走前面”,还是“走后面”,老师都说答案错误,学生的好奇被推向高潮,期待神秘答案。

最后老师给出答案:“男士上下楼梯时应该走在女士的下方。即上楼梯时在女士后面,下楼梯时在女士前面。”

学生纷纷吐槽老师故意“挖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愉快,课堂自然推进。

通过“反转”技巧的运用,保持课堂的积极性,保证课堂的自然有效推进,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反转”技术好比一种蓄势,通过教师的“故意”,不断增加课堂张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度、兴奋度和紧张度。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课堂推进艰涩的难题。

参考文献:

[1]付伟强.惊奇的反转——电影《千里走单骑》情节艺术浅析[J].电影文学,2007,(5) :16.

[2]王富仁.鲁迅小说选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0.

猜你喜欢
作用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