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礼仪文化探究

2018-04-14 10:39买靳
神州·下旬刊 2018年3期

买靳

摘要:礼仪文化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虽历经数次演变,但其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其精髓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进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中国礼仪文化与西方礼仪文化在很多方面侧重有所不同。我們应当坚持文化自信,从容应对当今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变化,迎来真正意义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近现代礼仪;西方礼仪;礼仪文化;文化复兴

一、概述中国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其精髓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进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

礼仪,就现在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中国古代则区分的更为细致一些。“礼”被认为是“仪”的精髓。礼是一种秩序,是一种相互间的责任,是一种文明。彭林认为,礼的终极目标是和,礼的核心精神是敬,礼的外在形式是规范,礼的重要特色是典雅①。而“仪”则是“礼”的表现形式。

礼的起源,说法不一,比如礼源于宗教②;源于交换③;源于欲望纷争④;源于天地人情⑤。近年来一下民俗专家从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和礼仪研究出发,新提出了礼起于俗这一推论。而其实究其根本的话,礼仪的起源从理论上来说,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从具体仪式上来说,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礼仪形成阶段,即夏商周时期;二、封建礼仪阶段,即儒学诞生至晚清,礼教文化是这个时期“礼”的核心;三、近代礼仪阶段,即辛亥革命的胜利至解放战争,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的汇入是这一时期礼仪的特点;四、当代礼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时期,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仍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中国礼仪精神内涵的继承和延续

中国礼仪文化集中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社会、家庭、自身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不仅合乎时宜且极具中国特色,所以诚然中国礼仪并非一成不变,但从宏观上看,所谓的调整完善都是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便于实行为重要目的的,且其核心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就人与自然而言,中国自上古至今,讲求的都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信只要顺应自然规律,天地川泽,宇宙万物,飞禽走兽,都是可以与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其具体表现在祭祀天地山川上。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⑥祭祀天地山川,历史悠久,直至今日。

就人与社会而言,相较于强调竞争,以激烈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中国更注重引导民众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这一点和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如几乎与奥林匹克运动同时期的中国乡射礼,并不强调力量、速度的竞争,而是“饰之以礼乐”⑦,重塑了射击竞技运动的灵魂,将它改造成为富有哲理的“弓道”,成为引导民众全面发展、社会走向和平的教化之具。在整个射箭比赛中也将侧重点放在考察参赛者的德行上面。而赛后的饮酒,也并非是胜利者的特权,所有参赛者都要合乎礼制的饮酒,甚至让失败者用大杯饮酒,因为他们要更加努力完善其技艺和德性,饮酒就是一种警示。

就人与家庭而言,中国素来极其注重家庭伦理家族秩序,很多中国独有的礼仪都将这一点体现的淋漓极致。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五服制度”,这是一种某人死去后其家属为之服丧的礼制,据《仪礼》记载,服丧时所穿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⑧。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三、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但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却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西方的实力强大,另一方面则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即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但是中西方礼仪在很多方面,比如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看重人情与讲求功利、重视身份与追求平等、崇尚礼仪与法律至上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西方历史上一直有征服自然的传统,而中国则向来敬畏天地山川,这并不是缺少勇气与之对抗,甚至中国历史上也不乏愚公移山之类的寓言传说,只是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人们的生活更加有利。再如近代西方人特别强调法律的作用,法制观念远较礼仪观念更为深入人心,并不认为法律与礼仪可以相互包容。但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已经包含了法的成分,形成中国独有的“礼治社会”且颇有效率的运行了千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认识到,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面对文化的差异和冲击,我们要坚持文化的自信。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明中断的国家和民族,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作为中华文明独有的特征与标记,更应该被大力弘扬。而重建礼仪之邦则是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心声,是大国崛起,文化自信的表现。

注释:

①详见彭林所著《彭林说礼》之前言。

②《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③详见杨堃所著《民族学概论》与杨向奎所著《礼的起源》。

④详见《荀子·礼论》。

⑤详见《礼记·丧服四制》。

⑥《礼记·祭统》

⑦《礼记·射义》

⑧详见《仪礼·丧服》一章。

参考文献:

[1]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年4月。

[3]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4]彭林,《彭林说礼》,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